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实主义视阈内的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细小的环节,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本文从现实主义演变这一视角来观照新写实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从注重再现生活、平民化书写和世俗化创作这几点着重探讨新写实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2.
方方和池莉的作品,既有着“新写实小说”的共同特点,更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她们的小说,在思想内涵和叙事方式这两个大的层面上,均以自己独特的创造,给中国的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鉴照。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创作是在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中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在特定的时期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然而,新写实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创作观念与法国的新小说派甚为相似,在创作的手法中,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些艺术技巧,使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文学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无论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小说即新写实小说。它有明显的写实成分却称为“新”,它与“旧”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哪些不同,本文将以传统现实主义作为参照系凸现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即“新”的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6.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新诗的草创是在白话语言和写实方法两个维度上展开的.前者的革命性无庸置疑,后者的选择却有其吊诡之处:这一来自传统的方法被新诗设计者们借重为反传统的利器,也摇身一变为革命性话语.写实的高张,首先是一种受限于现代白话语言成熟程度的自然选择,但它在进化论的语境下被西方文学思潮谱系中的现实主义所收编从而赋予了现代性内涵,于是又成为一种新诗实验者们的主体选择.新诗的尝试乃至成功都与对现实主义精神与方法的现代性认知相关.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在戏剧探索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写实型探索戏剧,它们既秉承"写实剧"特征,又兼具"探索剧"特点。前者仍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基石、现实主义手法为主要创作方法,坚持以人物为中心,注意揭示底层人物的命运、生存价值、内心冲突,追求人物关系生活化;后者不拘泥于传统旧有模式,适度进行创新试验,注入一些现代意识,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手法、技巧,或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采用非幻觉式审美形式,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写实性油画作为最能体现艺术本体语言的创作手法之一,在20世纪初期"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迅速在中国本土传播与发展开来,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其面貌也不尽相同。当下的观念性写实油画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拓展写实油画的外延,已不单是比对对客观对象的描摹相似程度,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觉植入现代观念和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丰富多样的技法形式只是充当画面表现的载体,而观念与精神则逐步转变为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内涵与动机,折射出画家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以及对艺术、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思考。现代观念的植入使当下的写实油画在不摈弃传统写实语言的前提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家们均可通过"写实油画"这个载体来表达个人的艺术观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新写实小说和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比较,肯定了新写实小说的某些新色,但重在批评它的偏狭和局限。同时,就个人的认识,对新写实小说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某种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心理现实主义大师亨利·詹姆斯在创作中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其早期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展现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化生活,同时体现出强烈的道德感,表现出作家创作的自由和艺术的自足自律。这种艺术化的处理现实生活技法将浪漫想象与现实氛围完美地结合起来,加上其中富有的道德意义,使作品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灵活娱乐性并兼具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了两种难以超越的内在见解,即"为艺术的艺术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主义"的二律背反,也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例,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切入,尝试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3.
“灯”对“镜”的取代,寓言叙事对“现实主义”叙事的代替,对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中外小说均有寓言与写真两个小说传统,“表现说”和“摹仿说”分别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原型,实际上寓言更为古老和常见;其次,当代原有的“写真”倾向存在的观念陷阱,是当代小说艺术陷于肤浅与虚伪的症结所在,而从寻根和新潮小说开始的寓言写作才挽救了小说艺术;三,从先锋小说之后,小说作为精神之灯的心灵性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而作为现实之镜的客观性也出现了碎片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是纠正“拉普”文艺路线的错误,也是为了吸引“同路人”作家和争取高尔基回国,此外还与苏联公开发表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论现实主义的信有关。但恩格斯所说的立足于对历史环境的真实把握、具有批判精神的“充分的现实主义”,在这里变成了维护共产党领导、歌颂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社会确认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要求为党的政治服务,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描写现实,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如果理解偏差、执行失当,也会给党的文艺事业造成损害,需要进行科学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兴起,是以对现实主义文学话语的祛魅为旨归的。它以"精神真实"为旗帜发动了一场文学祛魅活动,以此反抗现实主义对"真实"解释的垄断权和意识形态霸权。然而,先锋文学提出的"精神真实"具有不可调和的自反性,最终导致在其文学创作实践中神秘主义的盛行。神秘主义的盛行反过来拆解了先锋文学努力建构"精神真实",让这场文学祛魅行动呈现出悖论的一面:祛魅意味着赋魅,建构意味着解构。祛魅的悖论从反面显示出文学必须建立与现实、与世界、与大众的联系,才能让文学具有持久的和真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建立的东西。他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实践的、现实的批判;与之相适应,他所批判的是由感性的人的活动建立的、真实的对象或现实。这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所在。改变哲学漠视真实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的传统,把哲学的关注点从“天上”拉回到“地上”来,具体从革命实践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真实的现实——即运用马克思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创立的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来批判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有过短暂的浪漫主义潮流,1930年代,逐渐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1950年代,甚至产生了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公式。1958年,在毛泽东有关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提高了浪漫主义的地位,有利于将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立流派来加以认识,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倡导致了虚假、浮夸等弊病,引起了浪漫主义的畸变。“文革”结束后,由于对“文革”虚假的浪漫主义的反拨,提出了“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口号,浪漫主义受到普遍的诟病和排斥。由于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的变化,浪漫主义逐渐从文坛遁逝。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很独特的一部分.相较于西方的理性科学主义,中国的“意”在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它描绘的是可以神游的意境,重视的是作者透过画面所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从“天人感应”到“有我之境”,中国艺术随着“意境”的提出和不断的深入,形成了一种与“道”协调,重视笔墨情趣的特殊内涵.而“意境”是依靠形体存在的,因而“形”、“神”、“情”、“理”的统一是中国“意境”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绘画是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艺术,它通过光、色彩、线条等等独有的视觉语言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其中,"色彩"作为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艺术语言,在我们欣赏绘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