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思维中.人类的话语中充满了隐喻.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在话语建构和理解中的作用,探讨了影响隐喻话语建构和理解的因素:语境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了隐喻和话语认知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论证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合理性以及含隐喻话语的意义;另一方面进一步论述隐喻在语句中抽象性整合.着重讨论隐喻句的科学含义以及指出隐喻是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证明,隐喻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3.
话语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近趋势是将话语与修辞语言的认知层面联系起来,因此,可采用此视角探索论说文本中的隐喻生态位以说明如下问题:隐喻特性如何通过深层概念隐喻和语篇依赖性的映射显现并在话语层面上被探索。此分析法明确强调隐喻的论说作用,从语篇衔接蕴含链来看,隐喻语言在语言、认知和语用方面有助于话语的论说力。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从隐喻的认知性看动物习语会发现,动物习语也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折射出不同社会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隐喻式表达也因此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因此,在从事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隐喻理论和隐喻知识,使学生能从容驾驭目标语言。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各民族的隐喻方式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了特定的隐喻模式,特定的隐喻又以特定的模式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隐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认知性特点,因而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7.
修辞认知观是基于修辞认知属性上的一种理论观点,它的产生吸收借鉴了认知理论有关语言认知的研究成果,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修辞的基本理念:修辞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行为和认知过程.修辞的本质特征是认知性、语境性和审美性.修辞的认知机制是以修辞主体的语境认知为起点,指向修辞话语建构或修辞话语识解的心理认知过程.这种取向于认知视角的修辞观为修辞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避免了传统的修辞话语内部功能分析带来的各种局限,使得对话语修辞的研究更为透彻、全面.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角度对作为认知方式的隐喻及其认知功能进行分析、探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的修辞现象,而且有助于隐喻学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及隐喻理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隐喻研究的发展、传统的修辞观到现代的隐喻认知观探讨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对隐喻的理解。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可以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所以隐喻理解需要额外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修辞学是当代西方修辞学的主流理论形态,该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是修辞参与社会构建,人们通过话语修辞活动传递信息、参与社会事务并进行社会实践与合作。巴赫金对话主义理论中有关话语的对话性、语境论以及话语意识形态的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社会修辞学思想,在本体论以及认识论上给西方传统修辞学带来了理论给养,推动了当代西方社会修辞学研究范式的确立。基于此,从话语构建与阐释维度探讨了巴赫金对话理论所蕴含的社会修辞观,进而明晰社会修辞学的理论本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话语分析模式主要是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然而,这样的模式缺乏对话语行为中认知因素的探究。从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界定、话语行为中认知发生机制、话语行为中认知因素的挖掘方法三个方面来看,认知语言学将会成为话语分析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本修辞是创造者为达到传播的目的而创作的完整的、独立的修辞作品;话语修辞是交际者为达到交流目的而进行的表达。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是基于修辞存在的形态而划分的类别,它们是交叉存在的,有时候可以合流。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在生成主体、存在形式、价值取向、影响对象和批评标准方面都有不同。区分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对修辞生成、修辞评价和修辞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篇理解过程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角度讨论了语篇理解的过程及其心理机制。首先从命题、推断、局部与整体连贯三个层次上讨论了语篇理解的认知过程 ;然后从认知构件、认知理解模式对认知结构的模拟以及语篇处理过程中的资源限制三个维度论述了语篇理解的心理机制。文章最后指出 ,语篇理解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新修辞学将自身定位于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工具,为新闻发言人话语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修辞学指导下的发言人话语能够立足于新闻发布会的修辞情境,利用同一修辞和论辩模式,并结合传统的修辞诉诸,达成发言人和受众的广泛认同,从而推动双方的修辞互动过程,促成事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话语理论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历史场景:人道主义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更是一个无边的陷阱。人道主义是话语权力编织出的修辞幻象,它不是通向人的幸福,而是导致了“人之死”。从一个方面看,“人之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剧,是启蒙理性对人的全面异化,人就像沙滩上的一副面孔将被波浪抹去,这也正是“后现代”境况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写照;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之死”又转化为一幕喜剧,以冷酷的姿态嘲弄了包括自由、正义、责任等在内的人道主义谎言。从考古学到系谱学,福柯还原了话语的修辞过程,揭示了历史理性的荒诞,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推向前台。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与文化间的关系和隐喻的语篇功能及隐喻能力的培养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充满权力冲突的印迹,这种冲突体现了话语生产中的"名利场"逻辑,在深层次内被赋予较多的政治含义.在话语控制的意义上,意识形态不过是政治统治所巧妙体现出来的一种权力修辞学的游戏,文学理论是权力机制运作过程及其结果的符码化表现.不同文学观念及其对文学实践的解释,不过是为争夺话语控制权力而相互冲突的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和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一个全球话语场。既有国际话语秩序中主导者话语权的衰弱和新兴话语主体的崛起,正在演绎一个新的全球话语秩序。中国正力图成为亚洲区域话语秩序的建构者和全球话语新秩序的主导者。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全球话语体系建构已成为全球传播现实和话语学研究的双重命题。霸权与和平的对立,文明与文化的对抗,以及民族与普世、官方与民间、区域与全球等冲突,是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威胁。话语主体和话语机会的平等性、话语权利的自由性、话语空间的开放性、话语文化的包容性等,是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全球修辞是全球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平手段。“礼”、“仁”、“忠”、“信”、“兼爱”、“非攻”等中国古典智慧,是建构全球话语体系、解决全球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与区域和平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西方修辞学中对修辞情景、受众和演讲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后者为我们理解前者提供了新的视角,语篇互动性的研究彰显了西方修辞学对现代语言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