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十世纪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她们是冰心、杨绛、赵萝蕤等,她们的译作如《吉檀迦利》、《堂吉诃德》、《荒原》等,都是公认的高质量的译本。在翻译实践的同时,女性翻译家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翻译理论,这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这批女性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我国翻译史上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翻译美学的讨论,讨论翻译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静夜思》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阐释翻译美学理论是如何指导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3.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普通,但也是最重要的翻译方法。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两种方法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著名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中国读者都读过巫宁坤的译本。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巫宁坤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直译和意译案例,说明两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原则,以激发读者对翻译的兴趣并指导其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匆匆》是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结构精巧,纯朴简练,文字清秀隽永,充满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然而对于其译本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张培基先生的译本很好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了原文的美学价值,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充分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接受。通过以张培基先生对《匆匆》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未定点”三个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同时探讨了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红楼梦》时,霍克斯与杨宪益、戴乃迭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霍克斯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即采用翻译理论中的归化方法,将两种不同文化融合到一起,使作品内容以更加愉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而杨宪益、戴乃迭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6.
《士兵之家》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该小说寓深刻的道理于简朴的描述以及平淡中追求变化的语言特色反映了作者一贯的艺术风格。在此将从直译与意译、文体风格及误译这三个方面探讨由杨九声先生翻译的《士兵之家》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7.
葛浩文1991年英译了贾平凹的《浮躁》,时隔25年,他又翻译了贾平凹最具争议的小说《废都》。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废都》译本Ruined City中具体语料翻译方法的描述性研究,为贾平凹和中国现当代其他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策略。对Ruined City中翻译语料的考查结果表明,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增译、减译、音译和直译等方法予以再现。这些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考察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比较了杨、霍英译本中数字成语的翻译译例。分析发现,杨、霍译本中对数字成语主要采取意译法和直译法,直译法译例中还可分为完全直译和部分直译等。对数字成语的翻译方法的考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两位译者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倾向。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有大量典故性成语,本文从阐释学理论出发,对其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杨译本对这些典故性成语基本采用异化译法、直译法和语义译法;霍译本基本采用归化译法、意译法和交际译法。但是无论哪种译法,两译本对这些典故性成语都采用了阐释的方法。而在阐释学翻译观中,理解是翻译的核心。只要读者能理解(虽然效果略有差异),哪种译法都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文学作品从汉语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有时对于源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但对于西方读者却很难理解,非常容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将各自所属的文化融入其中。《红楼梦》两个译本中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倾向于原文本,受民族和时代文化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生豪先生作为我国一代翻译名家,其译作《莎士比亚全集》一向被认为是莎翁全集译本的经典之作。然笔者在比对朱译名《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与原著名"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后,却察觉此译名与原著存在出入。从直译的角度比对出两者存在差异,再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原作者对之态度的分析,可以认为朱译名的确存在误译。在探索此种错译产生的原因时,可认为首先是由于时代变迁对词语理解变化造成的影响,结合"误读"理论,可认为其深层原因乃是作者对原作品的"无意识强误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文化模式间文化和语言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决定了直译和意译共存的可能。通过对祝庆英和李霁野两位翻译家的《简·爱》中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归纳出:当两种语言的词意、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相似时,可用直译法;当这几个方面存在差异时,应使用意译法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相对来说,《简·爱》祝译本较为成功,直译和意译结合得恰到好处,译文流畅;《简·爱》李译本大多采用直译,译文生硬、拗口。  相似文献   

13.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文章首先指出《天路历程》和《圣经》"钦定本"的高度互文性质,考察了两部作品在清末得到翻译的平行进程。运用互文性翻译理论,结合四个汉译本的译例探讨《天路历程》的翻译原则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六条翻译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影响张培基译本的因素,研究张译本所体现的翻译规范;研究表明,张培基对源语文本的选择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其英译文遵循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忠实、通顺,异化占主导地位以及神似的翻译规范;研究同时发现张译本的成功也是张培基不固守等值论这一翻译规范,避免拘泥于形式,而侧重表达原文内容和意义,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可以被归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因为它拥有一群特殊的阅读群体,即儿童读者。儿童作品不同于成人的文学作品,儿童拥有自己特殊的品味和鉴赏能力。为了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满足他们的要求,任溶溶的翻译作品不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同时使得文学作品达到"形神兼备"。本文主要以《小飞侠彼得·潘》为例,从语言和文化角度研究任溶溶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用的策略,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文学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意美”是文学文本的终极本体。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应以再现译本的文学性为第一要旨,以意义真实、意象合理、意境生动等几方面为基础来传达原文作者的初衷和感觉尤显重要。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的比较,讨论文学译品的“意美”应如何被实现。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卓越的翻译家。《死魂灵》一书堪称先生的翻译绝笔。通过对鲁迅翻译此书的新解读,可以令译界学人得到四个方面的启示:翻译目的必须明确;翻译态度必须严肃;翻译理论必须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务求努力引进原语的新表现手法以丰富译语。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西风颂》在英国文学课程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两个或更多的译本可以作为翻译比较依据,译者根据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完美地再现原著的本来面目;从词语、句式以及形式和音韵节奏诸方面对雪莱名诗《西风颂》的三个译本进行赏析与评议,比较分析译本的异同优劣是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文化内涵丰富。罗慕士先生在《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的翻译很有特色,采取的手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