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尊“禹”是《淮南子》与墨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契合之处,但其具体内涵有同有异,深刻反映出《淮南子》对待墨家思想的复杂的政治态度.强烈的“求治”意识是《淮南子》与墨家思想的政治共识,在此基础上《淮南子》对墨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有所反思和汲取.“圣王之治”是《淮南子》与墨家相同的政治理想,墨家蕴含“利民”思想的“圣王”现对《淮南子》影响深刻,成为后者“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淮南子》并未完全认同与接受墨家的“圣王”观,而是站在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有所取舍和融会.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宋时存六十三篇,现仅存五十三篇。《墨子》一书是墨翟和他的弟子根据墨家的言论、笔记先后整理集成。其书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对社会自然科学均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就墨家的政治思想作一刍议。“有为”是墨家政治思想的基石,这是一种与道家(无为)根本对立的观点。墨家的政治思想可分为“治国”与“为政”两个方面。论治国,墨家首先重视“身行”的社会作用。《墨子·经上》云:“令,不为所作也。”《墨子·经说土》云:“令,非身弗行。”墨家认为,号令是从我这里发出的,那么我自己就要首先带头去执行。在《公孟》篇里,墨子对告子说:“政者:口言之,身  相似文献   

3.
《汉志·诸子略》儒家类的序文所谓的“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其中只有仲尼之业才是被验证的对象,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二者则是仲尼之业被验证有效的表现。仲尼之业,指的是先王之道。至少从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开始,汉人已将学派意义上的儒家学术与仲尼之业(先王之道)及孔子等做了较为清晰的区隔,视之为仲尼之业(先王之道)的派生,被武帝卓然罢黜的百家学术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4.
石昕晖 《南都学坛》2004,24(5):119-120
杨朱的“为我”、“重生”思想与墨家不同 ,但在“反社会”上和墨家有共同的理论指向。《列子·杨朱》的“名实”观点和先秦“名实”论具有不同的内容与范围。《列子·杨朱》继承了杨朱本人的思想 ,并以他的思想为材料 ,着重发挥其“反社会”的一面 ,用来反映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墨家,其逻辑思想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介绍了墨家逻辑思想中"三表"、"三物法"、"名实之辩"等核心内容,并阐述了墨子"三物法"对《内经》辨证论治观的影响,墨家"类"思想对《内经》取类比象观的影响,墨家"三表"对《内经》认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近面世的清华简(捌)《治邦之道》,整理与研究者均认为合于墨家思想。细绎该篇简文,"治邦之道"这一题旨力斥治国"在命"的观念,既印证《墨子》一书《非命》篇的非命强国论,也符合《七患》等篇所述忧患意识及国家治理的切实问题。《治邦之道》主张"兼利而爱",胪列节用之法,吻合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治道,与倍人、节葬、反质诸说同符合契。其倡导冲决血缘贵贱的"使贤、用能"之法,倚重才能经验为任贤标准,设计官员考核方法程式,亦匹配《尚贤》篇异于儒家"举贤"的贤能政治理念。《治邦之道》确为深富墨学特征的珍稀文献,亦不啻探寻儒墨辨异的崭新门径。  相似文献   

7.
古人言及张载思想的特点,都首提其“以易为宗”,说明张载的哲学思想与《易》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何以说张载思想“以易为宗”?其主要在于:张载“勇于造道”,其“造道”之功是从易切入的;其“太虚即气”“气化之道”“一物两体”的宇宙观源于易理;其贯“性与天道为一”“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心性论根于易;他颇有影响的《西铭》,其思想乃“本儒家《孝经》,参以易理”;其著名的“四为”说之“为天地立心”句,亦从《易·复卦》之《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立论。“以易为宗”既说明了张载关学的思想渊源和特点,也彰显了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立论根基,是理解张载思想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墨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墨翟,是挺立在战国时代文化巨人之林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述尧舜,陈仁义,禁攻暴,止淫用”(汪中《墨子序》),“执俭确之教”,“意显而语质”(《文心雕龙·诸子》),在诸子中独树一帜。墨子针对当时“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劫人以甲兵,威人以众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墨子后语下》)的社会政治现实,提出救世治国的政治主张,建立起墨家思想体系而成为显学,“其在九流百氏之中,惟儒足以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汪中语)。  相似文献   

