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柏拉图在晚期重要对话《智者篇》中提出他的通种论,这标志着其辩证法的完成阶段.比照前中期著作,《智者篇》辩证法意味着对巴门尼德的否定和对赫拉克利特的继承.解读《智者篇》辩证法的建立过程和澄清、重构赫氏哲学,可以发现柏拉图是如何在现象与理念的调和、动力学说、变易观和联系观等方面对赫氏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2.
诗与哲学     
沈阳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教师、哲学博士李丽丽在《会饮中的诗与哲学》一文中指出:诗与哲学之争起于柏拉图,终于柏拉图。前者是指《理想国》当中,由于诗扰乱了人自身的统一性和城邦的齐一性,诗人遭到了城邦的驱逐。后者是在《会饮》当中,我们看到了诗与戏剧的手法,用一个令人瞩目的打嗝隆重地推出了阿里斯托芬,并且从他的口中说出了最真实、最重要的讲辞,不仅诗人的戏剧当中出现了哲学家,而且哲  相似文献   

3.
《宠儿》中塞丝主动示爱的文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开篇部分塞丝对保罗·D的主动示爱 ,既是塞丝生理、心理需要的自然流露 ,也是种族、历史因素的妙合无垠 ,更是哲学、美学层面的必然选择。整部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色、矛盾冲突、形象塑造、主题拓展都由此生发。作者这一匠心独运而又合情合理的开篇奠定了《宠儿》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家篇》《政治家篇》《法律篇》都是集中反映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代表性对话。柏拉图的哲学是理性的,而政治又与习俗相关,理性与习俗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为调节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柏拉图必须对理性与习俗的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话中,柏拉图以习俗“承载”理性,在保护哲学的同时,努力将常识世界纳入理性的规则中。其政治哲学的建构路径便分为理性“体验”和对政治生活的“表达”。两条路径分别对应了对话中的哲学家被要求的双重生活,即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但自始至终,在柏拉图政治哲学中,人类最高的活动依然是理性的哲学思辨,而非建基于习俗之上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5.
波洛涅斯是《哈姆雷特》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总纲 ,他是莎士比亚在这一悲剧中操纵人物的枢纽。本文以波洛涅斯性格分析为起点 ,通过他在剧中对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和情节发展的调节两个方面来论述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部分通过情节分析揭示了波洛涅斯昏庸腐朽不辨是非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从波洛涅斯对哈姆雷特、奥菲利娅、雷登斯、吉尔吉斯吞、罗森格等命运的影响来论述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中的纲领性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从波洛涅斯之生与死对整个戏剧情节的缓冲与带动两个方面论述了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对戏剧情节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论述波洛涅斯这个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对我国现代戏剧《雷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与其他希腊哲学家一样延续了神话的主题,不同的是将神话拆解成了一个个元素,建构了理式论,有关爱神和美的讨论是它的组成部分。《会饮》篇描述了在爱神引领下,通过"学习"和"了解"逐步达到"以美为对象的学问"的自我救赎之路;《斐德诺》篇描述了在爱神"凭附"下,通过"迷狂"和"回忆"逐步升抵"美本体"的被拯救之路。对于柏拉图来说,本真的知识是美的知识,高尚的爱是对美的爱,美学就是哲学。  相似文献   

7.
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框架里,"智者"是一个受到诅咒的群体。"智者"的群体形象在柏拉图的笔下被刻画成虚假智慧的拥有者,"为了赚钱而将智慧出卖给需要他的人",是"兜售精神产品的零售商和批发商"。站在城邦传统价值维护者的立场,柏拉图以知识垄断者的身份批判自己的论战对手自有其理由。然而,自此以降2000多年来的后世学者大多奉柏氏之言,对智者多加挞伐,实乃精神上的自我禁锢。同苏格拉底一样,智者也是在古希腊贵族文明出现危机的时刻应运而生的知识生产者。然而,这个群体的出现动摇了希腊智慧的"属神"本性,将求知这一活动职业化、公开化、民主化,堪称智慧的"盗火者"。智者引领了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启蒙运动,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的哲人身份和诗人(或称文学家)身份的争论涉及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并尝试理解他的作品。《斐德若》记叙了苏格拉底与文学青年斐德若之间关于吕西阿斯一篇公开演讲稿的私下谈话。在这场谈话之前,柏拉图以戏剧笔法叙述了苏格拉底与斐德若之间的相遇。正是在这段戏剧场景之中,柏拉图隐晦地呈现了哲人苏格拉底无法避开的政治境遇———哲人的爱欲如何借助言辞与常人的爱欲相融并促进常人灵魂的上升。在与斐德若的交谈中,苏格拉底清楚地把握了城邦与公共言辞之间的关系,巧妙地使用严肃戏剧诗术和双重修辞的技艺,既保护常人免受吕西阿斯言辞的危害,又恰当地为真正的哲人生活辩护。柏拉图的戏剧手法与苏格拉底的诗术及修辞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了哲学不可或缺的文学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情节是戏剧艺术的基础。有没有生动丰富的情节是一出戏能否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关键。历来的戏剧作家和戏剧评论家都十分重视戏剧的情节。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古希腊著名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代表作之一《诗学》中,最早提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的论点,强调情节是戏剧艺术的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中的“最重要的”成分。他对戏剧情节的重视,对后来戏剧艺术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迈蒙尼德《密西拿义疏》尤其是其中的13条信仰要则与《迷途指津》的写作对象和方式,可以看到,迈蒙尼德在教导普通人和指点受过更好教育的"迷途者"时,分别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进路:对普通人,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说理,但并不用最高的道理要求他们;对有哲学天赋者,则提醒他们留意理性的僭妄对信仰的冲击,严守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界限。在懂得因材施教方面,迈蒙尼德堪称一个伟大的教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2.
在古希腊哲学中,最初具有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思想的哲学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无限者”学说,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则奠定了哲学追求普遍理性的最初根基。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以及古希腊“原子论”学派的实体实在论也都具有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韵味。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之一,他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研究政治哲学的先河,他的"德治"或"哲学王"治国的思想给后人留下许多美好的遐想;早期他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使他心中存有一腔报国之志,决意创建"理想"之国;现实的严酷却粉碎了他的理想之梦,他意识到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目的,必须辅之以"法治"的帮助;而以"德"治国又是他一生之中永远不愿撒手的理想情结,故辅以"法治"时又把认识善的理念之"德"置于法律之上,这就充分表现了哲学家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无奈心境.作为后人,我们应该从柏拉图身上吸取和学习他那对治国理想的不懈的实践追求精神.  相似文献   

