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中的连动结构──《庄子》语言分析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有关连动结构的争论,近些年来逐步平息下来。吕淑湘先生曾说:“自从连动式出现在语法著作中以来,一直有人要取消它,也一直没有取消得了”;“看样子连动式怕是要终于赖着不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要给它划定界限。”(《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能够“赖着不走了”,说明连动结构这一语言形式确实是汉语语法的客观存在。至于连动结构的界定,这里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汉语的调语结构形式,是否只允许由一个动词作述说语,这一点已无须再讨论了。动词的“散动式”用法已不再有人提及。另一个是连用的前后动词间是否语意上有轻重之…  相似文献   

2.
趋向连动式是含有趋向动词的连动式,它是贯穿古今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句法现象。《左传》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有的和现代汉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已经非常接近。从趋向动词在连动式中的位置看,部分趋向连动式已经初步具备了语法化为动趋式的条件;但是从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真正的动趋式还没有产生。  相似文献   

3.
《公羊传》、《毂梁传》以下历代注释书表现出联合成分结构句式、联合成分结构项句式的相互转换,且有丰富实例。汉语句法结构有联合、主谓、述宾、述补、状述、定心、复指等。联合结构跟主谓等结构不在一个层面上。联合结构是语义结构,跟语法结构成分无对应关系;主谓等是语法结构,除主谓结构外,其他跟语法结构成分一般有对应关系。从联合结构句式跟联合结构项句式的相互转换说明汉语语法无单句、复句之分。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的“通过”共有三种使用形态:“动词+体标记”形式、动词、介词.介词“通过”由同形的动词语法化而来,语法化完成的时间是20世纪20~40年代.“通过”的语法化是在连动式句法环境中完成的.汉语史上由“通过”形成的连动结构共有三种,它们产生的时代各不相同.五四时期,这三类连动结构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介词“通过”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这三类连动结构中不同义项的动词“通过”则分别构成了介词“通过”的三个语义来源.“通过”的语法化除了句法环境动因,认知隐喻和词义虚化也是重要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V_1NV_2式连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单句的下位句型中,连谓谓语非常复杂。所谓连谓谓语,是指谓词或谓词性词组连用的格式充当谓语。这一问题在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和吕冀平先生的《复杂谓语》里得到充分、详尽的描写和说明。程希岚先生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的复杂性》一文(见《松辽学刊》1984年第3、4期)则对它的复杂情况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但是,对 V_1NV_2式连动结构的描写,我们认为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文拟对 V_1NV_2连动结构淡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各位同仁。V_1NV_2式连动结构是连谓谓语中的一种句式,例如:  相似文献   

6.
一、正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联合、动宾、偏正、补充等关系,也没有明显的语音停顿,更没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就’之类,这样的词组,叫连动词组”。“连动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连动式’”。连动式是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一种特殊的独立形式,因为它具有别的结构所不能包含的语法意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周原甲骨、西周金文和《诗经》的趋向动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统计。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中的趋向动词与《诗经》趋向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相同的,当时民族共同语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时,《诗经》趋向动词的语法功能明显比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趋向动词更为丰富且灵活。《诗经》语言反映的是周代民族共同语,其深受商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周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则是周民族语言的典型代表。西周趋向动词可与其它动词构成连动式,能带宾语,但不带宾语的情况更为常见。趋向连动式仍以趋向动词位于其它动词之前为主,位于其它动词之后的仅一见。  相似文献   

9.
“连动式”和“兼语式”是汉语句法的两种结构方式,合称“复杂谓语”。“连动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有时后一个是形容词),它们不是联合、偏正、动宾、动补关系,它们同一个主语(也有无主句),中间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语音停顿。这样的动词连用的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连动结构充当谓语时称为“连动式”。  相似文献   

10.
主谓谓语句是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也是语法学界一直争议的话题。什么是主谓谓语句 ,这一句式的范围、结构、内部语义关系以及与之相关句式的区别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以《孟子》为语料 ,试就《孟子》里主谓谓语句进行语义关系的分析 ,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音节动词除了人们公认的 ABAB式重叠外 ,还有另一种重叠方式 :AABB式。此类动词 ,数量不算少 ,且在结构、语音、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等方面 ,与 ABAB式重叠的动词相比较 ,具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在词类的划分及其功能,词语搭配及句于结构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使两种语言词对词的翻译(word-for-wordtranslation)变得很困难,汉语连动式(verbalexpressionsinseries)便是一例。所谓连动式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词组(有时也可以是形容词)连用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调关系,其特点是调语与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我出去走走。”“他们讨论通过这个决定”。由于这些调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因而汉译英时有一定难度,本文拟就汉语连动式的英译作些探讨。一、连动式记语之间的逻辑关…  相似文献   

14.
自然语言的语法结构系统包括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两个层次,非线性模式又分含编插结构的网络模式和含联合结构的平面模式两个基本类型,合用成分就是可能伴随编插结构或者联合结构出现的连带成分。本文揭示归并消元法则是句法结构的线性模式向平面网络模式转化的普遍法则,给出合用成分在各种情况下的结构模型和解读公式,证明了句法结构的平面网络模式以及合用成分的客观存在,补正了以往的语法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具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它主要包括五种理论模型:Kay&Fillmore的构式语法,Langacker认知语法,Goldberg构式语法,Croft激进构式语法和Berg&Chang体验构式语法。五种理论模型有同有异,相互交织,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有着深厚的研究潜力系。  相似文献   

16.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连动式和语言类型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它主要存在于形态稀少、句法标记不丰富、分析型强的语言中,具有一系列的普遍特征。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既有跨语言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共性特征方面,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中的动词没有各自单独的事件位置修饰语;动词在语调上位于同一语调曲拱中;如果连动式表达因果关系或事件先后顺序,动词呈现出时态象似性;动词共享至少一个论元;当连动式的动词共享非施事角色时,施事角色也被共享。在个性特征方面,“单一小句的否定判定标准”不适用于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动词不一定有相同的时态取值;动词可以有各自单独的时间修饰语;人称、时态、语气、否定标记既可以出现在边缘位置,也可以出现在核心位置。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研究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不仅避免了研究受印欧语眼光的影响,也开阔了研究视野,使其融入到世界语言研究之中,有助于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语法面貌,更好地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连动结构的融合、使动式的衰落、谓语内部结构的变化及动补结构的产生等四个方面,揭示了汉代以后语法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同时通过与先秦汉语的对比,说明由于语法环境的变化,汉代以后动词语法化的具体途径和实现方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因此产生了一批新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汉语高频连动式双音词的研究发现,连动式双音词内两个动词性语素具有不同的论元结构特征。根据论元的数量,连动关系可分为以下类型:包含一个论元的、包含两个论元的、包含三个论元的。其中,包含两个论元的连动关系可细分为3个小类,包含三个论元的连动关系细分为7个小类,而且词语的数量分布与子类型数量分布之间不具有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连动式和兼语式是汉语中的两种特殊句式.说它们特殊,是因为连动式和兼语式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谓语.为方便,我们把连动式和兼语式之类不止一个动词谓语的句子统称为多谓语句.本文主要对多谓语句中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进行描写,并以此为基础讨论连动式与兼语式的界限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介词“按”来源于先秦动词“按”.“按”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东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按”可以重新分析为介词,介词“按”萌芽显现,魏晋南北朝至隋,“按”的介词用法逐渐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按”进入沉寂期,直到清代,介词“按”的使用频率才大幅提高.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按”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按”由本义“用手向下压”经由“查验、考核”义演变为“依据”义.“按”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按”发生语义演变导致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