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技术化的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持着密切关联。随着数字技术融入影视生产,影视艺术在生产工艺、表现空间、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发生了改变,同时也面临本体认知、创作倾向、发展方向等诸多困惑。在数字技术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在影像表达、人文关怀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予以影视艺术发展更多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门类,在其百年迅变的历史进程中以其多样化的影像特性呈现于荧屏之上。无论是古典主义中的真实质朴,抑或是当代影坛中的争奇斗艳,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其纪实性、表现性与奇观性的美学历程。文章以影视美学为视角,以影像对现实的记录再现、赋于意义的创造拼接以及对奇观电影的思考为切入点,对影像的猎奇性(纪实性)、表现性和奇观性这三个特性及其发展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德勒兹电影理论中运动影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一般所谓的类型电影范畴重合,他从本体、系统、构成三个方面对类型电影进行了把握:在本体方面,他提出了“内外不分”的“感官机能”本体说;在系统方面,他探讨了类型分类的形式主义原则;在构成方面,他描述了欲望碎片在类型电影中生成和被文明包裹的“冲动”构成模式。其类型电影理论兼顾了类型电影工业生产和艺术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影视文学是一种最大众化的艺术 ,这里说的影视文学指的是影片摄制组 ,根据剧本内容在导演的综合性思维指挥下 ,共同创作出的通过借助镜头、画面诉诸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 ,利用蒙太奇手法所构成的近于现实逼真的电影、电视和激光影碟。影视文学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影视文学没有诞生之前 ,戏剧艺术风靡整个世界 ,并且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由于戏剧艺术受时空和舞台的限制以及没有画面的流动感和跳跃感等 ,最终将要被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所代替。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迅速发展 ,机器大工业如狂澜怒涛席卷了整…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对影视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早成定论。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步进展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虽然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中一再强调“电影是一种幻想的现象”,把电影的产生归结于“萦绕在这些人脑际的共同念头”,把电影看做是游离于技术之外,甚至是阻碍电影产生的东西,但事实上从电影的起源看,没有一定水平的技术进步便不会有电影的产生。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从机械电视到电子电视的飞跃,如果没有技术做基础是不可能达到的。技术进步不仅仅为影视艺术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且对于影视…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电影作品叙事风格的嬗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风格是指导演所使用的使影片文本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艺术方法的倾向性.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联姻.数字技术是电影"再现现实"神话的新飞跃,它使电影在虚拟现实、再造历史、重组时空等方面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和可能.但数字技术并没有完全颠覆电影影像本体理论.电影的真实性与假定性本质决定其在数字技术的虚拟美学中延续着现实主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和评价巴赞理论的得失。一、许多电影理论家在阐释巴赞写实主义理论和爱森斯坦画面主义理论时都有一种倾向:把两者反向地推得很远。这两种理论都是在电影实践中产生并为电影本身服务的,“长镜头”和“蒙太奇”都应看作是电影的表现手段,各自都有杰出的成就,它们是可以融洽的。巴赞整个理论的骨架是严密和完整的。他在对斯特劳亨、弗拉哈迪、雷诺阿及奧逊·威尔斯的长镜头的肯定中,总结出电影的照相纪录本性。他看到“摄影”是“唯一不介入人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自然在于真实地纪录现实原貌,电影是真实的艺术,而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电影的物质基础都被认定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机械过程,亦即光线反射到一个感光的化学表面上,但是在数字影像时代里,数字技术给电影的真实观、语言和叙事方式及观看方式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本质问题又被以新的方式重新探讨.数字影像编辑的奇观化倾向带给观众新的审美体验,但这种虚拟的真实并非电影艺术的本性,更不能成为影像的主要形态或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的“目的论”错误。这同时也决定了巴赞的电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局限性。巴赞关于电影影像本体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关系的表述,主要特点是突出了电影的客观性,即再现功能,或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更准确地说是过高地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过低地估计了电影的表现功能。这是理论表述上的明显失误。这种失误不是历史性的失误,应该说,即使是在当时,也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的弊端被普遍归咎为其"内本文"研究,然而在电影进入后语言时期后,我们发现当年麦茨的理论局限:研究范式的误用.他用针对自然语言的语言学来研究电影,而没有考虑到电影媒介本体性及其语言特性--象征性语言.对一个理论进行立场性的批判要依靠一种新的范式来进行,否则会堕入电影符号学内部的语言符码游戏之中.电影语言论不同于麦茨所指的电影语言,因为麦茨提到的电影语言是比照自然符码得语法规则建筑起来的,电影语言论是建立在艺术媒介决定论和对电影理论历史谱系研究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4.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其理论奠定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理论的基础,并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巴赞的贡献巨大,其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所开创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与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共同构成经典电影理论的两座高峰。巴赞纪实主义理论的两大部分“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论”以艺术史的视角,详细解释了电影的本体,以及电影本体与电影语言演进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独特的论述逻辑与框架。  相似文献   

15.
经典理论中的电影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米特里认为:影像具有“符号”功能。影像按照一定的规则结构为画面时,可以被理解为语言学意义的符号,它使电影成为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成为艺术。其实,在经典电影理论的整个进程中,语言问题始终贯穿其中。电影艺术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电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语言史。对电影语言的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电影艺术研究工作的起点。因此,电影语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语言问题及其影响作出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田汉早期的电影视深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它把电影当做是“白日梦”,强调它“宣泄苦闷”的抒情功能。与同时出现的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电影观——“影戏规”相比,田汉早期电影视对电影艺术本体的认识更为深入,对电影形态的把握交加准确,风格鲜明,从而在不少方面在当时表现出一定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7.
2013—2014年重庆市戏剧与影视学研究在数字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电影和戏剧戏曲创作、学科点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果,重庆市的戏剧与影视学发展在电影、数字艺术及动画艺术、新媒介及电视艺术方面实现跨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并在影视实验美学向数字、仿真、交互交融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18.
全方位吸收国内外电影理论的精华,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对电影艺术的特质、自身元素作深层考察的专著较为罕见。近读南京大学周安华教授主编的《电影艺术理论》,为之一振,觉得电影艺术本体的研究和学术探究的气息非常浓厚。全书共1 2章,3 8万字,分为上中下3篇,在论述层次上,上篇“电影的本质”,主要从电影艺术的观念、物质基础、特征上发掘电影作为艺术的品格;中篇“电影的创造”,立足于电影表达的媒介(影像和声音)、电影的时空特点、电影再现和表现的表述逻辑、剧作、表演、导演、摄影等诸多方面的分析,阐述电影艺术特征创生的过程、路径和…  相似文献   

19.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直至整合的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 ,既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 ,现实的可能性 ,必然性以及新型的整合形式 ,又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同时也说明了影视合流、互动、互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动态影像艺术特指当代艺术家为表达实验性的艺术思想,运用现代成像设备制作出的动态影像作品.迄今为止,动态影像艺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有着实验电影、录像艺术和新媒体影像三种主要类型,其艺术表达特征分别是:动态的美术和极端的叙事;非线性时间和观念性、空间性;互动性和跨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