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理解科学的理论视域与逻辑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学的理解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的理论支点."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视域."现实的人--类存在物、对象性活动--科学","现实的人的生存实践--人的历史性--科学","技术、工业、资本--科学","现实的人的自由、解放--科学",是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四条逻辑线索.它们分别蕴含着马克思对于科学的存在根据、科学的可能性条件、科学的动力机制、科学的终极目的的理解.它们构筑起了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在唯物史观形成时期,马克思对技术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一系列著作中。在世界历史视阈中,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从人的抽象类本质回到“现实的人”本身,考察了技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实践)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文化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唯物史观存在着生产力—技术决定论、基础—上层建筑机械决定论以及历史观单线认识论的缺憾,造成了其理论阐释力的枯竭和现实解释功能的萎缩。走出传统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发展上,价值论研究正是以此为契机逐渐兴起的。目前的价值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传统唯物史观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真正超越传统唯物史观的理论地平。重建唯物史观就是要从价值论角度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建立实践—价值理性,从文化价值哲学的角度重新理解传统唯物史观的原理框架,形成新的辩证时空结构,推动唯物史观理论范式的深层转换。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实现了从历史之外回到历史之内、从抽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哲学革命,即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念的彻底革命,使作为“现实中的个人”一种属性的形而上学本身重新回到人身怀抱里;它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历史是指包括人所遭遇到的自然和思维在内的“人类史”。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不是以本体论或存在论为核心的传统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具体分析了唯物史观教育与通识教育在人的主体性、科学规律观和实践观等方面的内在关联性.可以说,唯物史观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通识教育中加强唯物史观教育,能够引导高校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高校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动。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这一认识,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历史本身的内在会通性,要求史家在史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史学研究要强化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传统哲学教科书只从经济学意义上,片面解读马克思生产理论,单一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与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对马克思哲学的片面理解,导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肢解;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实践本体论思维取代物质本体论思维,重释马克思生产理论及四种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当前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动.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这一认识,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历史本身的内在会通性,要求史家在史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史学研究要强化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现的惟一理论形态,而“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奠基性概念和核心范畴.“现实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诸多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哲学即唯物史观以现实世界为视野,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交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指出,世界文化交流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逻辑必然;由于世界历史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同文化间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各国必须按照文化民主、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和调节相互之间的文化关系;世界文化交流对摈弃生产力发展的重复性、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跳跃性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研究往往绕过历史这一基本概念,或许因为缺乏对人与历史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而对其诉诸以"人类实践活动史"或"研究对象史"与"研究方法史"的统一的阐释,这种研究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唯物史观研究的发展。本文认为,研究唯物史观历史概念,一是要从历史观嬗变的角度弄清近代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概念及其对唯物史观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要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维中探讨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理论根基及其深层意蕴,惟其如此,才能揭示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本真意蕴。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考察,本文提出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概念指征的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消除人的自由本质异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世界,人类社会是它的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导致了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社会历史割裂开来,以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向上的发展。而马克思改变了传统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截然二分的前提本身,站在人类社会的立场上,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研究整个世界,从而建构起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把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了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从而使哲学的主体也发生了彻底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以及"地理大发现"导致人类观念的改变是历史哲学兴起的主要条件。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创立历史哲学,提出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能够认识历史的观念。该观念成为西方思想史的新转向,也是唯物史观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仅仅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从而推论出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是一种“解释原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现在需要对此种论断加以发问与反思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旨趣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克服历史唯心主义或者旧哲学,而在于战胜以资本为基本建制的资本主义,思维原则的变迁仅仅是一个“手段”,不能认为是一种“目的”。这样一来,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是“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的说法是有限度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哲学变革的内涵。这就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从哲学之内的讨论转型到“社会实践”的讨论,实现当下的研究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大量的篇幅研究了工业史和商业史。这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意蕴。主要说来,工业史和商业史的研究,是对现实的人的感性世界的关注,有别于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反映了单个人的不断解放程度;是唯物史观的确立,找到了科学理解人类历史活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终结了西方理论哲学传统,从哲学转向本真意义来看,它的革命性在于转换了存在问题的追问的方式,即将存在的总体追问从思想观念领域转换到了生产生活的历史领域。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论是抽象的概念体系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都是与人类生活的本真意义相异化的;它所包含的一切追问与批判都在于呈现一个人类存在意义得以自由绽放的本真历史境域。正是在彻底转向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深厚的现象学意蕴。在现象学视域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多重哲学特质及其内在统一性也能得到明晰的规定。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进行关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