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和草场沙化引起了举国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斥巨资治理,同时国内的游牧文化研究也出现了生态学上的转向。学界目前认识到:草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观念和制度)—草场—牲畜是草原生计不可分割且需要相互平衡的三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变动,都会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对草原生态的治理也应该贯彻整体论。今日内蒙古草原生态的变化只是问题的表征,它显示出草原生态的三要素构成的稳定框架或共存关系正在被打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游牧民定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甘南是由内地过渡到西藏的重要中间地带,解决好其境内游牧民定居问题,关系到我国的边疆安全。而我国传统游牧生产的局限性、以碌曲为代表的西部草原生态的持续恶化以及藏族游牧民向往更好生活的愿望都凸显了游牧民定居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生态意义、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能。草原生态失衡的现状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博弈,只有在定居后游牧民生活改善、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中才能得到完美结局。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草原沙化是生态环境的系统改性导致的恶果.要在沙化后的草原上实施生态恢复,需将其视为一个系统整体去对待,确保各式各样的生物物种协调配置推进.蒙古族牧民长期实施的“五畜”按比例、按规范路线的游牧方式,可以确保水土、牧草、牲畜和人协调运行,不仅能有效地控制草原沙化面积的扩大,还可推动已经沙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据此建议,发掘蒙古族本土生态知识和技术技能去实施沙地的生态恢复,定会收到预期的生态建设目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疆实施哈萨克游牧民定居工程过程中仍存在的牧民生态意识不强、垦草开矿、超载放牧、过度发展旅游业等现象,指出哈萨克游牧民族定居工程建设发挥着草原生产和生态的双重功能作用,提出应转变牧民传统的思想观念,激发定居牧民生态意识的自主性,为牧民定居和生态草原建设提供行动准则和法制约束等措施。旨在构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与生态草原建设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取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积极效益。  相似文献   

5.
游牧民的自然观与环境态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蕴藏于生计与生活方式、资源管理体系、禁忌与习俗之中,是维系人与草原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影响因子。定居后,牧民自然观与环境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成为草原生态环境与牧区经济双重边缘化的重要诱因。牧民也根据国家政策与发展理念的变化调整自然观与环境态度,将其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话语相融合,为重新平衡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书综合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作者以1934—1945年间设于张家口的“蒙疆法人蒙古善邻协会”成员身份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地区所进行的调查;二是他在内蒙古长期居留并多次旅行以及对以各种语言文字发表的人类学、历史学论文进行研究后所获得知识总合。第一章:内陆蒙古和游牧文化;第二章:游牧形态的形成;第三章:游牧民的活动;第四章:草原社会的变革和牲畜所有权;第五章:游牧民的牧地;第六章:公元前一千年时的  相似文献   

7.
共生理论首先出现在生物学,然后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被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以共生理论来解读甘南草原的生态关系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根据其原理认为:人、畜和草是草原生态中基础的共生单元,其中人是核心;传统的游牧生计模式是典型的互惠共生模式;而草原现代生计模式,即草原家庭或者联户承包责任制,是典型的偏利共生模式;草原的共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基于此得出实现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回归,开展合作运动,建立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治理草原生态最合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中介绍了游牧民族哈萨克人民草原文化的多样性。论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对游牧文化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之下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变化。强调研究游牧民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以后,历经了漫长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最终在哈萨克人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哈萨克族伊斯兰化不仅表现为哈萨克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也包括伊斯兰教顺应哈萨克族传统信仰习俗,使伊斯兰教逐渐“哈萨克化”的过程。与其他定居民族伊斯兰化相比,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程度相对偏低,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传统游牧生计方式随季节变化,以四季游牧方式有效利用牧草资源。传统游牧文化习俗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协调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乌伦古河流域农业的开发及牧民定居点的建立,河谷内人口、耕地及牲畜数量激增,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1.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农区蒙古族在近百余年间经历了从游牧生计方式到农耕生计方式的转换。农区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从蕴含了生态意蕴的农谚到具有深厚生态特质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民间语言映射出该区域农耕文化生态民俗价值观的建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区蒙古族从游牧民到农耕民的细微而深刻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3.
饮食人类学关于饮食礼俗的研究,多从象征维度入手,解析食物及相关实践的象征意义。而本文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区社会的饮食的考察,试图将象征的分析放入具体社会结构之中进行,从而指出,一方面,哈萨克牧民在与草原环境的长久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嵌合于其饮食及相应礼俗中的游牧生态观;另一方面,这样的饮食文化在具体的地方社会中,又不断形塑与巩固着相应的社会秩序与游牧文化之特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牧民的本土知识和护生价值观逐渐丧失。自然环境的变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困和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这四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5.
一公元前二千年与一千年的交替时期,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出现了第一批游牧民。到公元前一千年中叶,游牧业逐渐完全取代了放牧业.从此以后在几乎三千年中,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和一部分森林草原地带就成了游牧业的摇篮。游牧业是指主要生产经济乃是全年放牧畜群且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居民跟畜群一起游动的  相似文献   

16.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家喻户晓的口头传统,堪称哈萨克牧人表演、育智、炼智的艺术殿堂,亦是彰显、传递游牧民社会生活、精神心灵的群体大舞台。随着现代性进程的加剧和哈萨克游牧生活方式的转变,阿依特斯日趋式微、影响力逐渐弱化。回眸历史,新疆其他突厥民族民间文化中也曾有过或至今仍残存着类似于阿依特斯式的文化事象。可以说,哈萨克阿依特斯的抢救、保护,将是对当今人类认知、享用游牧社会传统艺术与智慧的一大幸事!阿依特斯的艺术魅力在新世纪应有一个更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长途迁徙的游牧经济生活限制了游牧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不能携带太多的用具。对他们来说,周围环境的色调不仅仅反映了物体的物质属性,而且构成一种感觉体系,它成为草原居民社会象征的基础,也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视觉信息是远距离联系最通行和最方便的形式,尤其是战争年代,单身行人按远处游牧点的颜色判断其族属,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中世纪史诗《岭格斯尔》中的豁里部就有白帐、黄帐和黑帐三部。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早期的神话与宗教关系密切,它将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包容在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中,构成情调各异的民俗画和风景画,呈现出在特定历史、宗教背景下的文化形态,从中渗透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哈萨克族的原始宗教信仰,都与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有关,反映出哈萨克先民强烈的部落意识,在本质上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对现代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伟大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而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密不可分。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深度开发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