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去年金秋的一个午后,从北京的张自忠路悠哉游哉地一直逛到南锣鼓巷。这条当年的寻常巷陌现在已成著名景点,到处是熙攘的人流和栉比的商家,和古旧的胡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应,着实令人印象深刻。这条巷子南北走向,北边起于鼓楼东大街,南边止于地安门东大街,有700多米长,是迄今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条具有元代胡同肌理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巷  相似文献   

2.
正南锣鼓巷这条胡同,这几年出了大名。到北京来旅游,不逛逛这儿,就不算完满。说是元朝忽必烈(1267年)建筑大都城,留下的这条通道,保存了元朝胡同民居格局。这儿一转悠,回到800年前,不能不来。锣鼓巷的老住户,觉得后墙掏个大窟窿,塞上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东城段遗址的基本情况 1.南锣鼓巷及景山八片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玉河遗址 迄今经考古发掘面世,东城区界内的玉河古河道,长度约1100米,分南北两个区.玉河北区,今起地安门外万宁桥东侧,东经帽儿胡同西段,于豆角胡同南口附近再朝东南折,沿东不压桥胡同西侧行至地安门东大街北侧的东不压桥遗址一带,流经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西南区域;玉河南区,地处地安门东大街南侧,继续朝城区东南延伸,即今东板桥街至北河胡同东口一线,流经景山八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东北区域,毗邻东皇城根北段.  相似文献   

4.
吴惟 《北京纪事》2011,(7):86-89
胡同是北京百姓的家园。北京人有种树、养花的传统习俗。四合院里常种上香椿树、石榴树、柿子树、枣树以及月季、兰花、菊花等;大门旁种上槐树;靠墙边种些丝瓜、葫芦、豆角、牵牛花什么的。每到夏天,胡同便一改冬日的灰色调,处处绿阴遮阳,花香一片。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6.
王彬 《社区》2005,(8):38-41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城内的一片居民区,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胡同、四合院、绿树,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  相似文献   

7.
阵雨 《北京纪事》2014,(8):86-89
后圆恩寺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从北往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交道口南大街与南锣鼓巷,长440余米。清乾隆时称“后圆恩寺胡同”,宣统时称“后圆恩寺”,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七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三条”,1979年恢复“后圆恩寺胡同”原称。  相似文献   

8.
我今天所说的南锣鼓巷,就是老北京胡同的一个缩影,在那里保留着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现在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那里每天都吸引着像我一样怀旧的人,还有那些寻访老北京胡同文化的年轻人.外地来京的游客也愿意到此了解一下北京的人文景观和北京故事.更难得可贵的,它吸引着许多外国人,他们都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中国,了解一下北京,领略一下北京的历史与文化,还有那古朴的小胡同和四合院……  相似文献   

9.
炎炎夏日,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找一块“避暑胜地”,约上几个同事、朋友,来几杯清凉可口、沁人心脾的现酿啤酒,或豪饮、或小酌,把酒言欢,真可谓人生一快事。喜欢喝啤酒的人都知道,啤酒分生啤和熟啤。大厂生产的瓶(听)装啤酒经过滤及巴氏高温灭菌,是熟啤;而“鲜啤”则是指使用酿酒设备酿造,现  相似文献   

10.
雷高林 《社区》2014,(12):46-47
说起北京的地名,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胡同。胡同那昔时古旧的民风与居民的朴实之情,都凝固在这一条条窄窄错综的巷内,静静盘亘在都市中,成为北京一条条隽永的血脉。不过,老北京城除了胡同这道靓丽的风景之外,  相似文献   

11.
在老北京人中有一首顺口溜:东单西四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首顺口溜的前两句说的都是京城内赫赫有名的繁华之处和商业区,后一句却道出了一条小小的门框胡同,而它为什么能和那些大地方相提并论呢?究其原因在于:门框胡同虽小,但它却汇聚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形成了北京特色小吃一条街,因此闻名遐迩,老北京人说起它来都会口水直流。 门框胡同位于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它的南口就在大栅栏  相似文献   

12.
胡同一词很有地方特色,专指狭窄的小街道,特别是在"胡同"前面加上那些颇具文化历史内涵的人、物名称就更能体现老北京那种独有的韵味儿了。胡同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曲里就有"杀出一条血胡同"的说法。明代中叶时,胡同已经被人们广泛地用于街巷的命名,明代专记北京街巷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312条胡同的记录。不过,胡同并不是北京的专利,它的分布几乎遍及长江以北地区,又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黑龙江省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13.
总布胡同:是3条胡同的总称坐落在北京东单北大街的总布胡同,是一条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明朝属明时坊。之所以叫它“总布胡同”一说是因总捕衙署(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曾设在这条胡同,  相似文献   

14.
阵雨 《北京纪事》2014,(12):106-109
北京钟楼的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叫豆腐池胡同。胡同西起旧鼓楼大街,东至宝钞胡同,全程步行只需七八分钟。豆腐池胡同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因距紫禁城不远,窃便以为这条胡同过去一定是为皇宫御制豆腐的所在。但其实不然。据文献记载,早年间,胡同有一陈氏豆腐商人,因豆腐做得好,生意非常兴隆。  相似文献   

15.
张田 《北京纪事》2014,(8):98-99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相似文献   

16.
古都北京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基础营建而成的。这其中,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一些特殊的"数字"上。 老北京的一些胡同和街道也与"数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尺大街、二龙路、三不老胡同、四川营胡同、五老胡同、六合胡同、七井胡同、八大人胡同、九道弯胡同、十条、百合园胡同、千竿胡同、万春胡同等。三头六臂哪吒城  相似文献   

17.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18.
贾云峰 《北京纪事》2009,(12):76-77
大大小小的胡同,就像北京的毛细血管一样,分布于北京各大城区中。钱粮胡同只是众多胡同中普通的一条。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国子监街以北,有一条长632米、宽6米的胡同,明朝时称武德卫营胡同,到了大清,由于讹称,这条胡同便开始叫作五道营胡同.甭管叫武德卫营胡同,还是叫五道营胡同,一个"营"字,却足以判断这条胡同,是旧时军队驻扎的地方.从其西接安定门的地理位置看,也证明五道营胡同,是镇守护卫京城的一处兵营要地.  相似文献   

20.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