14.
石昕晖 《南都学坛》2003,23(5):95-98
早期希腊哲学从巴门尼德到智者派的发展,是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巴门尼德开始,经过恩培多克勒等人的“拯救现象”运动,到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显示了围绕本质与现象关系而展开的哲学发展轨迹,蕴涵了以后哲学发展的萌芽,对研究理解整个西方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柏拉图的哲学家当王的理想政治理论当中,包含着某种重要的修辞学思想。据此,修辞学被看作是一种意见塑造技艺,联结着理想政治中的哲学与政治。哲学家奉此技艺,以其知识为指导,对民众政治生活进行正确的意见塑造。此修辞技艺的可行性和善性,或者说民众意见的正确可塑性及其正确塑造的德性价值,为柏拉图理想政治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围绕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社会画卷。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和和谐。为了达到社会的统一和谐,实现国家的正义,柏拉图为他所构想的“理想国”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哲学家执政,另一个是整体主义原则。这两个原则构成了柏拉图和谐社会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希腊语动词eimi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同意将希腊文的系词eimi和aletheia都译为“是”与“真” ,认为这不仅混淆了语言和逻辑上的being和truth与哲学范畴的Being与Truth ,而且忽视了希腊文eimi本身的多词义功能。文章主张回溯到巴门尼德的“hodos”(求真之路 ,学问之途 )上 ,首先弄清前巴门尼德时期语言层面上的eimi,einai,toon ,ousa,然后研究从语言框架中的being到哲学范畴的Being的过渡 ,为此还要同时研究体现希腊哲学演化的相关范畴 ,如arche(本原 )、logos、physis、nous(心灵 )、noema(思想 )、arete(德性 )等 ,最后还要历史地考察阿拉伯学者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译。从语言学层面考察 ,汉语中的“是”无法显示eimi本身拥有的“有”、“在”、“存在”、“能”等词义 ,也无法在汉语语法中表现它的不定式、动名词及各种时态、语态的特征 :从哲学层面考察 ,译为“是者”虽然照顾到了同希腊系词的关系 ,但无法表示巴门尼德以来Being的本体化趋势。同样 ,也不可用语言和逻辑上的“真”取代哲学上的“真理”。哲学上的aletheia ,truth以“真”为前提 ,同时要求内涵深层的哲理。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早期的诠释学工作是围绕着柏拉图展开的,在此过程中伽达默尔形成了基于现象学和本体论的柏拉图哲学视域。在这种柏拉图哲学视域之下,伽达默尔建构了自己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分析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特征,阐明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视域,能够揭示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来源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的接受史和诠释史本身是柏拉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历代哲学家常常借助对柏拉图的诠释来展开自身的哲学思辨,在这个诠释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对柏拉图的形象重新进行塑造。其中,对现代柏拉图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康德的柏拉图诠释。康德借柏拉图的理念论来阐明自己关于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元论主张,并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改造为一种批判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个观念论视域中的柏拉图经过新康德主义的哲学阐发和关于柏拉图作品的文体学与年代学分析,为后世的柏拉图研究确立了经典的解读范式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王制》中提出的"诗与哲学之争"问题,都是西方政治哲学与文教传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要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问题,首先要考察其被提出的语境,即《王制》中的苏格拉底对诗的两次批评。通过分析这两次批评,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诗的讨论与灵魂的教育问题密切相关。鉴于古典意义上的诗人和哲人都是灵魂的教育者,对诗与哲学之争意义的考察就必须从灵魂教化的古典视野出发,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理解,超越纯粹思辨的哲学辩护和单纯的诗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