9.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抑或学科称谓,是引自西方的舶来品,但哲学思想及观念在中国则是源远流长,以阐述世界观及方法论见长的诸子思想均属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其中道家思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哲学理念。作为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淮南子》,以老庄思想为根基,采撷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之精华,是“非循一迹之路”而守正创新。《淮南子》从“道”出发,以“无为”为主旨,将天道之无为演绎成人道之无为,以求人道符合天道,创新性地诠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要。《淮南子》倡导“无为”是为了践行“无不为”,倡导“天道”是为了宣扬“人道”,将出世与入世统一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对道家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民族崛起及复兴都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主流是墨家思想,这主要表现在:《水浒传》中的人际关系与墨子所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相符合,《水浒传》英雄的“替天行道”主张与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相符合,而宋江性格的多重性表现出墨子社会思想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体观念的更新导致文学思潮的演变,进而影响创作原则、创作方法乃至题材、体制、风格以及批评理论的演变,从而完成文学理论范畴的系统转换,并最终影响文学创作时代风尚的变迁。唐代文学本体观念由“原道”、“言志”向“缘情”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唐代诗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唐代怪奇诗派之衰变探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孟郊、韩愈、卢仝、李贺、贾岛为代表的“怪奇诗派”是中唐后期阵容庞大、声势显赫的诗坛劲旅之一 ,然而喧腾了一番之后便偃旗息鼓、诗风剧变 ,原因何在呢 ?重点从四个方面探微解谜 :一、由发轫、壮大到“零落”形成“自然”兴衰状态 ;二、流派间的抗衡争斗造成“人为”的导向压迫 ;三、政治气候骤变促成自我“异化” ;四、由扬弃方可构成文学审美指向的嬗变进化之链  相似文献   

13.
摘 要:黄虞稷《千倾堂书目》认为《农田余话》一书为张翼所作,现代学者多承其说;《四库全书总目》、周中孚《郑堂读书志》曾对《农田余话》的作者提出质疑,但并未确定其人;实际上,《农田余话》的作者确非张翼,而是元明之际的邵亨贞。  相似文献   

14.
王立增 《南都学坛》2003,23(3):58-61
元和二年至元和六年 ,韩愈、孟郊、皇甫氵是、李贺、刘叉、卢仝和贾岛等会聚洛阳 ,互相唱和 ,写出了一批险怪诗作。孟郊在诗歌创作上求重、求拙 ,具有深刻的表现性 ;韩愈则以气势取胜 ,富于浪漫色彩 ;李贺、卢仝和刘叉在这一时期受韩愈和孟郊的影响 ,追求险怪诗风 ,因而韩孟诗派最终形成于洛阳期间。贾岛的加入意味着韩孟诗派衰落。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叙事性的角度对前唐及唐代小说观念所作的历时考察表明,自汉至唐,各种小说类型的兴起与不同时代学术主流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唐人对不同小说类型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唐“小说”源出魏晋六朝的“志人”而增加了叙事因素,但与杂史有别;唐“传奇”源出魏晋六朝的“志怪”并融合了史部杂传类的人物别传,而与唐“志怪”有别。三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却沿着各自的道路分镳并驰。故在小说研究中,对唐小说各种类型作出较为严格的区分,并以唐人的小说观念作为界定具体作品的重要标准,这样做似更符合唐人小说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6.
尚和思想在《庄子》中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强调"阴阳之和"、"天人之和"、"心之和"、"道之和"以及"德之和"等,它们都与"道"密切相关。其中,"道之和"与"德之和"是《庄子》尚和思想的核心,是对《庄子》道论的补充和阐发。把握尚和思想对于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道论都是极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马祖道一的洪州禅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惠能禅法思想。“平常心是道”集中体现了洪州禅学思想特色。洪州禅以般若实相思想为标帜 ,旁采《楞枷经》、《起信论》、《华严经》等诸种经教 ,但其思想系统并非属于《楞伽经》等所确立的真常唯心论 ,而是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有机结合。洪州禅在中唐的独盛 ,对新罗九山禅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六朝事迹编类》与《舆地志》辑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事迹编类》,南宋初年张敦颐撰,名称六朝而所记重在建康,记六朝时代的建康史迹及其在隋唐北宋间的演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该书对于已经散失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大型地理志之一《舆地志》多有征引,或堪于较早文献所引相较,或为征引渊薮,也具有重要的文献辑佚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有关唐五代笔记《唐摭言》的研究,自清代起始受重视,刘毓崧、岑仲勉、余嘉锡等先贤作出了卓越的努力。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以及新材料的发现,对《唐摭言》的全面整理和研究已经具备基本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宫泉久 《东方论坛》2012,(4):121-126
高密诗派是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一个地域性很强的诗歌流派。它以"高密三李"李怀民、李宪暠、李宪乔为代表,趋步中唐诗人张籍、贾岛的"苦吟"。其诗学理论则乖离盛世文化主流,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为整体认识和了解清初诗学开辟了另一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