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再一次将"风险社会"拉进人们的视野。在这场全球性风险中,媒体的参与使风险有了媒介化的语境。本文选取《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对日本核泄漏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观察两报在风险报道上的框架差异。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呈现风险科学框架,《人民日报》呈现风险控制框架。前者易形成对风险的过分放大,后者对风险后果估计不足并刻意管控,两者都不符合有效风险传播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近30年来有关四川藏区的报道为依据,分析其对四川藏区的形象建构。主要发现,在报道主题上,《人民日报》涉及社会、政治、文教、军事等各个方面,《纽约时报》主要关注社会方面;在报道立场上,《人民日报》以正面报道为主,《纽约时报》以负面报道为主;在媒介形象上,《人民日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比较正面和丰富,《纽约时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负面并且单一。  相似文献   

3.
选取《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三鹿奶粉”的报道为新闻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文本的内容要素进行总结与归纳,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展现了“健康中国”、“政府负责”、“各方满意”的媒介形象,而《纽约时报》则相应传达了“问题中国”、“政府无力”、“民众激愤”的信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报纸的一贯立场及受众的“固有观点”有关。在传播速度日趋快捷的当今社会,一方面,要引导受众正确对待外国媒体的报道,另一方面,也借鉴外媒的长处,改进中国传播主体的话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莫言获得"诺奖",中法美三国主流大报《人民日报》、《费加罗报》、《纽约时报》均多有及时报道,并建构了体现不同寓意的词频框架。其中,中国为"文学主导政治隐含"框架,法国为"文学与政治均分"框架,美国为"政治主导文学次之"框架。三大框架在体现相关报道倾向的同时,也与各自固有之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观乃至于文艺观,既左右中西方媒体有关报道新闻观念的形成,又间接制约其各自"莫言获奖"报道上的框架建构。另一方面,同属西方文化体系的法国与美国,因自身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双方子文化差异,同样对两国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有所调控。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引起了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的关注。在这两次事变期间,《纽约时报》对中日冲突的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态度由冷眼旁观转变为日益同情;对日本的态度由纵容妥协转变为批评谴责。《纽约时报》关于中日冲突的报道逐渐向抑日援华的方向转换,为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关于“7.21北京暴雨事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立足新闻框架理论,通过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以量化数据分析媒体对事件的主题框架、时间反应框架、消息来源框架、新闻来源框架、报道角度框架等方面的建构,从而探究新闻框架建构影响因素及其框架效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中出现的倾向性态度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基于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态度模型,记者对报道态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负面新闻的接受程度和新闻的重要程度。仅当社会对负面报道的接受程度较高时,媒体内部报道态度才会出现差异,即关联度较高的记者会倾向于负面报道,关联度较低的记者则倾向于正面报道。基于《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纽约时报》记者比非《纽约时报》记者负面报道倾向性更高,新闻工作者相较自由记者更倾向于负面报道,这表明美国媒体对中国新闻的负面报道现象源于美国民众对中国新闻存在先验偏见。  相似文献   

8.
针对人口发展的新特征、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政策一经出台迅速引发了中外媒体与民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力度、报道体裁、报道议题、关键词描述、消息源等内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了中外媒体在“全面二孩”政策报道中的特点,希望能对中国今后的政策报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10.
框架分析理论结构包括概念系统、议题内容定位、文本结构三个分析层次,适用于探索社会公共议题的媒介框架。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的框架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建构一个多维的框架分析理论结构,检视近三年我国主流媒体雾霾议题的呈现模式。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较之财新《新世纪》较少采用"价值框架","科普框架"在媒体报道中占据大量比例,不同媒体对政府措施持不同态度,"党的新闻事业"和"专业主义新闻"呈现了较大的话语表述差异。这启示媒体应当在在环境报道中承担起责任,从"价值框架"、"主题框架"上完成对公共议题的建构及相应的社会动员,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认识,讨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纽约时报》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有关中国的报道,全面呈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情况,并为读者建构了一个"落后"、"觉醒"的晚清中国形象。"落后"中国体现在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事衰败和文化落后等方面;"觉醒"中国体现历史悠久及现代化改革方面取得初步进展等方面。《纽约时报》的晚清中国形象建构信守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充满理性、人道的新闻精神,深刻影响了西方主流社会"中国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至今已有三年,全球媒体持续关注。文章基于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以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纽约时报》、《印度时报》和《海峡时报》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在语义韵和评价理论框架内考察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特征、差异以及原因。研究发现,美印新三国媒体的“一带一路”术语的英文表达并不一致,其修饰语和指称详略度不同,映射其关注度的高低;《印度时报》显性表达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冷淡态度,《纽约时报》通过对其他国家隐性评价表达美国的反对立场,《海峡时报》则通过积极反应与积极价值词汇构建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经过宣传报道后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框架理论研究方法,对《纽约时报》的"中国梦"报道进行分析,揭示《纽约时报》重点选择了"中国梦"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中国梦"与美国的关系、"中国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三个维度进行报道,由此提出我国在进行"中国梦"对外宣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1956—2012年间的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为例,对我国党报党代会报道进行分析。通过《人民日报》报道信源、报道议题和报道类型的历时与横向分析,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对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过去单一型政治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松动和面临转型;同时,其新闻框架分析显示,党代会报道与政府议题能够形成互动,并对政府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具体议题框架"(issue-specific frames)是与具体的议题和事件具有必然的联系的一种框架,是传媒进行舆论动员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将诚信具体议题框架分为事实框架、反思框架和建设框架,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和《楚天都市报》为例对诚信问题建构的舆论动员中具体议题框架的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涉华报道数量激增,其视角及态度也呈现广泛、多元的特点。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场,做好对国际舆情的监测和分析是精准、有效推进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提高议题设置能力的基础。本研究基于自建的《纽约时报》语料库,利用语料库索引软件Wordsmith,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关键主题词和联想词、词块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纽约时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报道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受意识形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仍然存在歪曲事实、富含偏见的报道。这就要求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叙事话语体系,反击国外媒体自相矛盾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评判标准,消除海外媒体对中国的他者化建构。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中私营企业主形象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媒介与社会身份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关系,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播媒介来呈现、形塑并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949至2009年《人民日报》对私营企业主的报道,归纳并揭示了该阶层在中国主流媒体上从"奸商"到"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变迁过程,并指出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对私营企业家的报道在整体上以负面为主,私营企业家阶层缺乏自身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分析这一形象变迁过程,探讨了媒介话语实践、政策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被提上议程.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辅之以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与央视网关于乡村振兴的微博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报道特点,并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人民日报》和央视网微博关于乡村振兴的案例框架、领导人活动框架以及微博话题框架,以期为创新主流媒体报道乡村振兴的体系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如今中国已基本控制疫情,社会恢复正常运行.但自疫情爆发以来,法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就多有偏颇.本文选取《费加罗报》官网2020年1月至3月的涉华报道,整理其数量、主题及报道倾向,采用共时性框架和历时性框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法国媒体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并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院历史系教授、本刊特约编审顾朴光倾注多年心血写成的《中国面具史》,最近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获广泛好评,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新闻信息报》、《中国图书评论》、《民族艺术》以及中央电视台、贵阳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都对该书作了评价和报道;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纷纷致信作者,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记者祝华新以《寻找中国原始文化的基因》为题,在《人民日报》发表专文,阐述了《中国面具史》对拓展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作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