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2017年10月28日至29日,纪念凉州会谈7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纪念1247年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研讨凉州会谈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此次会议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来自北京、西藏、甘肃、四川、陕西、江苏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研究员主持。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  相似文献   

2.
1997年10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内容扎实、印装精致的新书——《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樊保良、水天长主编),读罢颇有感触,愿就读书所得,与同行共享。 选题独特 一本书的成功与否和选题的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选题适当,即使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也会引出新意来。从这一点来说,樊保良和水天长等人以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为切入点无疑是成功的。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尽人皆知,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民族关系史、藏族史及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西藏地方与祖国历史关系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5个方面,分别考察了阔端对西藏的经营方略,萨迦班智达的个人禀赋与精心准备,萨班伯侄的行程与活动内容,萨班与阔端的密切互动与凉州会谈,以及凉州会谈多方面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辨析了其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1247年,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与蒙古窝阔台汗之子阔端(1206-1251)在今武威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在取得一致意见之后,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领主的公开信,即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号召西藏地方僧俗领主归顺蒙古势力,为元代中央政府顺利实现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奠定了基础。1254年,忽必烈颁赐给八思巴一件"藏文诏书",即著名的《优礼僧人诏书》(以下简称"诏书"),进一步密切了蒙古势力与西藏地方的政治联系,为实现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书信"与"诏书"一脉相承,关联互动,顺应祖国统一之大势,顺应安居乐业之民心,共同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推动形成了元代中央政府的治藏策略,推进了蒙藏民族关系发展,促进了藏族与我国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了藏传佛教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患难谋求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渊源和强烈情感,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矢志不移谋求和推进祖国兴旺的爱国情怀和自强意志。  相似文献   

5.
明朝前期中央治藏措施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方从有历史记载 ,特别是吐蕃王朝建立以来 ,与内地之间往来关系相当密切。 12 47年 ,蒙古汗国阔端王与萨迦派萨班“凉州会谈”后 ,西藏地方正式归入元朝版图 ,中央王朝开始经略西藏。明朝建立后 ,就接替元王朝 ,继承了治理西藏的权力。明朝治理西藏的措施是对元朝治理措施的继承、变易与发展 ,其基本政策是在明初确立起来的。这些政策除对西藏外 ,对其他藏族地区同样适用。如洪武朝在藏地① 设卫建制 ,永乐朝定封王纳贡制 ,两朝先后建立与完善茶马互市制 ,为有明一代的治藏措施奠定了基调 ,几未更移。本文试谈这些问题 ,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华夷之辨”到“天下一家”,天下观贯穿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天下观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天下观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天下观处理民族关系的历史实践及历史经验历久弥新。天下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思想资源,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孙士毅所撰《百一山房赴藏诗集》,多角度、多层面摄取了"驱廓保藏"战争时藏区政治、历史、社会生活的画面,客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这百余首咏藏诗作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充分体现清代前期咏藏诗创作之繁荣。  相似文献   

8.
在13世纪蒙古推进统一的过程中,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应蒙古汗王阔端召请到凉州会谈,促成了西藏和平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我们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当时萨迦班智达之所以能成为西藏的代表与阔端会谈,除了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无以伦比的社会威望,还有其本身具有的家国情怀,使他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伟大的选择。文章以萨迦班智达历史性的《致蕃人书》及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萨迦格言》为例,尝试性地探讨作者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以诠释其所作历史性选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西夏圣容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向前 《民族研究》2005,(5):100-102
文献记载西夏王朝建有圣容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汉文碑铭中有“庆寺监修都大勾当行宫三司正兼圣容寺感通塔两众提举律晶赐绯僧药乜永诠”,史金波先生认为其中的“圣容寺”当为凉州的一个寺庙。①西夏陵园残碑M2X:39+48+158(图版八)②第二行有西夏文八字,汉文直译为“年中西隅,圣容众宫”。这则资料是史先生首次译释的,他主张把西夏文“众宫”二字与汉文“寺”字对译,并为之做了精辟的论述。③然这座“圣容寺”在何处?寺名前“西隅”二字,是西夏境内的西鄙,还是中兴府地区的西偏,尚难断定。另外,圣容寺究竟为什么性质的寺庙,亦无人论…  相似文献   

