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巴达是古代希腊众多城邦中的强国,为了有效地镇压希洛人的反抗斗争,维护其军事强国地位,斯巴达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尚武教育体系.本文主要探讨在斯巴达对全体公民进行尚武教育的过程中,音乐诗歌在教育心灵、激发斗志,导致“斯巴达精神”最终形成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揭示单纯尚武的军事教育,对斯巴达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产生的阻滞与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
历经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并给包括希腊在内的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雅典的失败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她自身政治体制的缺陷:如公民大会不负责任的态度,又有同盟渐趋解体,无法获得同盟的有效支持。同时外向型的工商业经济因长时间的战争的消耗难以为继。斯巴达则在以上的方面表现出了不同,并最终坚持到战争结束,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3.
阻碍古希腊统一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对城邦的热爱与崇拜。斯巴达和雅典在希腊城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的特性影响到了它们统一古希腊,同时它们的政策失误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历史上,斯巴达与雅典始终是两大强邦,是牵动希腊历史发展的两个中心,一直左右着希腊的政局,并不断称王称霸。但它们在立国方式、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却完全不同。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史家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其中有些观点,特别是关于这次战争性质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西方史家如海斯、穆恩、韦兰等倾向于谴责雅典,他们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归咎于雅典的扩张,认为雅典的“扩张是对斯巴达的挑战”。“挑战”、“扩张”的提  相似文献   

6.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是古希腊史上两次巨大的战争之一。在第一次战争——希波战争中,希腊各城邦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击败了波斯侵略军。此战,有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史诗般的《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传于后世。在第二次,即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为争夺希腊的霸权,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二十七年的疲劳战。战争的火焰燃遍了希腊各城邦,城邦内奴隶主民主派和奴隶主贵族派的矛盾,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两大同盟及其内部的矛盾等皆随之暴露并激化。战争虽以雅典的投降而告终,但斯巴达的胜利实属“皮洛斯式的胜利”。由此开始了希腊奴隶制城邦危机的历史。此战,有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  相似文献   

7.
试论古代雅典的立法和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希腊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和发源地,特别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对后世西方形响很大。近代以来,有关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问题一直为中外学者所关注,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雅典城邦立法过程的考察,分析了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完善的,并进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8.
《山东师大学报》今年第1期刊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演说辞内容浅析》一文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第二部分“从演说辞看伯罗奔尼撒战争之远因和近因”中,作者写道:“继而,雅典人开始伺伯罗奔尼撒人发生摩擦:雅典人同斯巴达人在埃及发生战斗”。但历史实际是:公元前462年,伊那罗斯领导埃及人暴动,反抗波斯的统治。公元前460年应伊那罗斯邀请前来援助的雅典舰队驶入尼罗河。波斯国王曾派人带着金钱到斯巴达,企图贿赂斯巴达人入侵阿提卡,以迫使雅典从埃及撤军,但遭到斯巴达的拒绝。公元前454年,雅典在埃  相似文献   

9.
修辞术是与雅典政治相关联的公民的技艺。作为第一代智者的最重要人物,普罗塔哥拉开启了修辞术教育,阐发了修辞术的重要假定,即反对的话语与强弱逻各斯;他的相对主义与他的修辞术实践相关,是在分析与吸收希腊早期思想运动的基础上,对变化了的希腊社会生活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在希腊斯巴达的考古发掘工作,是现代考古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的底斯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时,斯巴达是希腊世界的首要政治势力,以其严酷的尚武精神出名,在建筑方面却无大的建树。当罗马帝国的势力控制了希腊之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希腊化时代,斯巴达已经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有了环城的城墙。到公元一、二世纪,据当时的作家波桑尼阿斯讲,斯巴达有了规模宏大的民用建筑。自19世纪,斯巴达卫城的遺址已经为人所知,但到本世纪初,人们对希腊—罗马遗迹的科学考察才起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古代希腊经济观念、古代雅典人日结构以及职业分布状况、工商业门类的分析,深入探讨雅典城邦的经济生活,认为工商业在雅典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两种并行的经济观念的存在,是雅典工商业繁荣的思想基础;而从人口结构与职业分布来看,外邦人和奴隶是其工商业的主体,公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雅典工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分工精细和门类众多上,而繁荣的基础是农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罗马皇帝的大军踏上希腊的土地, 以城为邦的时代就已完结。但雅典离开古典传统的距离从未象罗马帝国离开共和国那么远。雅典是旧希腊和希腊世界公民传统的代表。罗马人统治下的大部分希腊城邦拥有或多或少的自由自治。通过建立新城,罗马人削弱了帝国之中城邦的基础。城邦的政治作用已失去, 城市作为文化中心仍很重要。罗马人向希腊人努力学习, 但是, 罗马帝国经济上的活跃和罗马人的天才实践使其在立法上的成就前无古人。东希腊被一个东方起源的东方式的宗教征服了。罗马征服了希腊世界,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相似文献   

