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构成其思想体系中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他一方面主张解构儒学意识形态,主张汉字改革,批评旧医的不科学性,这些与新文化运动的取向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他本人对于孔子抱以极大的尊崇,对儒家的中庸之道情有独钟。对于西方文化,蔡元培特别强调学习欧洲文化中的科学观点,所谓"欧化"就是"科学化"。学习西方文化最要紧的是"择善",择善的标准并无中外之别;融合中西文化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欧化",也非保存"国粹";中西文化接触是为了达到相互理解,消除冲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定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对北大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适有"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之称.他是明确把中国新文化运动比附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人,并参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变革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中国新文化运动,进而在人的觉醒,文化的复兴与创造等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之精神.  相似文献   

3.
1920年前后,梁启超对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个欧洲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的性质做出区分,在批评后者将西方的现代发展引向歧途的同时,他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实践方向作为中国现代发展以及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镜,这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对于文艺复兴的启蒙主义化的理解分歧明显。梁启超将清代视做"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这同样与更为强调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一致性的胡适形成差异。以文艺复兴为参照,梁启超既从清学的发展中确认了依靠自力走向现代的中国自我,也指出其片面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4.
顾毓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他曾在《中国的文艺复兴》(1948)中提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相冲突,但也许更好的理解是把之作为“文艺复兴”的前驱,看到二者前后承继、缺一不可的紧密联系。顾毓琇的这一观点既不同于胡适、蔡元培等人直接把“五四”看作“中国文艺复兴”的观点,也不同于李长之强调“中国文艺复兴”与“五四”之间存在着断裂转向的看法,而为当今学界提供了一种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通过阅读西书,赴欧留学,亲身接触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步加深。他的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维新变法时期的民族主义文化观、留学时期的世界主义文化观,发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兼收并蓄文化观。中西文化观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对法国文化的认识及引荐。蔡元培认为中法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法国的科学研究、美术,特别是教育制度值得中国借鉴。他积极推动青年学子赴法留学,介绍法国文化,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并在中国践行法国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运动的推行,使中国对西方戏剧的接受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西方戏剧与中国有了更广泛层面的接触。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推动西方戏剧的接受,是因为它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思想启蒙为目的掀起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西方戏剧的接受,应被视为新文化运动者在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中采取的重要策略,它也现实地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在 1 91 7年蔡元培实行校政改革后 ,成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思想中心。这一时期的商务印书馆虽然也曾云集众多新文化精英 ,但商务当局避免企业卷入政治漩涡的经营思路导致“商务”未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中心。商务印书馆对新文化运动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在于其巨大的文化辐射能力 ,使新文化第一次真正走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讲 ,商务印书馆是当之无愧的新文化运动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8.
胡适对五四背景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五四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他将五四定性为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其意义给予充分肯定。胡适认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各自独立存在,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对两者关系的评说与分析非常独特,意识到五四对促进新文化运动具有永久的历史意义,同时又从其本人固有的文艺复兴观点出发,将五四运动视作整个文化运动中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胡适对五四的思考与论说为我们理解五四提供了一重不可或缺的“面相”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为中国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开拓和奠基工作。蔡元培的一生处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走向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开始孕育的伟大变革的时代。在漫长的七十多年的岁月中,他本可以走清朝翰林的封建仕途之路而官运亨通,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投向反清革命斗争,进而成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并且不断前进,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鞠躬尽瘁,成为学林皆知、四海闻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是集新旧思想于一身、冶中西学术于一炉、善于有分析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巨子。毛泽东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 ,都崇信科学 ,相信科学万能 ,注重吸收和宣传西方科学 ,主张欧化 ,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科学化。但他们对科学内涵、科学范围及科学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的阐释却各不相同 ,从而为中国科学思想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及文化传播活动极其频繁,历史和文化因素使得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策略均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及文艺复兴先驱以翻译为手段,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介绍先进文化思潮,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但二人的翻译思想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文艺复兴”和欧洲文艺复兴一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必经的阶段,是近代中国最富活力最剧烈的文化变革。此前的十年间,中国译家众多,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深远。在此期间翻译的功能和价值得以体现,中西文化实现了互动。  相似文献   

15.
失落精神的民族,召唤伟大的人格──五四时代现代文化人格建构之反思朱德发,贾振勇"五四"时代,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千载难逢的百家争鸣的时代.面对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大交汇,中国"五四"文化生态系统对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作出了历史性回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密切,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一,本爱国之心,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东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提供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意见;其二,他是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导师,其政治思想成了新文化运动勃兴的精神催化剂;其三,他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邀请外国名流来华讲学,又对中国的学术领域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学术的演进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7.
新启蒙运动是在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反奴役、反礼教、反复古、反迷信的新文化运动,亦称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或新"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实现的文化普及化、大众化领域,提出了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于文化大众化的新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殷周制度论》是经史之学转向后王国维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对中西之争视野下中国问题的独特回应。他改变了早期学无中西、古今、新旧、有用无用的观点,而主张中西之别。欧战、俄国革命等一系列事件,促使他揭示西学之弊;国内的新文化运动又使他提出“道出于二”以概括现代中国思想的困局。面对这种思想困局,王国维认为解决之道在于中国文化之回归。在这一逐渐明晰的思想行程中,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可以视为他对中西之争甚至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教我如何不想他》与"学堂乐歌"的产生原因及创作形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阐明两者有着"旧瓶装新酒"与"新瓶装旧酒"的联系。并且结合对《教》词曲构成的辨析,得出结论,即《教》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它却始终坚守着中华音乐文化传统内核。本文对我们现今的音乐文化建设不无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以教授为主导的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聚集了很多学术大师,在优良的学术氛围的基础上培养了很多真正具备学术思想的学生,使北京大学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在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的近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