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组成了陆地生命支撑体系的主体,构成现代林业的根基。三大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开放、整体、动态和远离平衡态等的生态巨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在三大系统与环境之间持续交换,各子系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随着人类活动加深,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人类-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为协调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生态建设在山区开发中的重要性人类和其它一切生物一样,都是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态学认为,人类与其它生物、环境(主要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岩石等),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达到生态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大,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无论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生态系统都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生态系统,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能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物质,它包括自然界中的水、土、矿、光、热、气等非生物  相似文献   

3.
人类经济活动的实质,是人类在控制欲支配下凭借文化手段对自然的介入、截取物质和能量并冠之以"财富"之名以实现这种对自然占有合法化的过程。人类无序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物质能量的耗散,并以"熵"——一种不可利用、不可驾驭的能量形式沉积在生态系统中。而主导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方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熵增,增加了系统行为的不确定性,使熵成了控制生态行为的最高法人。生态文明作为医治、缓解生态危机,支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处方",它的构建及其有效性的获得取决于这种文明形态在建设过程中所必需的政策及配套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手段的本质,认为劳动工具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真正属人活动开始的标志,而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劳动工具机械化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效率快速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机械化劳动工具取代强体力劳动,为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以及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机械化劳动工具被资本家垄断,致使劳动主体异化,劳动财富的创造者成了无产阶级。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演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阐发了劳动工具发挥社会历史作用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征服自己的对立物——自然的过程中,全面临对立物在削弱中反克于人类。由于物质、能量、信息等关系,造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失衡。因此,生态化——即使社会达到生态的平衡,实现物质流循环稳定,超脱对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依赖,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意识形态适合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7.
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史前社会来说,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食物觅取和生产方式。依照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将史前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以获取天然或现成的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和生业的“依存型经济”,即采集和渔猎业,简称“采猎经济”;依靠技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明显下降和由此引起的城市人类生存危机。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将给地球造成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正> (一) 物质生产劳动与商业劳动同属于经济范畴。但物质生产劳动与商业劳动相比,它们的对象、性质、任务、劳动的有效成果及其产生的对社会的影响,则各不相同。前者直接使用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决定  相似文献   

10.
劳动产权、资本产权和知识产权是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由不同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起.的支配作用而相继提出的,在当今社会的制度安排中也是分别由不同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以"物质、能量、信息统一论",论证了资本、劳动、知识三大产权的统一性劳动产权在三大产权中居于核心地位,合理的产权制度必须以劳动产权为主线,以确立劳动者的社会主人翁地位为前提,以公有与私有的平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以及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平衡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史前社会来说,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食物觅取和生产方式。依照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将史前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以获取天然或现成的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和生业的“依存型经济”,即采集和渔猎业,简称“采猎经济”;依靠技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的“生产型经济”,即农业和畜牧业。  相似文献   

12.
出版生态系统是出版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出版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探索出版生态规 律,进而优化出版生态系统,促进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出版生态系统由出版媒介、印刷复制企业、发行网络、 出版管理部门、出版资源、读者群体和出版科研部门组成;其结构包括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出版生态系 统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其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畅通。物种多样 性是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合理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结构则是系统实现其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之间有一种连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交换和转化。这种交换和转化,使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经常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类对于环境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广泛、深入和剧烈,而产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调,导致区域环境的多种污染,造成公害。其中最突出的公害之一就是噪声污染,它日益成为举世关切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向以偏僻、清静著称的延边地区,如今也不例外,深受其害,尤其是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生态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世纪,因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世纪。生态规律是关于生命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生命物质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发育、演替的规律,是支配物质运动之生态形式与生态过程的规律。人类的生命活动与生产活动都是以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为基础,并构成其中的重要环节,与其它自然环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过程。因此,社会历史不可能处在生态规律的作用之外。所谓“社会历史运动规律”,不外是一…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的熵增现象和耗散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熵增原理,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能量转化的趋向总是自发地从能量集中转向能量分散,从有序趋向无序的退化。当今的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也存在着熵增现象。鉴于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多成分、多变量、具有耗散机构的开放系统,此无序状态并非无可救药。通过从自然界、社会管理各部门和信息舆论引入负熵流,使之在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内部流通、转化、做功,并以各种形式消耗散失,可以降低系统的总熵,使系统设法处于有序状态,并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因此,在实施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时,应该正确理解该环境下的熵增现象,以耗散结构原理为指导,克服组织的混乱,把握系统趋向有序运作。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作为高级生物群体的人类社会,它也同样要遵循生物学其中包括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所以,人类社会是一个比自然生态系统更为复杂和高级的社会生态系统,或即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它也同样要遵从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为此,开展社会生态概念、社会生态系统、复合生态概念、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等人类社会生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动的生态哲学本质就是从自然中获取能量。劳动的主体是人,人的劳动从自然中获取了大量负熵能,促进了社会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行。不仅如此,劳动还促进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异化劳动使大量高熵能量集聚在生态系统中,解构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阻碍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应该提倡环境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们经常讲的环境涉及两个范畴。一是社会环境,又叫非物质的环境,即人们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们常说的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视。过去常讲的伦理道德,则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二是自然环境,又叫做物质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圈(即早于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由土地、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世界)和技术图(即人类用劳动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世界,如城市建筑、交通设施、旅游场所等)。人类与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建构循环经济并为经济发展注入环境正义理念。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利用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其运行机制是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为基础,寻求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内生化机制;其科学合理性在于人类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时,对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理性认识与自觉遵循;其价值正当性在于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契合了环境正义理念,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将自然和社会都纳入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去把握,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社会道德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成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道德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社会的道德关系中,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组织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物质生产劳动进步带来的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是社会道德关系矛盾解决的根本力量,伴随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的发展,社会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统一性将取代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