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7,28(4):139-142
介词“把1”、“乞1”、“把乞1”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构成给予句式,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和语言地位各不相同;三者在句式中的不同表现预示着它们语言地位和发展趋势的不同:“把1”和“乞1”的竞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句式优势决定了“把1”的竞争优势;“把乞1”词形受“把1”和“乞1”的类化,暂时没有被排斥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曹爽 《兰州学刊》2011,(7):194-197
对两个方言背景不同的作家王朔和叶兆言小说中带“着”“了”的静态存在句进行研究,全面考察了“着”字句和“了”字句在语料文本中的分布,比较“着”“了”在静态存在句中的用法、表现,通过数频统计和“着”“了”使用的句法环境的考察发现:无论是使用数量还是句法表现,静态存在句中“着”“了”的使用在书面语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方言差异。  相似文献   

3.
蒋协众  魏会平 《殷都学刊》2008,29(1):112-117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可”可以区分为语气副词“可1”和程度副词“可2”。从读音上看,轻读的是“可1”,重读的是“可2”,“可”轻读还是重读有其句法条件和语用背景。将副词“可”区分为语气副词和程度副词并分析其轻重音规律、句法条件以及语用背景,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在句子中处于形容词典型的句法分布位置,是一个典型的形容词性句法框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这一偏离搭配现象存在的修辞语用条件表现为:一是这一句法框架为“程度副词”与“专有名词”的偏离搭配提供了一个句法结构合理化的依据;二是“专有名词”应具有形容词性语义特征。“程度副词”、“专有名词”相互之间具有搭配选择限制条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的语义内容具有语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感叹句中“多(么)”、“太”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感叹句中“多(么)”和“太”的差别,认为“多(么)”着眼于描述现实的性状、含有夸张的语气;“大”含有比较和确认的语气。“多A啊!”和“太A了!”的结构不同。会话中两者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京派”小说家通过拒绝“真实”和美化“苦难”的叙事原则否定与置换了“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和突出了“道德”。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的反人道主义,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7.
研究汉语的句法,不可不研究结构。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种临时语言单位,在句子中充当某种成分,这种临时语言单位就是结构,又叫词组。汉语的结构类型是很多的,本文不打算一一讨论,只想就古汉语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谈一点管见。  相似文献   

8.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无功”、“无名”思想在价值观上是对儒家功名价值观的超越 ,是对更高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方法论上是通过“无功”、“无名”达到有功有名 ,即在建立功名中不以功名为念 ,获得功名后不以功名自居。庄子的“无己”观则是通过无执 ,达到与道的相通 ,达到对自然的归依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现代汉语助词“了”的用法持不同的观点,原因主要是对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不够。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了”字的用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较为系统地揭示其语义和句法功能。结果表明:“了”作为助词在语义层次表达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经验意义涵盖时态、体与结果意义,人际意义涵盖语气类型及语气语势意义,语篇意义指其语体使用特点;在句法层次,“了”可用作“助动词”“谓体延长成分”或“语气词”,有时系不同成分的重合体。  相似文献   

11.
刘荣琴 《殷都学刊》2008,29(1):118-120
语言中同义词语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也可以互相置换且并不影响句义表达。这促使我们从句法框架的结构语义条件上寻求解释。本文就出现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不”、“都”、“也”的不同用法入手,分析了句法结构对相同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总结、比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背景以及各自所面对问题的相承关系 ,探讨了“三个代表”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文章指出 :“三个代表”在思想方法、理论发展、实践应用等方面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是在更高理论层次上的灵活应用和理论升华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3.
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了”从开始只能跟延续性情状的动词组合到能够和终结性情状、静态性情状的动词组合的过程,就是“了”语法化程度逐步增强的过程。“了”的语法化在语义和读音两方面都体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在方言里,“了”语法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音形式,一般情况下,语法化程度越高,其读音形式越简单。  相似文献   

14.
“三言”、“二拍”结构艺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三言”、“二拍”的结构艺术 ,主要表现在作者对极富有艺术张力的“结构核”的精心选择、设立和灵妙运用上 ,其“结构核”往往具有奇妙而强烈的生发力、粘合力和吸引力 ,从而制造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魏红 《东岳论丛》2006,27(6):155-157
具有数量结构意义的“俩”、“仨”应该是连说音变形成的合音词,它跟北京话里用在名词前的阳平调“一”的来历不是同一个音变类型。“俩”、“仨”合音形成后仍保存着“两/三+个”的意义,北京话阳平“一”在原式失落“个”音后,量词“个”的语素也随之丢失了。由意义、功能上的差异,北京话阳平“一”能够从相反的角度证明“俩”、“仨”是合音式音变词。  相似文献   

16.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17.
技术并非是抽象的、孤立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负荷科学、政治、经济、伦理文化意涵;技术并非是自主的、价值中立的,而是负载价值,并且渗透着伦理。技术不仅具有物性,而且充满着人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物化。因此,技术不仅具有“真”、“善”、“美”,而且三者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 的历史源流和现实原因的揭示,分析和批评了两者在理论上和现实中的佯谬。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人类主体主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出现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宋词中十分珍贵的名句。其中的美妙之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书写故事的情节上看,无疑是借用了《离骚》中的“求女”手法;从表现中的寓意上看,无疑包含着对南禅宗由渐悟到顿悟概括的意蕴;从设计千百度寻找“那人”有得的结局来看,“那人”是现实生活当中真实的人,这里所谓真实的人是指宋孝宗、虞允文、叶衡等,也可以是如上诸位的合一。辛弃疾的这一句词,理趣化的表现倾向明显。与此同时,也是辛弃疾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一度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得到认同的心理满足情状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的创造和使用来看,“自生”很大程度上代表一种对生成原因进行探求的思维方式。从这一视角考察,“自生”具有三重意蕴。其一,“非他生”,在排斥“他者”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将自身作为发生、生成的原因。其二,“非我生”,在自我观念的分疏中,排斥有目的、有意识的生成。其三,“不知而生”,一方面,基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生成的原因究极意义上是不可知的;另一方面,“不知”指向了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境遇,既然如此,顺其自然、因任天性就成为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