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在于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人是客观世界惟一能动的因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的主体性活动。当前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不仅是一场宏伟的社会实践,更是人的主体性实践,是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实现过程。(一)对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反思。主体性问题是西方近现代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近现代哲学那里,人与自然是统治和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类为了追求物欲的满足,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个体主体的为我性,为了自我的利益可…  相似文献   

2.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强调人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使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具有革命意义。但是,由于它过度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及至近现代,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观下的人与自然发生了分裂和对立,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对此的应对和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主张人类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能够满足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应当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本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视角,阐述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应反思与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仁爱为本,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生态消费是指人类的消费活动与自然相和谐,取之于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作用于自然而不损害自然,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社会永续和谐发展。从内容上看,生态消费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从理念上讲,生态消费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指导思想;从原则上看,生态消费体现了物际公平、人际公平、国际公平的原则,成为和谐社会发展重要条件;从目的上看,生态消费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实现了消费从工具到目的的转换,是人类三元需要有机结构体系循环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驱力。生态消费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现、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被动适应自然的阶段、人主动征服自然的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递进,体现了自然、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相处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惟有反思过去,更新观念,尊重规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依法办事,方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的发挥不应该是单向度的,外向主体性和内向主体性作为主体性的两个向度,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前者强调向外扩张,容易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后者重视内在超越,容易造成生命发展的滞后、生活质量的降低以及社会的倒退.如果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就可以实现彼此制约、相互促进,进而有利于克服主体性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视角中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分析传统农民主体性的三个向度。人与自我方面,不以物质发展和欲望充分合理的满足为基础片面追求精神发展的主体性最终只能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人与人方面,家族本位、伦理本位导致人己权界、群己权界难以确立,个人仿佛为他人而设;人与自然方面,以自然为主导的天人合一只能说明主体性陷入客体化中而抽拔不出。由此决定传统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