10.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问题的研究上 ,有两个重点领域 ,即中华民族的多元本土起源问题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问题。起源问题的实质是“多元” ,凝聚力问题的实质是“一体”。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两个问题的分别研究上 ,而很少能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本文以“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演进事实为线索 ,论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又用多元一体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的形成。作者认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不仅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各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一体教育显在与潜在发展相互交替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彪 《中国民族》2024,(1):99-100
<正>魏碑概念的提出,形成于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写道,“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所谓“魏体”“北碑”,即指魏碑,就是北魏(含东魏、西魏)之际的楷书碑刻书法,尤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形成的体势上以“斜画紧结”为主要特征的楷书书体。因其最初成熟于洛阳地区,故又称“洛阳体”。  相似文献   

13.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23,(1):1-11+142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性表达。石榴籽交融一体的特性不仅象征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同时也象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石榴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最大同心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86-87
<正>如今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是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双方会盟成功而立的纪念碑。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的碑文,不仅是历史上汉藏友好的象征,对于唐蕃关系史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法国著名藏学家戴密微在其著作《吐蕃僧诤记》中,对此碑自清代以来被中外学界关注与硏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盛誉其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有关亚洲最重要的碑铭资料”。史载,唐蕃之间总计有不少于10次会盟。长庆会盟是唐蕃多次会盟中的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西岸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距县城1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格子村,1980年以来,在格子河与金沙江江流处发掘出石棺葬考古文化─—格子文化遗址。它同发掘于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县境内的其他石棺葬遗址一样,对于滇、川、藏三省区接合部的占代历史,特别是先秦以来的历史研究据供了重要的考古史料,将这一地区的历史推前了4000多年。1992年,又在格子村发现了一块藏文石碑,碑身高1.58米,宽0.76米,由藏文碑文、“臣眼图”、碑饰及动物日等几部分组成。该碑是在当地村民修路时发现的,现已收藏于丽江县博物馆.格…  相似文献   

17.
凉州(今甘肃武威)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河西走廓东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所谓凉州,因地处西北,气候寒凉而得名。凉州治所最初不在今武威,而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三国时,武威方为凉州治所。从那时起,凉州便成为河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凉州白塔,指凉州白塔寺之白塔,亦称百塔寺、幻化寺,是武威历史上的名寺之一,与海藏寺、金塔寺、莲花寺并称为凉州四  相似文献   

18.
传统医学,在当今世界赵来越“热”。我国的民族医药也是中华文明宝库中光彩夺目的一部分。它凝聚了各民族先贤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本刊每期开设一个民族医的“门诊”,由权威的民族医来答疑解难,力求为广大患者解病去苦 藏医药学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并不断实践、探索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较完整、治疗体系独特、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医药学。 藏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藏学的十大传统知识体系之一。它植根于藏学大文化土壤,与青藏高原民族特有的宗教理念、哲学概念、物候、民俗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正>“昭庙缘何建,神僧来自遐。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踏秋时节,香山红叶烂漫,揽尽京城秋色。位于香山公园内的宗镜大昭之庙,将古寺之静与古都之秋完美融合。昭庙内矗立的《昭庙六韵碑》刻印着汉、满、蒙古、藏四种文字的碑文,乾隆帝御笔“雪山和震旦,一例普庥嘉”见证着这位帝王与六世班禅的深厚情谊,更宣示了藏传佛教在安定西藏和蒙古诸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石硕 《民族研究》2023,(1):12-20+142-143
“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更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自20世纪“中华民族”概念诞生以来,我国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全面认识此概念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对此进行了梳理和讨论,认为20世纪我国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完善“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突出表现于三个方面:第一,避免“中国本部”陷阱,从地理上完整理解“中华民族”;第二,打破长城区隔,赋予中华民族完整的地理空间;第三,《中国历史地图集》廓清“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衔接,为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完整地理依据。文章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指出20世纪前辈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完善“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充分说明民族与地理密不可分,只有将历史、民族、地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及其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