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方面、趋势)所引起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最初是由黑格尔提出的,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丰富发展而形成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揭示了事物在不同阶段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2.
整体性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特征,但直到现在,对它一直缺乏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指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可以概括表述为螺旋式上升。正确理解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是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整体性特征的关键性环节。螺旋式上升表现为连续性、循环上升性和开放的周期性这样三个特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互不分离的一个整体;在这三大规律之中,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概括所有事物发展过程的“唯一的运动规律”,另外两个规律是它的某种部分。  相似文献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基本规律之一。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中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这个基本概念,对于掌握和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侧重探讨“完善式否定”和“变革式否定”是辩证否定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地分析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再到分析的算术化这一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静态——动态—静态”这一历史演化。着重指出,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和对我们的工作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否定之否定规律适合于事物自我完善的运动,是事物自我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不能作为事物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事物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是通过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出来的一物对它物的否定。发展是一个从纵向来看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从横向来看则是由点到面的辐射过程。只要是有利于事物向有序化、复杂化方向的运动都是发展。  相似文献   

6.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贯串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个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这一点,本应是毫无疑义的。可是,对于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长期以来在哲学界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争论中,一些同志提出了许多论据来否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有的同志说,恩格斯指出的麦粒——植株——麦粒的生长过程虽是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但许多事物的发展却并不是都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的。昆虫的发展就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卵等等许多阶段,因此“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过程并不是具有客观普遍性的。还有同志说,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对立统一规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学术界一些论著论述毛泽东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看法所存在的简单化倾向,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毛泽东从30年代到60年代的有关论述,认为总体上他不仅没有摈弃这一规律,而且对它作了不少深刻的阐发和生动的运用,指出他有三个方面的独特贡献。文章对用“肯定否定规律”代替“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述的合理性和缺陷进行了具体分析,不赞成对这一表述作过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现行否定观因片面强调了事物的自我否定,把外在否定排斥在辩证法研究范围之外,引致了一系列的理论误区。辩证的否定应是自我否定与外在否定的统一,外在否定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应包含在事物发展的规律中  相似文献   

9.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一般性质。事物发展的每个周期,无不经历由矛盾潜在,经矛盾展开,到矛盾解决的三个后者否定前者的阶段。生物繁殖领域的所有现象,无例外的普遍具有否定之否定的一般性质。否定之否定的动力在于构成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的诸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唯纵向性的内在的孤立的封闭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唯物论品格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肯定否定两种不同内涵的区分,认为:从客体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推出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混淆了两种不同含义的肯定否定;根据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认为: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的观点,混淆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本文还探讨了作为社会规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如何影响主体对社会客体的肯定否定形式的。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四个"着力点,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突破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和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种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社会,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首先创建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途径。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和根基;民间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主体,民间组织对法治国家建设有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法治是民间组织与和谐社会联系之纽带,民间组织和法治共同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论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从本质上说两者是一致的,因此在实践中通过法治手段可以促进、保障和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是关于人类世俗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的信仰,其核心信念是公平正义。法律信仰具有物质利益性、普适性、公开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法治和谐,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契约文化得到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法律信仰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确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好三大关系;相信与怀疑的关系;希望与失望的关系以及爱与理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的集中体现。其根本宗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视为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主体,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实现途径,以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保障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理念体现在法治建设中就是和谐法治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法治的保障,和谐法治的实现也需要和谐社会作为基础。本文试从对和谐社会与和谐法治的理解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完善的制度为保证。当前,人与自然协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口压力大、技术水平低以及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故此,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创新发展思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政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发展深化的坚强后盾。它们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其极终价值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社会,就必须在立法、执法等社会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探讨"以人为本"的意蕴,有助于法制的改革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