13.
古代雅典和斯巴达妇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城邦制度时,明确指出,城邦的半数人口是妇女,如果妇女的地位没有规定好,半个公民团体就欠缺法度了。他认为男女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事实上也正如此,尽管斯巴达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自由度要高于雅典妇女,但同样受治于男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古代,修辞术有三层含义:演说家的技艺、说服-论证的过程和话语分析.在公民大会、法庭和公众集会上围绕公共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是西方古典修辞术的基本语境.雅典的民主制产生了公共辩论技艺的需求,向雅典聚集的智者为公共辩论提供智力资源,也提出了修辞术的根本原则,伊索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开办的竞争性学园,带来了希腊世界修辞术教育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正如黑格尔所言,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精神家园。柏拉图经历了十余年深沉的思考,取其雅典和斯巴达教育之精华的《理想国》,今天依旧散发着绚丽的教育之光,它是一种寄托、一种憧憬,它是教育精神家园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公民,在今天是一个常见的概念,而在世界古代史上,最早和最多见于古希腊,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中很少见到这个概念。这与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有关。通过对雅典公民权的演变、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与城邦及民主政治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探讨便发现,民主化程度越高,公民权利越大,公民的范围也越大,公民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17.
古代雅典的民主和工商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和比较世界各国历史的过程中,如何区分古代与现代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已是我国政治生活重要内容的今天,人们不时也谈到古代希腊、特别是古代雅典的民主。那么,古代雅典的民主是怎样确立的,它与构成商品经济主体的工商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在古典时代希腊世界数百个城邦之中,有过多种政体,只有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高度发展。公元前六至四世纪雅典的民主政体,是作为公民集体的雅典城邦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奴隶占有制社会早期特有的一种国家组织形式。 处于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的雅典城邦,主要经济部门也是农业,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密不可分。在雅典内部,包括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的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公元前443—429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对现代教育有直接影响的几个最重要文化区域,古希腊、古罗马、古犹太和古代中国,对比它们在的教育理念上的不同和由此而导致的教育结果。从教育的结果来看,斯巴达人重体能,雅典人重智力,罗马人重情商,犹太人重圣灵,中国人爱官位。  相似文献   

19.
古代雅典、斯巴达和中国,是世界古代史中发展方向一致而发展道路迥异的三大典型,充分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由于史观与史法的不同,这种辩证关系,迄无共识,本文先从澄清一个长期被曲解、淹没的科学原理——“两种生产”入手,然后对雅典、斯巴达与中国古史作一简要的比较、剖析,最终概括出决定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0.
不少谈到民主起源的书籍、文章,说民主一词译自希腊文Syuokpaclá,意即“人民的权力”,古希腊是民主的“发源地”,公元前六世纪前后的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是民主制度的“萌芽”。这种关于民主起源的表述,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其一,民主的词源不等于民主的起源。民主一词的词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年)《历史》一书。该书指出,“民主政治”的特点表现为公民直接参予政权,政事“取决于民众”英、法、俄等语种,“民主”这个词是作为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