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中国教会大学的学生品德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教会大学为了扩展西方教会势力、配合侵略 ,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品德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校风与规章制度建设、学生社团与课余生活、师生关系等方面。这种培养 ,既使教会大学的学生受到了精神腐蚀 ,也使教会大学为中国造就了一批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2.
大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个体品德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每一学生又是在某一特定的班级中学习、生活的,所以大学的班集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从大学班集体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班集体舆论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及班集体中其它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班集体与学生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学位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率先将西方的学位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教会大学 首先通过向国外政府或大学注册立案的方式获取学位授予权,并按照国外的标准进行具体操作.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教会大学逐渐扩充学位门类、提高学位层级、拓展学位课程,使学位制度得以发展完善.教会大学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中外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对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刺激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语文教学中品德培养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应把讲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努力完成对学生品德培养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品德不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德不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李铁君有不少的心理学研究探讨过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期为矫正不良品德提供依据。为使这种依据更充实、更具有可操作性,笔者以为,心理学应该更深入地研究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找出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传统观点,西方差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因其宗教与政治目的而不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源流。本文认为:教会大学为其生存与发展计,必须面向中国而解决它所面临的两大矛盾与冲突:即中西文化心理之间,教会大学政治目的与其教育内在规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由于历史的合力作用,解决的结果只能是前者以自由、平等、博爱、科学与爱国主义溶为一体;而后者之政治目的却不断为其教育内在规律所冲淡和排挤。因此,教会大学被迫性的自觉和不自觉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推进工具,从而也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源流和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中,西方教会在华获得了传教权,其为传教而在中国创办了教会大学。教会大学的创办直接促成了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出现,而社会工作教育又间接促进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汇学习的诸多方面,其次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词典。文章重点论述了教师在语境中教授学生学习半固定语块并做相应的扩展,使学生真正掌握词汇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传教为最初目的的教会大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文化移植,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为了在中国扎根成长,教会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开始由排斥与对立转变为吸收与融合,教会大学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办学规模最大的教会女子高等学校。它因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走入社会独立谋生的职业女性而享有盛誉。这与金女大注重师范教育,强调服务社会的精神,专业及院系的设置以社会需要为依据,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中世纪教育体制是多元化结构,以教会、王权与世俗多元对立为主要特色。中国中世纪教育体制是一元化结构,以国家官府办学为主导,私学始终是官学的附庸,都为专制政治服务。因而在课程内容、思想价值、教育成果诸方面,中西方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最后西方突破教会神学的精神控制,转向世俗化的人文主义,大学逐渐成为当时自由思想的根据地,培养出一大批有独立个性的文化巨人,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从容走出中世纪。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始终徘徊在千年专制统治的阴影之下,主要是培养了一批御用文人,无法走出传统文化的怪圈,无法走出中世纪。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育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反思大学教育之道,必须固守德育为首;同时基于品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提升德育实效,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是青年学生品德培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和探索性是大学教学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原理在解决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相似原理构建历史教学的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可以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和发现的方法 ,进而教会学生把握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生成性思维和利用已知史料创造新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家面临深重灾难,教会大学身处恶劣环境,原有招考模式遭到破坏。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会大学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变通招考制度,因时、因地、因校制定招考策略,设立战时急需专业,积极组织大学联考,增设奖学助学名额,全力招收爱国青年,不仅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命脉作出积极贡献,也使教会大学整体获得长足发展。教会大学招生考试因自主、得变通、促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前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留下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 ,西方各教会团体纷纷在中国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 ,其中最著名的有 16所 :基督教 13所 ,如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 ,北京燕京大学、成都华西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广州岭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等 ;天主教 3所 ,它们是上海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大学和北京辅仁大学。迄今 ,学术界尚未对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学生状况作一较为全面的反映。本文以天津工商大学为例 ,对工商学生的来源与组织、课余生活、爱国民主运动、科技与业务实践及就业状况五个方面进行概要论述 ,以期对教会学校的学生状况作一初步探讨 ,并因之…  相似文献   

16.
崔艳菊 《南都学坛》2012,32(3):139-140
<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和实施,也明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模式,即大学英语教学应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学教师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近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有关立案的政策、措施以及《会方面的回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绝大部分教会大学和大多数教会中学的立案基本上结束了近代中国教育体制内中、外教育并存的半殖民状态,从此教会学样不再作为一种外国教育体制存在,而是作为中国私立教育体制的一部分由国家统一管理,这是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为政》篇中“君子不器”的意思是,理想的人不应该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因此,大学育人的价值取向也不应该仅定位于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到社会“器重”的工具型人才,而应致力于培养他们善于融汇贯通的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以道驭学之大道,培育他们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他们成为不仅才艺出众,而且兼具仁爱之心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晚清(1840—1911)生物学医学发展的重要事件是西方近代兴起的生物学与医学的大量引进:吴其濬编著《植物名实图考》,李善兰翻译《植物学》,严复编译《天演论》,西方教会开办医院与传教医师接踵来华,英国传教医师合信编译《全体新论》与西方医书络绎传入,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开创医学事业,以及教会大学培养西医人才等,使西方生物学与医学在中国开始扎根并迅速发展,特别是《天演论》的翻译和流传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在华西方教会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首先在教会大学中倡导了中西合璧新式样建筑,拉开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序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建筑风格。金陵大学因其首先开创了西方建筑形式与中国北方官式建筑形式相揉合的先例,并使这种尝试演进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基本趋向,因而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章探讨了金陵大学创建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追溯了金陵大学的创建过程,评析了金陵大学建筑的艺术特征,并对西方传教士在金陵大学建筑形态构成中的作用及角色进行了合理的推论,进而指出这一案例在中西文化交汇中的积极作用和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