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思辩独白——从死亡到死亡意识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死亡沉思今日依旧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此在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死亡是此在的终点,它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亲自、不可超越、不可确定、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存在,只要此在“活着”,他就不得不承担着死亡。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作为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能在良心的呼唤之下,为自己的生存做深刻的思考,走向生活世界,获得自由之新生,找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死亡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认为 ,人的存在乃是走向死亡的存在 ,即“向死而在”。死亡是此在的终点。然而 ,作为此在的终点的死亡 ,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根本、最亲自、最本已的可能性 ,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别人去死 ,也没有人可以剥夺别人的死亡。直面死亡应成为此在由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过渡的桥梁。承受死亡 ,体验死亡 ,“先行到死亡中去” ,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 ,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只有“直面死亡” ,才能懂得生存的意义 ,才能更有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死亡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致命"问题,在人生众多的可能性中死亡是惟一确定的。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就是"向死而在",人生就是"趋向死的先行"或"先行到死中去"的奔向死亡的过程。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思考了人的存在、死亡和自由等问题,指出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一个知识论概念,更是一个生存论概念。从这个意义出发,齐泽克指出,人是顺应命运而存在的,人之生存的另一极是"死亡",包括"生理性"死亡和"符号性"死亡。同时,齐泽克还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在创设人类自由的过程中,人又是不自由的,而恰恰是这一"不自由"使得人的"自由"最终得以实现,这就是齐泽克的理论绝招:不可能性中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柏拉图《斐多篇》中的命题"哲学即以习作死态为职志者",来阐述其对哲学之本质的基本洞见。就认识真理、与真理世界共在,人才能回归于自身的本质而言,哲学可以称之为"成己"之学;就守护真理而言,哲学同时又承担着示普遍之理于普天之下这一"为生民立命"的使命,因此,哲学又可称之为"济世"之学;而无论"成己"还是"济世",其终极目的都在于确认与维护人之为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死亡问题保证了此在生存论分析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作为解答存在论问题基础的此在的阐释的源始性,是基础存在论的重要环节。死亡使此在摆脱异化状态获得向死的自由。死亡通过畏这种基本的现身情态开展出此在的生存,从而借此在之领会而对存在的意义问题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约圣经对于死亡有其独特的信念与看法。概括说来 ,新约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本文主要探讨了后两个方面的意义 ,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约死亡观的主要特征。首先 ,人可以活着经历自己 (旧我 )的死 ;如果从生存论层面来解释其末世论的意义的话 ,那么这种自我认同的转换正表明了旧我之死的深刻含义。其次 ,身体的死如果意味着人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的话 ,新约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人之生命及其身体的结束。死亡乃意味着是个人生命或身体存在形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在海德格尔关于"追问存在"和"如何存在"的运思中,死亡作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所内在的不可超越性,正是海德格尔死亡之思的永恒困顿之处.在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中,这种困顿所赋予的一切迷障就成为海德格尔一生运思所要突破的关键所在.借助于海德格尔直面这种困顿时所付诸的种种运思,我们可以认识到死亡之思的现实意义,并获得直面消解困顿的方法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死亡价值论     
死亡是夺走我们一切东西最大的恶,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恐惧.人类一般从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这一角度出发,得出死亡是没有价值的结论.但如果理性地和客观地分析,死亡是有价值的,并且死亡价值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意义.死亡价值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证明性、社会历史性、指向性等特点.死亡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价值.认识到死亡具有价值并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对于我们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死亡观与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医学为代表的世俗观念一般认为,人死如灯灭,肉体一旦死亡就可宣布人之整体亦消亡。宗教既肯定人有肉体死亡,也肯定在此肉体死亡之际与之后,人还有“不死”的宗教性的生命存在。而宗教的临终法事及终后法事皆藉此理论而建立。宗教的临终法事可看作是宗教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形式,它可以参与或促进医学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2.
笔者试对川端康成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山音》中所表现的死亡主题进行探究与分析。认为死的存在始终威胁着活人以致使人感到人生无常,人总是孤独的。对生存的渴望会使一部分人在性与爱的幻想中,去寻求心灵的短暂慰藉。川端康成没有停留在对死亡哀愁的体验之中,他召唤生命的活力,想要唤起民众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告诉我们,人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死亡,找到生命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以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心境,在幻想中开辟了绝对自由的、理想的精神空间,表现了时代的觉醒意识。但庄子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更多的是源于人类抹之不去的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庄子在探讨生命哲理的同时,又以原始的死亡意识渲染着生命的神秘。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与诗     
死亡是哲学的源头,也是诗的源头。真正思考死亡的人都会发现,几乎一切文化现象都与死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看到“死亡”这个字眼,我们都得接受死亡的宿命。只有当人不去回避死亡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死亡时,他才能从死亡中发现善的意义和美的理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表达了这样的理想。它道出了存在的真理:人在行将就木之际总喜欢以善的眼光、美的眼光去看待万物,召唤万物,领略万物。此时,人贪恋一切美好的东西,很不得将美好的东西揽于一身,从而在瞬间里充分占有这个世界,享受他从未享受过的带着光…  相似文献   

15.
死亡态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一个事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人们的死亡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分析人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研究人的死亡态度,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合理把握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自杀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有人认为"自杀"是人类奔向自由的途径之一,那是勇敢者的游戏;有人认为"自杀"是对己对人的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自我的否定,是懦夫的行径。笔者以为,"自杀"是一种可悲的行为。萨特的自由哲学实际上就告知人们,只有在生之过程中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挑战,才能实现生之意义。所以,意欲自杀者须认真去理解萨特的自由哲学,它是对人最伟大的礼赞,对人性最强烈的激发,对人最崇高的讴歌。  相似文献   

17.
加缪《局外人》的主人公默而索为什么对母亲的死如此无动于衷?为什么仅仅因为阳光就杀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方式已经完全肉欲化、动物化;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精神和灵魂的位置;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有限性缺乏应有的意识,也就是说,他完全丧失了作为人所应有的“死亡意识”,完全丧失了对他人生命应有的尊重和关爱,甚至包括对他自己的生命。默而索这种人生方式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现代文明单一强调人的存在的世俗意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生的历史根源。在默而索的周围,人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着,并自欺欺人地掩饰这一真相;默而索拒绝掩饰,最终被送上断头台,这一悲剧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人生方式的普遍性与隐蔽性,同时也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人世间最能催心裂肺的莫过于死,人们惧言死以至遮蔽了关于死亡的智慧。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关“生”的话题多如牛毛,相比之下关乎“死”的话题却凤毛麟角。的确,直面死亡需要勇气,承担死亡需要智慧,挖掘关于死亡之大智大慧的重任自然地被哲学承担了,孙利天所著《死亡  相似文献   

19.
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认为,人对意义的追寻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的“二次合理化”,可以被人独自地实现。当这个意义实现时,个人追寻生命的意义得到满足。当人承担起自己不可替代、唯一的责任后,才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本质,同时将“意义”作为生活的指导、作为生命的方向。他认为每个个体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心灵)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有别于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第三种方法——意义治疗,开拓了“去反省”和“矛盾意向”的治疗技术。其实质是他首先是作为哲学家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其次才作为心理治疗师发展了一套“意义治疗学”的操作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20.
死亡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死亡之于存在意义的投射具有三个维度:建构死亡自身的源始根据,即存在维度;终极可能性问题的生存论筹划,即此在维度;历史性能在的死亡现象学还原,即人之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洞察死亡,可以将诠释学和现象学融汇于同一参照系。而海德格尔在死亡思想意蕴上的变迁,则是存在意义在这三个维度框架中的交错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