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简述《洛丽塔》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情感变化和出版遭禁及发表的主要原因,并对小说独特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探究了《洛丽塔》如何不同于一般的色情小说而成为现代经典之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洛丽塔》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情感变化和出版遭禁及发表的主要原因,并对小说独特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探究了《洛丽塔》如何不同于一般的色情小说而成为现代经典之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见证了对《洛丽塔》评价的转变,评论家纷纷把重心从研究小说的形式转向了探讨亨伯特个人行为的暗示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评论家开始对女主人公洛丽塔的缺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是亨伯特用自己理想化的幻象取代了真实的洛丽塔。换句话说,很大程度上读者在小说中看到的是经过亨伯特想象加工出的洛丽塔,而...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该书的亨伯特既是主人公、叙述者又是假象中的作者,同时也是罪犯。他在小说里试图将自己和洛丽塔定位成虚构小说中的人物角色,想按照文学作品人物的一般发展规律设计自己和洛丽塔的人生,但这种想法不切合实际,最终势必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也是《洛丽塔》中的"危险之处"。通过分析这部小说,让读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审批能力",从而获得理解其它虚构小说的"危险之处"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的解构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传统单一性格人物形象的解构主义倾向、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主义倾向和对传统阅读模式的解构主义倾向。这一解构主义倾向体现在主人公、叙事视角和去中心化阅读模式的设定之中。其中,《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人格分裂为两种:理性的大学教授和非理性的恋童癖,两种人格的互相解构使得《洛丽塔》解构了传统单一性格的人物形象。《洛丽塔》中使用的四重叙事视角解构了传统小说透视性叙事模式。《洛丽塔》阅读模式解构了传统的以作者中心或作品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阅读模式,构建了多元意义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6.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性和炫美的文学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其道德主题的探寻,而集中于对其作品进行纯文学解读。然而无论是纳博科夫还是《洛丽塔》文本自身,都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带给人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留美后创作出一系列“洛丽塔”式的畸恋小说,这些小说在建构乱伦与恋童相结合的故事模式、重塑老男人与小仙女类型人物形象、反讽精神分析学派学说、借鉴“talk out”疗法式的叙事方式以及细节描写上的重情感抒发而轻欲望书写都受到了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影响。外国作家的影响一方面造就了严歌苓创作的特殊气韵,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严歌苓小说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9.
尝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无意识欲望理论和象征界对《洛丽塔》进行解读。镜像阶段既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又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人通过镜子认识现实就会使认识与现实存在偏移与误差。正如小说中亨伯特通过自己与安娜贝尔的关系这面镜子来看洛丽塔,结果把洛丽塔作为自己童年的旧爱安娜贝尔。这就是亨伯特认识的错位,这是人的认识欺骗性的一种体现。文章通过用镜像理论对小说的解析来说明人早期的记忆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的认识的错位与欺骗性。所以,要想找到真爱就必须破除这种认识上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0.
《洛丽塔》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其第一人称视点的运用,文章以布斯的修辞性小说美学为依据,聚焦于文本的视点和距离控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反讽修辞效果,最终得出结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并没有抛弃道德而是将其道德嵌入其修辞策略及修辞效果中。  相似文献   

11.
自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出版以来,洛丽塔的身份之谜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临终独白的主人公,洛丽塔身份的"真实性"颇值得怀疑,她是亨伯特被压抑了的欲望的隐喻。作为亨伯特无意识的一种建构,洛丽塔是亨伯特无意识欲望的一个出口,一朵绮丽的"镜中花"。  相似文献   

12.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其备受争议“不伦恋”的题材,重要缘由就在于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拉康的“镜像”手法,对小说中的一些要素进行镜像构筑.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叙述结构、情节三者的“本体”与“像体”的重叠与交错揭示小说中美轮美奂的构筑之美.  相似文献   

13.
《洛丽塔》在美国正式出版之前和出版之初,围绕该书究竟是否为一本"淫书"这一话题,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文化论争。这次论争探讨了社会道德意识和文化的可接受性边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发行和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意义。《洛丽塔》的成功以及围绕它而展开的辩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美国社会中文化的可接受性边界——这是纳博科夫对美国的文化生产所作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死亡与美丽和爱情如影随形,力求达到唯美的最高艺术境界。小说的审美之旅暗含两条平行的主线:与诗人爱伦坡的作品和其创作观点的遥相辉映,以及模拟自然界蝴蝶的变形过程和捕捉蝴蝶的乐趣。不论是诗行中动人的爱情,还是飞舞于空中绚烂的蝴蝶,最后都需要通过死亡使它们的美得以永恒。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因其恋童情节的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这种恋童的畸形情感实际是作家作为流亡贵族的内心苦闷情感的畸形表达,这种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的表达已超越社会基本伦常的底线,虽然作家曾多次表白“艺术是欺骗”,但“艺术欺骗”不应是作家回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16.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描绘了少女洛丽塔与其继父之间的畸形之恋。洛丽塔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个人成长中的坎坷经历,使其陷入重重的生存困境;社会道德的失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变形、失败,是导致她进入悲剧命运"魔圈"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多重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来《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关键就在于大家都是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角度去展开阐述的,而忽视了这部魔幻现实小说的文化内涵的多义性。《西游记》的文化意蕴是多重的:既有对现实生活底蕴的揭示,也有超现实的传奇化描写所造成的魔幻意趣,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给人留下的是永无止境的审美回味,其所蕴含的宗教的、哲学的或其他方面的哲理思考,又都给人以深刻而又隽永的启示。从生活、传奇、审美、哲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词汇、句法、语音三个层面分析了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的语言风格。浩如繁星的“大词”、书卷语,不厌其烦的长句、复合句,丰富多彩的语音变化,对作家这些手法运用的剖析,剥开小说晦涩烦琐的表象,揭示出小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