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是唯物史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具体阐明“群众”概念的具体所指,导致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的相关文献阐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和阶层的分析方法,分别在个体意义、普遍意义和革命动力意义上对“群众”概念的不同指向进行了具体性澄清,与之相对应,就分别赋予“群众”概念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数众多的群众”以及“真正革命的阶级”三种不同的实体形态,既有力地驳斥了旧哲学思想谱系对“群众”概念的歪曲认识,又丰富和发展了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我们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真谛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马克思哲学革命有关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说明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说明马克思终结了思辨的独立的哲学,创建唯物史观与实证知识水乳交融的新哲学理论形态;说明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不是什么“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它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抛弃哲学追求“绝对真理”的幻想,把哲学改造成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以及实现人类解放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形态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明贤 《青海社会科学》2001,46(6):87-90,99
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但大多数全球化研究者没有能给全球化下一个前后一贯的定义 ,而且许多西方学者如吉登斯的观点都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在这种情况下 ,重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现在正确认识和分析全球化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 ,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依据。1 9世纪 40年代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马克思的科学观点?何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念?两者如何划界?时下学术界把马克思文本中的唯物史观特定表述加以任意拓展,其内容是唯物史观涵盖不了的,由此混淆了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于是学界又提出“广义唯物史观”和“狭义唯物史观”之分.问题在于:唯物史观再“广义”也还是“唯物”,也难以包含马克思以批判“拜物主义”和“物役性”为中介的人的自由发展观和自由王国论.本文将马克思的科学观点和哲学观念作  相似文献   

5.
何萍 《学术月刊》2022,(1):11-24
从起源学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从新文化运动中转出来的。这一转出,以十月革命胜利与五四运动为契机,在思想层面上经过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从高扬“科学”与“民主”到传播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观。在这个环节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把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传播与中国道路的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起点。第二个环节是从传播马克思的学说到研究唯物史观。在这个环节上,李大钊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为基础,阐发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建构了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方法论。第三个环节是从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观念。在这个环节上,李大钊、陈独秀在世界经济、政治变动的平台上,联系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探讨中国革命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观念。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三个环节上凝练出中国道路的内在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开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普照的光”的思想是唯物吏观社会生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思想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读”,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完整性、当代性,并为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学派歪曲、攻击唯物史观提供了口实。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深入展开的今天,重读和反思马克思“普照的光”的思想,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史哲》1981年第1期发表了徐经泽同志的《也谈“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准备就徐经泽同志提出的观点进行商榷。“这种社会主义”究竟是指什么? 马克思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这个著名论断中的“这种社会主义”是指什么?徐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在通常情况下”,社会主义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指学说体系或思想意见,另一种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在这里,“这种社会主义”是指学说体系,因而就是指“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社会经济体制是“第一个伟大的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文章对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及其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它科学地揭示了交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对正确把握生产力质与量的规定性、理解社会科学亦属科学、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马克思一生的两个巨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也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剖析而建立起来的。但是,马克思在他一生的理论著述中,始终没有忽视对东方社会的研究。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时所阐述的一系列观点,特别是关于在世界历史和世界交往的条件下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跨越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唯物史观发生史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的,“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们据此认为,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探究是贯穿唯物史观发生史的主题旋律.它一方面为科学世界观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直接引伸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研究是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前提,而唯物史观的创立又是剖析经济事实的最后确证.经济问题与社会历史问题密切关联,相互交融,是构成唯物史观发生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同的方式,共同发现对“市民社会”经济学剖析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唯物史观的建立呈现出致思走向的总体趋同性和创立过程中的具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杨洪源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05-122+206-207
基于近年来新的考证和发现的文献,从发生学上重新考察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有助于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变革意义。青年黑格尔派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复原”他们之间的三次思想论战过程,本身即是对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呈现。其中,马克思在围绕“犹太人问题”同鲍威尔的持续论战中,初步建立起人的解放理论和以群众为历史主体的群众史观。此时,马克思所秉持的是现实人道主义的立场。他在与鲍威尔及其伙伴所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的论战中,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史的初步考察,并将现实的个体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随后,马克思又一次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成员的新观点,正面阐释了社会和历史的前提及动力机制、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分工的后果与发展前景、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等,完成了唯物史观的创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会强 《中州学刊》2002,1(6):94-98
经由全球化研究而受到关注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诠释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纬度。这种解读的可能性在于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是马克思研究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其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否则我们的诠释将永远停留在抽象层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会强 《社会科学》2002,1(7):35-38
经由全球化研究而受到关注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诠释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纬度。这种解读的可能性在于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是马克思研究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 ;其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否则我们的诠释将永远停留在抽象层面。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价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如何估量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我国学者分歧较为严重的问题.以“费尔巴哈哲学所达至的理论高度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费尔巴哈、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形而上学批判、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等问题为线索,可以对相关分歧进行梳理.考察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重视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矛盾与理论张力;把考察“马克思的阅读”与“阅读马克思”结合起来;着力找寻马克思与其他人的“同中之异”、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异中之同”;在明确唯物史观的多层次性的前提下,重新考察马克思的思想转变、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1879—1882年)的披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论争。这场论争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马克思晚年苦心孤旨地钻研人类学的理论动机。马克思的动机是要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他早期的哲学人本学的研究呢,还是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及其发展规律,进一步发展唯物史观呢?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失之偏颇。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人类学研究,不如说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它确有向早年哲学人本学回归的依稀迹象,却无回归的坚实步伐。晚年马克思步履匆匆走向的并不仅仅是唯物史观未及阐明的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目的地,而是继唯物史观创立后对人类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者,他们在政治上有一个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在哲学思想上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就是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经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这个中间环节,到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在哲学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理论观点上的过渡问题,这就是“人——实践——唯物史观”。本文想探讨的,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在理论过渡上的一些关节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研究异化问题的过程中,报刊和书籍发表了不少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文章。“社会主义异化”的观点是错误的。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社会主义异化”的观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还得从马克思怎样使用“异化”概念谈起。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用他的人本主义观点批判了宗教神学,指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但是,他并没有能够回答“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状况,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所以,在揭露了宗教的秘密以后,必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资本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对王船山历史观的评价,争议颇多,《湘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四期发表的《船山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可以边样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是唯物史观的最高形态,船山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雏形。”显然,持此观点的同志认为,王船山已经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虽是“雏型”,却已具唯物史观之“型”了,这也就是说,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两军对垒中,船山史观已属唯物史观营垒,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属于同一阵线,二者仅是“初级”与“高级”之别而已。这种观点,颇受到重视,《光明日报》、《新华文摘》均予摘录转登。最近,该学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点认为,民主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以下简称“革命转变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通常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革命转变论”的论据有四条。我认为这都是值得商榷的。论据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一些理论工作者据此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革命转变”论。然而这种理解未必正确。因为那段论述的全文是:“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时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性质的?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是理论界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与有关同志进行讨论。一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阶段?这些阶段又是怎样互相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页) 列宁在讲到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时说,从前,问题的提法是这样的: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