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姚伟均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以下称《研究》)一书。北京师大黎虎教授在序中称:“此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古代饮食礼俗的著作,书中揭示了从远古迄明清时期中国饮食礼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嬗变,涉及民间饮食、宫廷饮食、佛道饮食等,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饮食方式、饮食风尚、饮食礼仪,系统地勾勒出中国古代饮食礼俗的面貌和演变轨迹。”读《研究》一书,让人受益菲浅、启示良多,该书确系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史的一部力作。当前,史学研究正处于一种新旧课题的转换时期,《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后裔,在其传统社会中,往往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游牧,部落在安排游牧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依然在体育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方面保持着传统社会组织体系的部落认同,各部落的体育活动的产生与游牧狩猎、军事战争和宗教祭祀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源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归纳比较关于礼的起源的诸多观点,论证礼始于饮食,始于饮食习俗,进而论证礼俗相互吸引,相互转化并成为社会调控的主要手段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模式是我国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向。历史上,丝绸文明对游牧民族在不断地迁徙过程中,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游牧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今天,游牧文化的研究越来越突显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骆驼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探讨哈萨克民族游牧文化有关骆驼文化变迁的过程、美学思想及人文精神,阐述哈萨克民族的游牧文化精神内涵,呈现哈萨克游牧文化在丝绸之路文明中绽放的异样光芒。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代表其社会特征的知识型。在特定知识型关照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如何传播这些知识历来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哈萨克族在其历史长河中以游牧为主,在传统游牧文化中形成的知识型随着近现代文明的不断冲突而发生着转型,每次转型在对教育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促进着哈萨克族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欧阳玄《渔家傲南词》中“褫帕”当为“递帕”之误。“递帕”礼俗是元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元代帕有多种实际的和象征性的用途,在礼俗中则用于新年贺礼、寿礼以及用于表达爱慕之情。元代递帕礼俗形成的原因,除继承汉地固有礼俗之外,还可能与蒙古草原游牧生活旧俗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饮食的主要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饮食的农耕、农本文化特征;道德本位的伦理型文化,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了政治伦理、宗教伦理、社会礼俗等文化特质;贵和尚中,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胜等文化精神,塑造了中国饮食和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阿克汗又称圣陶克。《陶克法典》是陶克汗在位时制定的哈萨克汗国法律,因其内容分为七项,又称《七项法典》。该法典反映了游牧封建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激化与伊斯兰教在哈萨克人社会生活中的合法地位。它对哈萨克社会有影响深远。在哈萨克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饮食习俗事象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 ,书中广泛涉及到明代晚期的日常饮食惯制、筵席礼俗、节庆食俗、烹饪行业技艺习俗、饮食市场等多方面的内容。《金瓶梅》注重饮食习俗的描写 ,是与明代晚期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有关。《金瓶梅》饮食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它所反映出来的市井特征  相似文献   

