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语文教材内在逻辑审美化是指对语文教学内容各要素各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最佳排列和呈现 ,使物化后的语文学科内在逻辑更加科学和清晰 ,从而体现出严谨、简洁、精致的美。语文教材内在逻辑美建立在语文教学内容及其目标和教材体例这三大逻辑主线的基础上 ,其建构的首要步骤是整理出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各学期各单元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分类系统 ,然后是语文教材的单元构成、材料选择和练习设计。  相似文献   

2.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理论.他把美与生活连接起来,认为美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也作为一种美学的现实,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足上.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把美与生活联系起来,美是向生活领域的扩展、渗透.  相似文献   

3.
元代散曲"诗乐一体",其中的"三句对"又名"鼎足对",或称"三句鼎足对",体现出绘画美、音韵美、意象美的审美意蕴。马致远、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以赋、比、兴的手法写景寓情,以鲜美而易逝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景,再配置优美而又充满活力的声韵,从而体现出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及隐逸情调,实现了对自由旷达人格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发,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了人的自然需要,表现出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等本质力量的肯定,具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特征。使"美"的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看成此命题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人文美等审美因素 ,顺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规律 ,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的"美点寻踪"可以在阅读文教学中,通过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人物形象美三个主要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日益重视美育的作用.传道授业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罅的语文知识,还要有美好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从而使自身具有多方面的审美能力,以便去发掘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并运用完美的教学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获得语文知识,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出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的道德审美力和学生的审  相似文献   

8.
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是所有语文工作者努力追求的方向.本文拟从语境创设(包括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的角度来探讨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审美化的偏离.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性质争论多年来歧义纷出,很难得出建设性成果,而从教材历史生成的角度考察可能是一条较为清晰的道路.通过教材编写理念的历史化、问题化回溯,大致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教材分别经历了侧重"语文"、"文学"、"人文"的不同时期,他们分别代表了大学语文发展的工具化阶段、审美化阶段、和伦理化阶段.在三个阶段演进中,"语文"、"文学"、"人文"三维虽有共时交错,但历时发展已成为主要线索,这个过程虽然缓慢、艰难,但其方向不可逆转,共同勾勒了大学语文课程整体功能转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语文审美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认知规律与美化规律,注重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作用和语文教材等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客体作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通过审美化教学手段,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目标,实现语文教学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上,美学教科书通常都以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滑稽)等来界定该范畴的内容。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四者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并非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并且这种划分易在理解上造成混乱。审美范畴的较为科学的划分,应是阴柔美、阳刚美、悲伤美、幽默美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亭、廊、桥、榭、舫等主要构筑物无不具备各自的美学特征,形成了丰富的美的景观,其美学价值、哲理内涵极具研究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主要表现了飞动之美、空间之美和诗情画意之美等主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古雅"说是王国维融合中西有关理论提炼的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王国维从审美形武上界定了古雅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美,而不存在于自然.古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可学可教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美的共性.古雅,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是对康德命题"审美判断"和"天才"说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4.
作为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李大钊以他的青春美、时代美、人生美诗化了中国国民的心灵,丰富、发展了中国国民的情感结构,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革命自觉性,在中国的美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韵文由字数、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格律,其美学趣味在总体上以中和之美为主,然而各阶段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其发展规律是,先秦格律以阳刚美为主的美学趣尚,汉魏六朝格律以阴柔美为主的美学趣尚,唐宋格律以中和美为主的美学趣尚,元明清格律对阳刚美趣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禅宗的化出,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形上性格。知识分子的创作往往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远之美,也就是禅境之美。禅境具有空灵美、静寂美、淡泊美、清寒美这四个主要特征。对禅境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妙悟”获得。禅境是中国美学意境中的重要内容,它不断得到发展、丰富、深化。  相似文献   

17.
探索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审美意境,目的在于对我国古典建筑关学内涵的深入挖掘。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园林特色的剖析,得出了重要研究结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欧洲古代建筑结构、风格迥然不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对神仙崇拜的超然美和寺观影响下的宁静美等多重审美特征;集中展现出其所具有的含蓄婉约、张扬个性、细腻精致的丰富审美意境;达到了贴近自然又高于自然、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崇高境界;涵盖了山水、建筑、绘画、诗歌、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以及耐人寻味的情愫、无限丰富的意趣,成为写进自然的史诗,映入人文的山水。  相似文献   

18.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 ,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 ,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 ,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 ,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学里唯一让女性具有崇高地位并且一直唱主角的,就是《诗经》。《诗经》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审美的初步诉求,而这种诉求残存着人类蛮荒时期对女性美的崇拜,使女性拥有更为广泛的活力与柔美。这种活力与柔美不仅来自于自然,而且来自女性本身。虽然它所经历的是西周初叶到春秋中叶,但是透过历史,单纯从女性角度出发,建构一个伟大的诗经时代,来诠释那个时代女性的姿本风貌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作者拟从《诗经》中的女性形体美、容貌情态等方面探讨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以及对后代女性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