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聊斋》中的“痴负型”故事安国梁(郑州大学中文系)一《聊斋志异》中的《窦氏》、《阿霞》、《武孝廉》、《云翠仙》等作品属于“痴心女子负心汉”型(“痴负型”)故事。它们既是这一叙事模式传统的继续,又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发展和改造。“痴负型”故事是强烈的家庭...  相似文献   

2.
蒋承勇  马翔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9-104,158
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东方想象”承载了异国情调的符码,其鲜明特征是:用东方主义的话语,讲述和编织以西方世界为视点的故事,将西方中心主义内化于东方式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在对“东方”的想象与改写中,作者习惯于用人类学家或种族志学者的视角去看待异质文化,流露出“欧化”知识精英的优越感.博氏的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具体呈现为三种话语策略:历史虚构、镜式书写、启蒙范式.  相似文献   

3.
消费结构是生产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社会分配制度、市场价格、人口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经济方面看,它体现了社会需求结构,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分。消费结构的状况如何,对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研究我国的消费结构,既是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需要,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探索”丛书之一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是尹世杰教授在其主  相似文献   

4.
张方 《云梦学刊》2002,23(5):51-54,58
在虚构的故事里隐含着历史的真实及作者的寓意 ,是中国古典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而小说理论批评以“索隐”的方式去加以解读 ,就是揭示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 ,传统《红楼梦》评论有着独特的效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贾雯鹤 《天府新论》2004,(4):142-143
任昭坤先生的《三国演义》军事校注本2 0 0 3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既是《三国演义》研究,同时又是三国研究的重要成果。《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向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1〕之说。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谓其“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2〕。因此,从《三国演义》入手去考察三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一直是三国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小说、历史互证,犹如诗、史互证一样,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性、交叉性研究往往可以突破单学科固有的研究模式,易于形成新的学术见解。可以…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虚构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的话,那么,文学虚构作为人类可能性世界的表达,更富有表演的特性.它既是作家自我的多重角色的表演,也是人类可塑性的表演,又是生命可能性的表演,还是人类追求自由状态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文学虚构让读者进入陶醉状态,借以突围进而表达和追寻人生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是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涉及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问题.多年来,高清海教授用“族群本位”、“个人本位”和“类本位”来界说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错误概括,又是对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的曲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却不能确立“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是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去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的。解决近些年出现的全球性重大社去问题也不是靠树立“类水位”、“类存在”观念,而是必须消灭产生全球性社会问题的祸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鲍延毅教授编著的《孔门寓言集》,既是一部文献资料专集,又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古典文学读物。置诸案头,随时翻阅,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要求,均可收到“开卷有益”的效果。 “孔门寓言”,顾名思义,好象是专为推崇儒家而编的。其实,编著者毫无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9.
追随“思”,既是对我们所追随之人、所爱戴之人的追忆,又是对我们所追随的思想、所沉浸的哲学的本源的回访。我们在追“思”中启程,在回访“本源”的途中出发。今天,这两种追“思”交织成为一种情结,使我们得以透过十年时间的距离和情感的沉淀,去阅读,去聆听,去感悟,去追随一种历久弥新的哲学气象。这是一种卓然永驻的思想的气象,是一种延绵不断的学问的“情结”。“高清海哲学”可以为这种“情结”和这种“气象”命名。  相似文献   

10.
<正> 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张汉青文集》,汇总了张汉青同志近半个世纪来的主要作品。“文如其人”,近百万字丰富多彩的华章,反映了张汉青同志既是战士又是作家、既是领导又是学者、既是“官员”又是“平民”的多层次、多向度的人生阅历。本文仅从他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提出和探索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从“问题中的哲学”升华出“哲学中的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关系,既是重大的“哲学中的问题”,又是对我们时代的“问题中的哲学”的升华。探索“哲学中的问题”所蕴含的“问题中的哲学”应当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独特的虚构叙事模式和上古神话之间存在着历史层面的承继关系,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注意在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中通过叠加的方式塑造读者心目中的英雄。通过对二者的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与史传文学一样,是中国武侠小说的远祖。  相似文献   

