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是以他的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把这种见解名之为“实践核心论” ,并把它同拒斥唯物主义的“实践人本主义”混为一谈 ,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批判和克服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超越物质本体论而达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实践论。不能无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进程。把他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说成是把精神本体论颠倒物质本体论 ,正是由这种“无视”而产生的。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者 ,利用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料 ,借助于恩格斯在特殊语境中所写著作的结构 ,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从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排除出去 ,造成了极大的逻辑矛盾。在马克思哲学中 ,新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是直接同一的。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是马克思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 ,而不是物质本体论的一般唯物主义。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说成是一般唯物主义 ,想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效性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正确性 ,由此而否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 ,这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进入和把握人类世界,把人理解为他的劳动实践的产物。这在宏观的意义上就上升到了人类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马克思强调人这种存在物和人类生存的特殊性,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的辨证法;把人的历史性生成归结为人的劳动、人的实践历史的结果,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生成性本体论关系。马克思的这些重大理论创造,不但为人类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而且可以把在逻辑上联系不密切的实践、历史、否定辩证法等纳入同一个逻辑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杨谦  王思鸿 《中州学刊》2014,(3):120-12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转变,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从"物性"到"感性",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人到现实人,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马克思开始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不是哲学思想形成的早期,而是马克思在早期就形成的成熟的哲学思想。就其性质而言,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不是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与旧哲学相比,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显著的基本特证。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归结为辩证唯物主义是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本意的,那么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解就应该与辩证唯物主义是互相一致、没有矛盾的。但近年来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辩唯物主义的争论,暴露了这方面大量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为传统辩证唯物主义是以自然的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这个基础具有本体论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体论问题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是任何真正哲学都难以回避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传统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但它终究只是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历史性解答方式。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 ,是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 ,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 ,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 ,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 ,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 ,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索根本置换了本体论研究的问题域 ,鲜明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深入理解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 ,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站在历史的高度 ,纵观世界的风云 ,以极其锐利的眼光 ,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众所周知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历史观 ,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按照列宁说法“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 ,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走进当代的追问与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紧密相连.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研究现象背后,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将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强行分割的现状.为此必须追问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干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这才是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11.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2.
自80年代后期开展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以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了“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派”,或称之为“唯实践唯物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片面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观这二对范畴,可以从实践这一基本范畴中引伸出来”;“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等①。这些主张和观点,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在我们看…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徐崇温同志提出“物质——实践本体论”命题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他说:“既强调实践,又坚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或缺,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存在论、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光明日报》1988年4月18日)。在《用马克思的思想统一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中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实践本体论,也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我们看来,这一论断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4.
自80年代后期开展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以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了“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派”,或称之为“唯实践唯物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片面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这二对范畴,可以从实践这一基本范畴中引申出来”、“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实践的存在”①等等。对这些主张和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并就此谈一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建立了一个以人的眼界来理解世界的人类学世界观.由此建立的哲学是以人类世界为对象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它虽然强调实践,但实践不过是"人的感性活动"而已.据此,实践也不过是人类学视界的活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不是固守其唯物史观或实践观,而是要适应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弘扬人类学唯物主义的哲学精神,才能在当代促进马克思极为关心的"世界历史"与"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焜董   《社会科学研究》2013,(1):125-129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实践具有多维综合统一的活动特性,它能够集中体现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因而,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不同的哲学,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还仅只是从某种特定角度切入的一种特称,它并不能完全包容和覆盖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彰显的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全新哲学形态,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应有之地位的体现。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不能保证其必然具有辩证哲学的性质,它还可能是机械唯物论的,或甚至是庸俗唯物论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有赖于运用辩证法的原则对其进行具体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创立的哲学仅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我们有必要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代表当代时代精神精华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2)
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马克思逐步地超越了一切旧哲学,进而开创出新哲学,即可以称为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这里的"新",首先指的就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即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质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一表现形式本身存在着内部结构,有外层与内层之分,即可以划分为外层表现形式和内层表现形式。就前者而言,新唯物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外层表现形式着眼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对独立状态,分别从新的本体论、新的方法论、新的世界观等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了何为新唯物主义;就后者而言,新唯物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内层表现形式着眼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对融合状态,分别从作为有机统一体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有机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有机统一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等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了作为一整块刚出现的新唯物主义有机体及其精神实质。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马克思的思想整体。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它是人类哲学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主题.这一主题构成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阿基米德点",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口,由此,必然把整个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必然内在地导致物质本体论、认识—改造论与历史观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人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是贯通整个体系的主线。由此而导致一系列极其深刻、丰富而“管用”的理论结果,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