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国农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农业现代化已成国家全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产力低下等因素制约,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仍难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经济收入难以与城市居民同步增长.农村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已成为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给予这一弱势群体充分的关怀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从建设"新农村"视角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若干有分歧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是传统农村劳动者,而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指向城镇的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村的转移;不仅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业转移;不仅指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也包括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断随着工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现代化的渐进过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新农村建设,保证"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协同并进,是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稳步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国农民的现代化。而中国农民当前各方面的主要特征仍是“村民”,而不是公民。所以,中国农村现代化,实质是实现农民从体现传统社会特性的角色转变为体现代社会特性的公民角色。其中,意识的转变是前提和关键。笔者试图从村民自治的角度分析目前农民的公民意识,并提出公民意识是农民向现代公民转变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即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现代性的农民.农村教育是培养现代农民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也是社会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农村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政治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以及农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仍未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变。由于我国的国情和传统体制的原因,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改造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以构造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社会经济制度和管理制度为目标,尊重农民的平等的公民权利,构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社会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重要结构性力量,城市不但为农村培养了现代农民,而且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培养了现代工人和企业家精神,两者的有效结合为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要素支撑。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迅猛扩张的同时,城乡协同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可以有效避免当前单一发展大城市策略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的急速膨胀,还可以激发乡村创新与创业的活力,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实现中国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质量问题 ,强调农业质量意识是农村现代化的观念支撑 ,也是中国农村实现根本性转变和建立高效优质农业的重要前提之一。认为以效率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注重农业质量要素的长远整体利益的农业质量观念的树立 ,不仅会推动整个农业的发展 ,而且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必将发挥其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 ,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规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又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模式 ,需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许门友副教授主编的《“两个飞跃”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力作。它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就、经验及尚存在的突出问题 ,探讨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形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层面,只有从制度伦理的高度给予农民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国民待遇,从政治和经济意义上使农民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才能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一年来驻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大量的调研工作,介绍了台前县"三农"的基本情况,提出了解决台前县"三农"问题的建议。该建议对解决我省"三农"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此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在探究中国现代化内部原因和动力基础上建构的中国式现代性的范导,而中国式现代性在农民思想中的确立则亟需通过农民启蒙来完成。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民启蒙的远未完成,使农民启蒙显得必要而迫切,只有通过农民启蒙,才能稳妥解决横亘在农民迅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与遭受重创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启蒙农民的过程中启蒙我们自己,建设农民的主体性,开发农民的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启蒙反思开辟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3.
乡村具有广阔的技术赋能空间。乡村“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技术赋能”命题的提出源于城乡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而技术恰恰可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以及村民的知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乡村“技术赋能”的前提是技术下乡;条件是契合乡村场域,实现技术和乡村的特征匹配;边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联姻,防止技术由“赋能”走向“控制”。  相似文献   

14.
浅析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年的改革开放,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中国2亿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农村经济的投资主体.随着投资主体由集体向农户的转变,农户投资的选择倾向、态势和决策均发生了诸多变革,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基于此,分析了农户对农业投资的动机,即农户作为理性的投资主体,在生存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投资的原动力.但由于农业的风险大,比较利益低下,致使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具有短期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劳动者素质、政策和土地规模等成为制约农户进行投资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投入的资金来源;增加国家与集体对农业的投资,为农民投入创造良好环境;金融机构贷款适当向农业和农民倾斜以及组织农民进行活劳动积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解决"三农"问题,要靠金融强力支持与推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高效运转、便捷、低成本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作保障。必须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满足"三农"发展多元化的信贷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农地使用权、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设施、农业生物资产、农业知识产权和专利等农村产权抵押方面做了大量改革探索,初步解决了农民贷款抵押难、资金筹措难、农村产权变现难等突出难题。为了总结、推广此项惠及农民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出设立"杨凌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示范跟踪研究与模式推广"重大课题,组建国家级研究团队,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人才—金融—财政—保险"一体化大平台,成立国际农村金融培训中心,开展农村金融学术交流与人才培训,建立"产业—科技—金融信息服务"联合机制,积极探索形成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参与、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率先建立"专业农户注册登记"制度,逐步培育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九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而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民集体行动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农民集体行动成本高。提升农民集体行动效率的关键在于降低农民集体行动成本,而乡村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农民集体行动成本,提升农民集体行动效率。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是当前典型的农民集体行动,其效率提升取决于乡村社会资本。从乡村社会资本维度来看,安徽省桐城市F村诚直为本的乡村社会信任、忠恕仁义的乡村社会规范及拓展的乡村社会网络是村民低成本、高效率自主修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借签历史的经验 ,从中国国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为正确解决新时期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的一系列论述 ,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党治国安邦必须遵守的信条。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户籍制度与三农问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是中国在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践中处理和解决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关系及矛盾背景下的产物。户籍制度在其渐趋完备并走向固化的进程中,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户籍制度遭受冲击并逐步走向改革。目前,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一国两策”格局的彻底打破,也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三农”问题破解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至30年代华洋义赈会农村合作运动的实质,是通过合作社把农民集结为信用团体单位,减少借贷的交易费用,从而把现代银行和国家金融机构吸引到农村的金融活动中来,形成以金融为切入点改良农民经济的模式。这场运动对农村经济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借贷的条件所限,义赈会的资金主要为条件相对优越的农民所利用,导致了合作贷款的中农化。当合作社模式被国家政权推广为主要的农业政策时,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产生了根本的困窘:国家有责任却没有能力向全部农民放贷,无法避免贷款的广义中农化,导致了合作运动最终在中国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