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是我国非常重要而又典型的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共生是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京津冀协同发展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诸方面的协同与合作,经济协同是主导,生态协同是基础,社会协同是目的,其关键是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模式的形成及其共生机制的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级战略,需要遵循共生规律,以互利共生为主导,科学界定京津冀三方的责权利,做好顶层设计,搞好战略部署,落实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全面推进京津冀在生态共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共赢与社会共荣。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孕育着生态伦理价值;人与社会协同进化倡导社会和谐的价值实践表现着社会生态人的和谐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担当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代内代际公平的社会历史责任,展示着社会生态人的责任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不仅是对个体人性的理想期待,也是社会组织、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象征和典型代表,是集体意志的理想代言人,内涵着制度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正迈入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渠道链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取向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供需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和谐共生关系。和谐共生关系的形成,是渠道成员相互博弈的结果。营销渠道和谐共生模型是和谐共生关系提升渠道整体竞争优势的微观解理,即:过建立共生能量分配、共生对象选择和共生能量使用等机制,确保渠道成员的公平与稳定、互补与协同、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进而增加渠道共生能量,实现渠道成员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明显下降和由此引起的城市人类生存危机。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将给地球造成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拥有多样性和谐人格的社会成员共生共荣的社会生态系统;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石,是健康的现代社会成员的实质所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学逻辑起点.和谐人格是生命自然律动和自主意识调控交互作用的能动人格,是理性、需要和能力健全匹配的完整人格和自我特质突出而内洽的个性人格,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武装起来并遵循科学理念和规则去思考、定向和行动的科技人格,是自我的本然存在自觉参与、创造和享有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科学获取、积极展示、合理建构和充分享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与外部生态环境和自身生态肌体协调创新的互动实践过程中持续生成的学习-协商-建构化开放性生态人格.和谐教育是培养社会成员具有和谐人格的能动实践过程,是和谐人格与和谐社会生成,连接与转换的桥梁与基地.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作为翻译生态单位或翻译学功能单位,翻译生态系统是认识翻译学和翻译现象的有效途径。翻译生态系统的存在可理解为科学问题,抑或是生态哲学问题。翻译生态系统坚持一种整体思维观,将翻译关联的译者-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有利于促进翻译生态平衡和翻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共同体关注学前师范生专业素养的习得养成,更关注职前培养生态系统中主体间“一体化共生关系”的构建。基于共生理论审视我国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发现,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实践面临共生单元中协同主体力量的式微,共生关系中协同模式的固化,共生环境中协同文化的漠视等生态困境。建构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共同体,必须彰显共生单元生态位,构筑多元主体网络和建立共同愿景;打造共生关系生态链,释放互惠共生动力和强化协同育人功能;迈向共生环境生态圈,营造正向文化生态和改善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根植于人性之中,主要表现为人的生态品质,凸显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有助于缓解和消除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心态危机"。  相似文献   

10.
生态需要即人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指人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而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是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和择取、享用能力的统一。从哲学上看,与其他需要相比,生态需要具有突出的二重性,即集物质性与精神性、基础性与升华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实然性与应然性于一身的二重性。生态需要的满足是人全面发挥本质力量的内在动因,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表征,是人与社会协调同存的可能条件,是社会系统健康稳定的前提规定;生态需要的满足必须处理好生态物质需要与生态系统资源和承载力有限、生态资源配置上的当代人与未来人、当代人与当代人这三种关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等一系列举措,生态需要的满足才能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生态生产力及其经济形态与实践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态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融合,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即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生态生产力中的经济是创新经济,是有益于推动自然-人-社会和谐协调的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知识和信息对发展生态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生态生产力中的经济模式主要有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协同发展与物质能量信息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在于从系统科学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融合中,寻找表征支持广义社会发展系统协同运作的发展管理哲学思维,其协同发展的重要本质特征应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有机协调合作。本文基于发展管理哲学的研究与思辨,论述了协同发展的广义性、社会性、和谐性等属性关联及其所蕴涵的物质能量信息一体化相变状态,旨在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界开辟社会发展复杂系统协同理论研究奠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4.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诗意呈现,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路径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果将“美丽中国”看成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美”就体现为主体之美、社会空间之美、自然空间之美。从空间构成上来看,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塑造美丽主体,即以生态人格塑造推动主体美丽蜕变;二是塑造美丽生产空间,即以绿色生产方式打造清洁高效生产空间;三是塑造美丽生活空间,即以绿色生活方式生产绿色低碳生活空间;四是塑造美丽自然空间,以生态治理还原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空间。在新时代,找寻“人-空间”共同向美奔赴的有效路径,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思想启迪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一体共存、和谐共生,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的尺度,而科学技术则对调控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最终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的城市。在当前城市建设的热潮中,如何有效、高效地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政府管理的一大难点。从和谐管理的角度入手,以崇明生态新城的建设为例,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和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它的创立与实施同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研究即社会生态学密切关联。文章首次探讨了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观念、社会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哲学等的相关性,所以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文明制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统一性和贯通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出发,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根基。从过程解构的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蕴含内在的实现机理,即生态文明制度在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均衡中生成演化,在制度替代与制度互补关系的优化组合中高效运行,在生态文明制度内部以及与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耦合协调中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高质量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重适配的制度体系,推动制度衔接整合,提升制度协同运行效率,增强制度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视角下,城市会展品牌具有系统性、共生性、流动性和循环性等特点。当前我国城市会展欠缺品牌定位,层次较低,宣传手段单一,产品与宣传内容出入较大。生态视野下,应从完善城市会展品牌生态系统子单元以及促进系统单元之间的共生循环两个角度入手,塑造成功的城市品牌,多方协力,共同提升城市会展的品质,塑造优质的城市会展品牌。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全球化的浪潮席卷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整体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等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社会生态学作为一门生态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深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认真梳理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从理论生态、环境生态和教育活动生态三个层面入手,对全球化给高校德育社会生态系统带来的冲击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