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灾疫伦理学:一种生态文明的话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5):5-17
灾疫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文科学,以生态理性哲学为指导,拷问频频爆发的当代灾疫之难的历史性生存之因,引导当代人类从伦理学角度入手检讨自我,重建生境,重续人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亲缘性存在关系,恢复日常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性和生存的家园归宿感。灾疫伦理学的最高使命,就是为当代人类开创生态文明构架起一座全新的实践理性桥梁。这座桥梁即是负载灾疫伦理认知体系、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的生态理性实践话语体系,它以"灾疫伦理"为基本范畴,以"生境重建"、"生态利益"、"生态安全"为核心概念,以灾疫防治宏观伦理方案设计和微观伦理方案实施为两维指向。  相似文献   

2.
当代灾疫预防应改变只"防"不"预"的社会方式,重建以干预消灭灾疫隐患为主要任务的社会预防策略。为此,当代灾疫预防必须以"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为根本法则,以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为价值导向,以建设生境化生态文明为最终伦理目标,并以"生态优先于利益"、"需求优先于欲求"、"生存优先于发展"为伦理指导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3.
当代灾疫防治的目标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0,23(3):12-25,44
当代灾疫防治必须以频频爆发、首尾相连的灾疫状态为逻辑起点,以反思批判面对灾疫的自然主义立场和扬弃灾疫防治的被动应急模式为前提,确立为"消解灾疫而学习、为恢复生境而节制、为生态安全而行动"的实践理性姿态,构建"在全球框架下重建生境、在国际平台上重建生态家园、在全球视域中创建生态文明"的三级目标体系,以重建生境主义价值导向体系、共在互存的整体存在方式和共生互生的动态生存方法为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今天,防治灾疫的根本之道,是重建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共生互生的生境之道。展开全民灾疫教育,乃是人类生境重建的必由之路。展开全民灾疫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引导全民了解灾疫、认识灾疫,使人人具备灾疫防治、重建生境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其根本任务是对全民进行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怎样做人、如何待物的教育,引导人们重新向自然学习,学会与地球生命共在互存。基于此两个方面的考量,展开全民灾疫教育,需要全方位的伦理引导。  相似文献   

5.
灾疫一旦发生,就面临重建。灾疫后重建,涉及物理和精神两个领域,因而其重建必要接受符合全球生态化的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要求的伦理引导与规训。具体论之,当代灾疫后重建应接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之伦理理念指导,以灾疫民人人安居乐业为现实生活目标,以灾疫区生境化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为社会发展目标。基此双重要求,当代灾疫后重建必须遵循民权原则、生生原则和协调原则,将重建环境生境和家园精神体系作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引导灾疫民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善待一切和珍视一切。前者是灾疫后重建的首要社会方法,后者是灾疫后重建的基本社会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社会,频频爆发的灾疫成为其世界性难题,求解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根本之道,需要灾疫政治伦理学的导向。灾疫政治伦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导向当代灾疫防治必须以创建低碳社会、提高环境软实力、建设生境文明为实质目标。为此,灾疫政治伦理学必须引导当代灾疫伦理防治遵循全球生境原则、共生互生原则、普遍利益原则,构建生境主义价值体系,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重建以限度生产和简朴生活为基本诉求的生境主义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2):29-37,81
当代灾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全球生态化的社会学重建。这一重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重建灾疫防治的伦理认知体系:首先引导社会重新认识人性和再造人性,为重建当代灾疫防治伦理认知体系奠定基石。在此基础上,一是构建以生命中心论、整体生态观和生态逻辑优先观为基本内容的灾疫防治伦理认知论;二是创建灾疫防治伦理方法论,主要包括灾疫...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全球爆发的重大灾疫,作为人们日常道德生活的中断,开启了非常态的生命伦理之维。灾疫生命伦理,作为人类应对非常态的灾疫生存境域的伦理智慧,以"整体生存"为核心信念,以"生命至上"为终极态度,以"责任本位"为规范原则。其目的与任务,在于为人们面对灾疫生存风险时求取理性生存之道。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一种透过人与自然关系而折射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灾疫在其常态"恶"的背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折射出了诸多"善"的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诉诸主客观相统一的视角,灾疫和伦理构成辩证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灾疫,其治理必须是生态整体的和过程化的,基于此两方面要求,无论是灾疫前的预防治理,还是灾疫中的抗救性治理,或是灾疫后的重建性治理,都应该遵循平等协调、公正奖惩、人人作为这三大伦理原则,并且必要以生境化、可持续生存、安居乐业为其治理实践评价的宏观指标。其中,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的生境化,构成灾疫治理实践的奠基性伦理指标;以生态协调、生存安全、生命健康为基本要求的可持续生存,构成灾疫预防治理实践的基本伦理指标;追求普适性与前瞻性、低碳生活、生态文明为基本导向的安居乐业,构成灾疫后重建性治理实践的基本伦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自由原理为导向,当代灾疫防治必须遵循权利为核心、以利益补偿为方向的普适道德原则体系的规范。在这一道德规范体系中,惟生命原则是其奠基原则,它为灾疫防治提供了价值导向系统;普遍平等原则是其前提原则,它为灾疫防治构建起多元开放的社会平台;全面公正原则是其行动原则,它为灾疫防治提供了行动规则体系;而惟生命安全和惟生存健康原则...  相似文献   

1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4):92-99,122
面对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谋求根治之道,需要获得制度的激励与保障,因而必须从两个方面展开制度重建:一是创建达成共识的国际制度框架,包括全球化国际协同制度、国际间的全面扶持制度框架、地球环境生态指标制度和全球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二是重建灾疫防治的国家制度,包括重建灾疫防治的国家基本法、生境政治制度、生境经济市场体系、生境资源制度、生境经济财税制度、生境分配制度、生境法律实施体系、生境主义公民责任制度和综合运用的环境公共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3):42-46,55
在当代境遇中,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灾疫之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必须在重建灾疫防治的伦理认知体系基础上,全面反思以人类中心论为价值坐标、以科学理性为思想认知模式、以物质幸福论为目标追求、以傲慢物质霸权主义为行动纲领、以绝对经济技术理性为行动原则的现代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抛弃地缘主义生存观、无限掠夺行动模式和惟经济主义发展方式,重建有机论世界观、全球生态主义、限度再生观及其行动方式,重建以自然法则和人性引导政治的生境主义政治学及其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祭祀禳灾是由早期天神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发展而来的,从原始社会开始孕育,到夏、商和西周时形式逐渐多样化,春秋战国时则渐渐趋于衰弱。早期的祭祀禳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消除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提前防范灾害发生、与药物相结合有治疗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4.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0,23(1):23-31
三、当代灾疫频发的政治-经济成因人口问题、污染问题、掏空大地,此三者构成因果关系链条:人口是导致污染和掏空大地的根本之因,掏空大地却是污染的直接之因。所以,掏空大地和污染全球化的根本之因是人口增长。但这只是一种表面化的归因,因为人口增长并不必然导致掏空地球和全球污染。导致大地掏空和全球污染的直接社会原因,是人类对自身生存进行有目的、有价值定位的政治-经济设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