10.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家喻户晓的口头传统,堪称哈萨克牧人表演、育智、炼智的艺术殿堂,亦是彰显、传递游牧民社会生活、精神心灵的群体大舞台。随着现代性进程的加剧和哈萨克游牧生活方式的转变,阿依特斯日趋式微、影响力逐渐弱化。回眸历史,新疆其他突厥民族民间文化中也曾有过或至今仍残存着类似于阿依特斯式的文化事象。可以说,哈萨克阿依特斯的抢救、保护,将是对当今人类认知、享用游牧社会传统艺术与智慧的一大幸事!阿依特斯的艺术魅力在新世纪应有一个更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饮食习俗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区域特色,《荆楚岁时记》一书对其节日饮食习俗给予了全方位描述。利用饮食人类学的视角与饮食习俗的象征意义,将南朝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分为象征食物、象征饮食器具和象征饮食行为三方面,探析节日饮食与维持人类基本需求、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节日饮食习俗的变迁与馈赠行为。该时期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拥有神圣性、严肃性和有节律的特点,以及具有满足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表达畏敬之情,维持社会交往和整合社会功能等多重涵义。时下人们感到节日民俗渐淡,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游牧生态-环境知识是一套关于游牧民与草原、牲畜之间关系的知识、实践和信仰的延续性体系。它以游牧生计为基础,以牲畜和草原为主体,并包含一套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规范人们行为规则的知识。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富蕴县的哈萨克游牧民的实地调查,把游牧生态一环境知识纳入人类学本土知识体系研究的序列之中,探讨其在保护和维持游牧民与草原生态的和谐关系中的意义。游牧生态-环境知识是哈萨克游牧知识体系里的核心部分,也是这套本土知识体系的信仰或精神层面,它根植于游牧民对草原上一切生物的认识。基于此,游牧民在长期与草原、牲畜的互动中,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计系统与文化系统,并在游牧生态一环境知识的指引下维系着游牧民对草原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游牧社会家庭财产的分配继承习惯法初探参普拉敖力布我国蒙古、藏、哈萨克、鄂温克、裕固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习惯法,一直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效力。习惯法是游牧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是每一位游牧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人烟稀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在青铜时代时已经发展到一个酋邦社会.史书称其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也就是父子联名命名制度的变体.其社会结构呈现出与游牧的生活方式相呼应的分枝性社会结构:大豪、中豪、下豪.与此相应的考古资料便是季节性的石圈石围遗迹、等级分明并且象征游牧生活的墓葬遗迹,以及其它堆积很薄的居住遗址.  相似文献   

15.
一、哈薩克大帐从古以来就是中国境内的人民哈萨克族大帐的主要部落是乌孙、康里、杜拉脱、加拉衣尔等,以乌孙人最多,所以别称乌孙帐,主要游牧地域在伊塞克湖、伊犁河楚河流域、塔什干、奇姆肯特一带的锡尔河地区。俄国捷连季耶夫也说:“哈萨克同盟瓦解后,大帐在中帐及小帐以南的地方沿锡尔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游牧。”①这些地方基本上是古代乌孙、康居的游牧地域,从西汉起就归属我国的乌孙族,当时就是游牧在伊塞克湖、伊犁河流城,所以两千多年来一直是  相似文献   

16.
“礼之初始诸饮食”质疑──兼论礼制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人多执《礼运》所谓"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实有悖乎史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巫觋祭礼到礼俗到礼制,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以原始宗教改革为发端,以巫觋为礼俗执着强化道德约束力为内容,以"史"将礼俗理性化进而形成礼制为定格。可以说,礼的最终实现不仅是巫史文化漫长演进的结果,也是价值理性能动驱使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7.
藏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其饮食、饮食禁忌以及饮食礼俗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可以说,藏族传统饮食文化在悄悄地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同时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力量。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早期的神话与宗教关系密切,它将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包容在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中,构成情调各异的民俗画和风景画,呈现出在特定历史、宗教背景下的文化形态,从中渗透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哈萨克族的原始宗教信仰,都与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有关,反映出哈萨克先民强烈的部落意识,在本质上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对现代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乾隆、嘉庆时期的哈萨克族系指西起伏尔加河以东、里海东北岸,东达额尔齐斯河及伊犁河、楚河地区的辽阔大草原上游牧的哈萨克大、中、小三帐。1757年(乾隆22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统一西北边疆之际,大、中、小三帐先后臣属于清政府,成为清政府的属国,其中有一部分于1766年(乾隆31年)重新回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原游牧区域,成为清政府的属民。本文试就乾隆22年以后至嘉庆年间清政府对哈萨克之政治、经济关系与政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族在其游牧生活中的婚俗活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踏水礼、彩礼、婚嫁仪式歌、刁羊和姑娘追等是其传统婚礼的基本习俗。随着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婚俗在时间、彩礼、婚宴和交通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不断地发生着变迁。通过对哈萨克族传统和现代婚俗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认识到:哈萨克族由单一的民族婚俗文化不断地向多元的民族婚俗文化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