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喻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语篇中用以说服群众,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服从自己的功效。国内外学者已对西方政治语篇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通过对文章中概念隐喻的分类和功能分析,探讨政治隐喻与时代和国家所处环境的关系,从分析时代和国家所处环境的变化中探究政治隐喻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经济类语篇常运用大量的概念隐喻来映射一些较为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用大量英语实例分析了概念隐喻在英语经济类语篇中的三种表现形式:空间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阐述了它们的认知功能、语言学功能、修辞功能和社会功能等。为了使分析更具说服力,文中的英语例句均被翻译成汉语。概念隐喻不但为人们认知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英语经济类语篇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大量地存在于经济语篇中。通过调查来源于英汉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式,发现在三类概念隐喻中,空间隐喻、本体隐喻、特别是结构隐喻成为理解抽象经济概念和现象的主要机制。同时从社会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在英汉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系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隐喻与政治关系密切,在政治语篇中,隐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近五年来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异同,旨在加深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认知的理解,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政治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体现在词汇层,也体现在语篇层。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是一种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它起着语篇构建、衔接和连贯的功能。基于此,本文探讨隐喻认知过程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政治语篇的主要语用功能是参与国家事务,进而影响社会和改造社会。论文阐释了中英文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现象,并以实例解析隐喻说服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劝说主要有四种诉诸形式,即人品诉诸、感情诉诸、理性诉诸以及情理相济诉诸。隐喻说服功能有效而得体的运用能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递抽象的政治观点和信息,进而实现政治语篇的语用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模式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政治隐喻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其文体和框架功能等积极作用,很少人关注政治隐喻潜在的消极影响。文章通过对美国总统的政治演讲进行分析,对政治隐喻投射的不可靠性、片面性和误导性进行论证,以期加强对政治隐喻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模式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政治隐喻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其文体和框架功能等积极作用,很少人关注政治隐喻潜在的消极影响。文章通过对美国总统的政治演讲进行分析,对政治隐喻投射的不可靠性、片面性和误导性进行论证,以期加强对政治隐喻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包括隐喻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可依的,即可以从人类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隐喻可以用来形成表层的衔接关系。读者先对语篇进行心理层面的认知,进而理解语篇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文章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语经济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对隐喻及其认知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经济语篇中的各种抽象、复杂的隐喻现象,培养隐喻思维,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与政治密切关联,戏剧隐喻则是政治语篇中最为常见的隐喻模式。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框架理论,文章对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戏剧隐喻进行了系统地描写。在"政治—戏剧"这一隐喻模式中,戏剧作为隐喻的来源域利用自己的框架和槽关系实现对政治这一目标域的框架化。戏剧隐喻的描写方法和框架可以适用于隐喻的跨文化对比之中。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与政治语篇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基于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所实现的语言使用,藉以表达隐喻使用者的意图。隐喻是构筑政治语篇有效的手段之一。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建构作用可以体现于强迫,抵制、反对、抗议,掩饰,合法化与非法化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思维中。人类的话语中充满了隐喻。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话语进行解读,隐喻话语建构的特点体现为:主体认知性、修辞性和社会性。隐喻话语解读的特点体现为:动态开放性、审美互动性和意象塑造性。  相似文献   

14.
隐喻无处不在,既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又深植于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隐喻作为一种概念认知模式,具有系统性,具有隐喻映现。就经济话题来看,其概念隐喻是从语言中显现的,分析概念隐喻可以揭示隐喻语言的普通性和概念隐喻的存在,进而,认识概念隐喻映现又有助于人们理解经济话语,可见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211则政治隐喻的翻译为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认知映射,探究跨语翻译后政治隐喻认知映射的改变,以及不同认知映射方式所对应的翻译方法,进而阐述政治隐喻英译的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政治隐喻跨语翻译后概念域的认知映射关系可分为映射匹配、映射缺失和映射转移三种,映射匹配对应保留喻体的直译法,映射缺失对应舍喻体、留喻义的释译法和舍喻体、舍喻义的省译法,映射转移对应转换喻体的借译法。其中,实现认知映射匹配的直译法占比最为突出,彰显了对外政治翻译中译者的话语自信。隐喻翻译是译者文化认知的“体验”过程,书中的政治隐喻英译呈现出回归源语文化的倾向,尽可能地保留原文隐喻的认知映射,进而再现领导人的话语风格,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16.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命题,既是对法律碎片化的方法校正,也是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法治时代的标志是去革命化、消除政治权威的绝对性,这就需要社会的话语系统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话语应该替代政治修辞的权威,所有的政治诉求都应该在法治框架内展开,法律修辞的力量应该超过其他的话语系统,从而成为最常用的思维形式.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人们把思维的重点集中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上,但离开了法治,所有的创新都不会从根本上促动中国的进步.把法律作为修辞是筹划中国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通过方法论上的商谈模型的建构,区分了影响民主商谈过程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因素:一种是通过反思地加以调节的文化因素,一种是通过政治和法律控制的社会权力因素。在哈贝马斯看来,尽管社会权力因素受到了政治和法律的控制,它们还会影响民主商谈过程,而自由的、公开的商谈会制约它们的影响力。商议民主和经济学民主、选择民主以及法团主义的差别在于,商议民主把政治权力看作是交往权力转化的结果,而其他的民主理论则把政治权力看作是社会权力相互制衡的结果,从而使民主政治失去了社会整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在新中国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出现的。从其开始之初,即没有按照文学特有的规律和轨迹向前发展。作为文学话语,它已经失去了文学所应具备的审美属性,但是作为政治话语,它却使得自身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形象表达方式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不仅如此,民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意识形态,在以文学话语面貌出现的强大的政治话语面前被主流化。另外,民众的广泛参与也使“新民歌运动”以政治话语的身份参与到政治节日化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来,从而显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特色和精神特色。政治话语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力量巩固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但文学话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久而久之,文学话语失去了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政治话语也失去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应有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工作专业得到相当重视的时期。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政治议程和政治话语深入地渗透进它的定名、领域范围、功能定位中,它不得不回应国家能力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建设的主流政治话语。这种状况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早期社会工作成为一种本土性、处境化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