13.
凌晨光 《东岳论丛》2003,24(6):111-113
故事、叙述、虚构是"叙事虚构作品"的三要素。小说作为叙事虚构作品的一种代表性样式,其本质特性恰好可以通过叙事虚构作品的三大要素得以体现。故事由一系列前后有序并且互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构成,当故事被讲述出来时,就变成了情节。故事的讲述方式则是由叙述话语完成的。叙述是一种"后向预言",它造成了小说叙述的"逆向因果关系"特征。虚构则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它表明了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了小说对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  相似文献   

14.
<正> 一 题解本文为何不袭用“历史小说”这个概念呢?因我觉得笼统用之,有失准确.对于这一兼跨文学与历史两个领域的特殊的艺术部类,有个必须加以区别的史实与虚构的比重和关系问题.古今的创作实情正是如此:有严考史籍和其他历史资料,言必有据的作品;有主要依据史实,虚构属于次要的作品;有虚构多于史实以至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点染成篇的作品;还有素材见诸各类神话、传说、故事、琐闻  相似文献   

15.
史志谨 《人文杂志》2004,(4):124-127
《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 ,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 ,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 ,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 ,同时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小说创作过程中也采用了虚构艺术 ,通过虚构的“假” ,达到艺术上的“真”。叙述和人物语言也精炼传神 ,富于美感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过 :“传记最重要的条件是纪实传真。”的确如此 ,作为史学和文学结合体的传记文学 ,其生命力在于严格的历史真实性 ,所写的人物和所写的主要事件必须是实有的 ,不允许夸张和虚构。但笔者认为 ,在尊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 ,依据人物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 ,进行严密地推理 ,传记文学创作中的个别细节的虚构应该是允许的。本文试从当前学术界对“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的看法、传记文学创作中存在虚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对待“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 ,学术界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安荣 《云梦学刊》2004,25(6):91-93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它既是教学方法的界定,又是生活法的说明,同时又是“真知识”的源泉。从教学论意义上来说,“教学做合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教学,体现的是主体性的教学,同时又是创造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石柏林 《湖南社会科学》2006,(3):I0001-I0001
国家的主体是谁?法律的灵魂何在?对于这样的问题,人们或许有些茫然。这既是一个曾经的“禁区”,又是一个宪政所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宪政是什么?宪政与宪法又是什么关系?这看似不太复杂的问题,却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求着解答!有一丝欣慰的是,今天我终于做出了一份答卷。尽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小说风行文坛之后,小说家似乎普遍地追求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写法,平淡人生,平淡故事,平淡讲述。“原汤原汁”“反抗虚构”,“叙述情感隐匿”等等,即便未被列于新写实圈内的作家,也如同被这只无形的魔手抚摸过,很少有人能漠然置之。为意义而营造,为意义而虚幻荒诞好象已是昨天的潮流,昨天的故事。让人不禁疑惑,眼下的小说,在“写实”的墨香中,真的就“实”到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不能动弹?“实”到徒具别无歧义的一种解构:“还原生活”?我们的读者是否因了某些评论的关系正在产生错觉:以为小说虚构的本质业已丧失?应该…  相似文献   

20.
“外来者故事”模式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模式,当代汉族作家的边疆题材小说亦有类同的模式安排.这种“外来者入边疆”的故事类型,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小说中是“拯救苦难”与“文明使者”的形象,隐含的是民族国家话语植入的功能;新时期之初,则是一种外来落难者沐浴着边疆人性温情的模式,它既是书写者历史记忆的复现,又是国家重启现代性工程进行社会动员的需要.从1980年代中后期直至新世纪,“外来者入边疆”主要是寻求精神救赎和对边疆异质文化的膺服,以此缓解现代性的逼迫和挤压.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了汉族作家进行现代性思考的各取所需的一种资源,而它们很少以“自己”主体性地进入汉族作家的书写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