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方面来看,《圣诞欢歌》揭示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英国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资本家的残酷贪婪及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并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对象是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文学文本,而文化批评的理论平台却是文化、历史与文本的对话关系.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历史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概念性纠缠和阐释性迷惘,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构想出发,对历史与文本、文化与文本、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分别展开探讨,指出新历史主义在泛文化形态的文学批评中提倡的是历史与文化在文本层次的对话,而在文化批评理念中实现的是历史阐释性回归和文化主体性重建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分析讨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赫斯顿、沃克、莫里森及内勒的代表作文本之间多维度的互文勾连关系,即从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角度来探讨小说对非洲及非裔文化的挖掘和指涉,以及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角度来探析几位作家对颠覆圣经文化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小说之间的创作思想内涵之间的观照,论证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传承性。  相似文献   

4.
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入手,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为历史背景,解析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如何体现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抑制并颠覆"西部观念"和"美国梦";参与"沙尘暴移民"激进话语的商讨与交流;参与历史意义的发展与建构。从《愤怒的葡萄》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可以证明该小说是"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史诗",斯坦贝克是一位具有伟大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科普作品已是自成一类的观念形态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一类文本。按照传统“文以载道”的规律,科普作品作为“文”本,必然承载各种科学之“道”,因而,科普作品之“文”与“道”,必然具有相异于其他文本的“文”与“道”的独特处。本文着重从哲学解释学观点出发,运用传统“文”、“道”关系理论,对科普作品的“文”、“道”关系做出了粗略的分析与界说。这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欣赏、评价和研究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宗教学、物质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角度,来综合考察中国视觉文化与写本文化传统以及知识史视野中的图像与文本,是极富前景的学术新疆域。本文提出"象数"是中国古代理解世界及其存在意义的基本范式,并从这一理念出发,阐述了中古时代的"图书"观念、传统视觉表达系统中的图像分类、东亚古写本所见图像与文本的关系,以及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图像等问题,主张不仅应当在历史研究中把图像作为证据使用,还应该从人类思想的基本表达方式来理解图像在历史情境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角度解读林露德的历史小说《千金》,发现其"历史的文本性"主要影射在对历史文本和历史事件的改写上:主要历史文本指向中国的神话传说和中国意象;主要历史事件则是华人西部拓荒。其"文本的历史性"则从"发声""拯救""华裔女英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三者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反映出作者填补历史断层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8.
结构隐喻对文本构建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而在互文理论下,任何文本之间都是相互指涉,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文章拟从互文理论的角度探讨结构隐喻在文本中运用的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摘要]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问题成为人文科学理论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探寻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再现及图像权力的基础上,着重从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来讨论文学的未来。图像与文字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互文共生的关系。视觉文化的时代文学虽然受到了挑战,但图像的多元阐释性以及图像与文字在文字文本中的融合又给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近年一些中国当代小说文本,从符号的构成特性和组织形式的角度,探讨了小说文本意义构成的整体统一性、时空效果、方向层次区分、意义的现存与未定、意义的符号区别与暗隐、意义的语境规定等问题。同时,指出由于能指的变化形式与意义的可能之间的复杂关系,符号可能分解而意义不定以至消解,小说便不能仅仅作为本文看待。  相似文献   

11.
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其开放性,但意义的开放有个度。拟从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的角度对文本意义开放的度进行分析。指出文本开放度受视域融合度的影响,更因文本类型、历史阶段、文化领域及读者自身的不同而不同。而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因此文本开放度对翻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把握好文本意义开放的度,才能产生有效的理解,才能产生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本的互文活动具有交互式、虚拟性、多媒体特征。它的共生性、易变性和实时交际性,以及互文活动中文本信息的断裂与缺失,无不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解构作用。正是因为网络文本独特的互文性,不同的文本建构起大不相同的话语强势,有的话语在网络中才更方便地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这又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斯宾塞《仙后》为例,从“一文多思”法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即1.运用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鉴赏文本,启发学生从文本与社会历史宗教背景的角度来启发思维;2.运用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鉴赏文本,从文本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启发思维;3.运用阐释学的研究方法鉴赏文本,从文本与寓意和象征意义的角度来启发思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文化政治学角度对潮汕歌谣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文本”、“表演”及“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作为潮汕乡村口述传统的文本之一的潮汕歌谣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力量之间相互对峙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来看,汤姆?斯托帕德的代表作《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与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存在互文关系。承文本《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与蓝文本《哈姆雷特》和《等待戈多》之间的互文关系的实质是创造性的差异或他性,而不是同一性或相似性。《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通过它与蓝文本的他性,以象征的手法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历史与政治现实以及后现代社会人类的心理现实,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互文”理论是一种后现代文本观念,它在立足文本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技巧及体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固有联系;各文本之间存在着的平等交流对话关系,导致了对文本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而“影响”研究作为一种传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在研究方法、思路、重点、目的等方面与“互文”研究有很大不同。弄清这种差异与区别,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互文”理论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女性成长小说作为独立文类的确立是一个凤凰涅柴般的过程,并承载着女性生命体验、女性解放、族裔生存、文化身份构建等一系列沉重而复杂的历史使命。从在成长小说的城堡外徘徊,到逐渐接近并占据城堡的中心,英美女作家在书写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文本突进。这一突进的过程是渐进的、温柔的,却是坚决而执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英美女作家温柔突进的进程恰恰是女性自我解放进程的一个缩影,是女性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女作家的笔尖舞蹈中投射到文本中的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身影。从这个意义来说,女性成长小说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女性的成长与女性成长小说之间的动态关系,换言之,是女性的现实成长与女性的文本成长之间的交互参照和相互作用。目前,从该角度切人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专著还是风毛麟角,而王卓教授的《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正是这样一本研究视角独特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8.
在诠释者和被诠释者之间存在着一层根本性的关系,即主体和本体之间的不对称性关系,这种不对称性意味着本体对主体的超越性,诠释学因此具有某种源始神学特质。本体指向形而上学本源意义之域,意味着自由自在的自身性存在,在诠释学情境中呈现为两阶主体,第一阶主体是自行显示的本体作为本原性主体或存在论主体,第二阶主体是诠释者主体或存在者主体。诠释者主体对于本原性主体自行发出的信息进行意义的解读和描述而形成文本,文本具有意义的层次性和流动性,其生成和存在是原初生存经验、既有文化传统和当下处境的多重作用的历史结果。中西对于主体与本体关系的不同理解和诠释,对各自文化传统的历史生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认知、审美与诗歌文本的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歌文本的“陌生化”研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陌生化”手法旨在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达到审美愉悦。从认知角度讲,感觉的获取过程与认知结构关系密切。一方面,“陌生化”手法破坏了思维的惯性,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认知结构所具有的建构性质又使其被破坏的部分在动态中得以重构。在诗歌文本中,“陌生化”既借助直觉的神秘得以实现,又在意义与所指的关系中展现其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