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心性论”是中国释道二教宗教美学的本体论,其核心范畴“心”是建构其宗教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释道二教皆强调以现实人心为出发点,以回归清虚本心,了脱生死,获得人生自由为归宿,体现出浓厚的人生审美化的特点。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禅宗和全真道的“心性”之美,可以揭示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之一,它既以特定的物质形态为前提条件,又体现着精神文化的深厚意蕴。中国服饰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结和渗透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刻精髓,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念。这种观念在中国服饰文化的起源中初露端倪,质料与色彩上刻意追求,形制观念上严格限定,从而使中国服饰成为了政治伦理观念的承载符号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具象表征.  相似文献   

3.
"齐"生死与"化"生死分别是道家庄子与道教葛洪对待生死问题的重要分歧之一,"齐"生死遵循"道法自然","化"生死引导人走向长生,它们不同却又相承."齐"与"化"二字,在生死观念不同的背后,还引出了它们审美立场的差异与审美意蕴的不同.从这差异之中,可以看出道教美学作为一门宗教美学的一些特点来.  相似文献   

4.
从禅宗看佛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种出世宗教,一方面因为填补了中国文化之缺而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又与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中国本土文化发生巨大冲突,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调整改进,禅宗就是调整的产物。禅宗主张人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摆脱烦琐推理、主张直觉顿悟;提倡无念为宗、平常心是道,这与中国文化主干儒家提出的人性善、人人皆可、成尧舜;与中国人偏爱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与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近乎一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强大的同化力。  相似文献   

5.
选择与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制度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文化传统的消极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曲折坎坷,留下了思想文化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之间的经典互读,为宗教的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适宜的文化环境,是中国各宗教之间能够实现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历代王朝均将儒家奉为政令教化的根本,将儒家的经典悬为国家的功令和科举取士的依据,因此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就成为中国各宗教精英人物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各宗教的精英们除了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对其他宗教的经典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和诠释。佛道二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存在并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得益于数量极其庞大的儒家士大夫的支持和赞助。各种文化与宗教之间的经典互读以及实现自身形态的中国化,也显示出这些经典对人们具有一种普遍超越宗教和文化限制的普遍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审美与欲望的关系问题是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审美欲望化与欲望审美化分别是中西方对于欲望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的两条基本阐释进路.<论语>和柏拉图的<会饮>作为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经典文本,对此问题的理解具有代表性意义.<论语>一方面将审美欲望化,另一方面又将纯化、道德化的欲求审美化,可以看作是对欲望的否定性超越;<会饮>中的不同讲辞则以各自的方式将欲望审美化,可以看作对欲望的肯定性超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从文本依据、精神内涵、理论层面、文化意蕴、学科建设和当代视野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消费是时间密集型消费,中国居民现实中所拥有的休闲时间与文化消费的发展休戚相关。当前,中国居民普遍缺乏休闲时间,在文化消费上陷入了时间困境。要突破这一困境,充分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既要保障人民休闲时间、发展社会生活服务、培育社会休闲风尚,又要传承中华传统休闲文化和休闲美学,发展品质化、审美化休闲,提升人民休闲素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在中国的具体时空背景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形态、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实践力量的中国化,使之在中国获得新的发展,成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给出一种基于电流谐波特性矩阵的负载识别方法,并利用二进制数独立不重复的特性,给出了求多个数据随机组合计算值的算法。此方法首先采样计算各单一负载的谐波特性,利用随机组合计算算法得到各种负载组合后的谐波特性矩阵。之后实时地计算当前电网中的电流谐波值,并将此值与谐波特性矩阵中的数据进行比对,与吻合数据对应的负载即为当前工作在电网中的负载。此方法在试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具有功用性特点与语言性特点。功用性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性、逻辑性和技术性。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强制力、调节性、通用性、可依据性、程序性和文化性;逻辑性主要表现为:假定—处理—制裁格式、层次性和科学性;技术性主要表现为:准确无误性、严谨周密性、权威性、求实性和高效性。语言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性、组合与聚合性、修辞性、语体性、风格性和社会方言性。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成熟的一门科学,它是自然美的集中反映,是自然科学美的典范。文章就物理学中的美的特征———简洁美、统一美、和谐美和对称美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权力属性上,司法权是二种国家性的权力,而不是一种社会性的权力。司法权的国家性主要体现在司法权的非社会性、非政府性和非地方性上。司法权的国家性决定了现今的司法改革必须从国家权力结构重新分配的高度来进行,而不能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自我改革。  相似文献   

15.
试论信息文化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文化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它的形成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里,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甚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说信息文化推动着现代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阐述信息文化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信息文化的数字化、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个性化、快捷化、多元化、渗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探索国企管理改革 ,在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论的同时 ,必须立足中国文化 ,根据中国人的一些主要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史记》是一部信史,却体现出一定的小说色彩,对此历代学者已达成了共识,它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梦兆预言、灾异祯祥和奇闻逸事。其实历史和文学在叙事职能上是相近的,由于司马迁采用口述历史作为史料来源,用“好奇”的审美观来择采史料,并继承了先秦史书中的文学虚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这都使《史记》呈现出一定的小说性,但并不削弱它的史学价值,从其小说笔法中我们同样能获得历史信息。《史记》所以杂用小说笔法,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良苦用心,也寄寓着司马迁发表一家之言的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8.
平卢淄青镇是唐代的一个重要藩镇,它的建立、灭亡及内部环境都呈现出一定特色:它是由原平卢军南下青齐地区而建,内部稳定,而迅速败亡的原因主要是人民反对割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演进和发展路径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崛起的发展历程之中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78-1989)、雏形阶段(1990-2000)和深化阶段(2001-2018)三大主要历史发展时期,涵盖了中国特色高等院校的大学治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和发展道路四大主要方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可以总结为:以循序渐进为演进特征,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张弛有法为演进特征,以"民办教育"为辅助,以建设"一流高校"为主攻;以"治理思想"为方向,以"思想课程"为舵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核,由数量走向质量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由模糊走向清晰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回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有利于勾勒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1900年发表的《嘉莉妹妹》是他的成名作。作品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注重环境描写,强调客观环境对主人公性格命运发展的影响。德莱塞以他的一个姐姐的真实经历作为小说的背景材料,小说贯穿了自然主义的 真实性原则,深刻地揭示与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沦丧及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