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位词"里""内"是一对同义的方位词,它们的词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差异也在演变过程中慢慢显现出来.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最终的演变结果影响着这对同义方位词的使用,也决定了对它们对名词的选择.现阶段,在使用这对同义方位词时,到底是选择方位词"里"还是方位词"内",也应取决于其本身的词义和与之组合的名词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2.
人体名词和“上”、“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位词基本上是对称和整齐的。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中,尤其是在与一些同类词语的搭配中,方位词常常会出现不对称的现象。所谓不对称,主要是指词义相对的词语并不具有相对称的形式.如“上”和“下”的不对称。本文考察方位词“上、下”在与有关身体部位名词搭配时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特点,分析这些现象的视点、论域与参考点。  相似文献   

3.
方位词“上”的自由与粘着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词"上"的自由用法表现在上下对举用法,也有可用在动词、介词之后等用法.方位词"上"的粘着用法主要是附在名词和名词短语后,"上"对其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4.
一、方位词的引申用法关于方位词,大多数语法论著除提及“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方位词的特点是经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短语)后边,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方位词组(短语)”外,很少涉及其他。黄汉生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则不同,除上面的论述外,还指出:“‘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时并不指实在的处所或时间,这是它们的引申用法,……”其实,不仅“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引申用法,别的方位词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也都有引申用法。如:  相似文献   

5.
后置方位词的语义表述功能很强,如除了可以实指处所方位以及虚指位次范围,还对其前的名词性成分有所选择等,而通过对定量语料相关用例的历时穷尽分析,还可以发现一些其他重要的词义变迁线索.通过对《世说新语》等中古文献典型后置方位词“上”“下”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并进行相关历时比较,认为先秦到中古时期它们有普遍语法化(或虚化)趋势,语义指称上发生具体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迁移.  相似文献   

6.
日语空间名词"うえ"与汉语方位词"上"虽同形近义,但仍有细微差别.为抑制容易发生的母语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从语义、句式、名词的场所性等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的语义丰富宽泛,"うえ"的语义相对狭隘,带有诸多限制条件;句式上汉语常用介词结构"在…上","うえ"则多附加助词"に""で""を"等;相当一部分的日语名词本身带有较高的场所性,致使."うえ"使用频率不如"上"高.  相似文献   

7.
语式是指短语的抽象的语法结构格式。从语义和句法的结合式来看,我们把NP的VP短语的语式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NP领事+的+VP名物化名核"。这种语式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下位类型:"NP施事+的+VP名物化动核""NP系事+的+VP名物化性状核""NP受事+的+VP名物化动核"。第二大类是,"NP限事+的+VP名物化名核",从语义上分,限事分别表示时点、时量、数量、工具、处所、方式、性质等语义格,可分为"NP时点+的+VP名物化动核""NP时段+的+VP名物化动核""NP性质+的+VP名物化动核""NP工具+的+VP名物化动核""NP处所+的+VP名物化动核""NP方式+的+VP名物化动核""NP数量+的+VP名物化动核"等7个下位类型。  相似文献   

8.
人体方所形式的隐喻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汉语中,人体部位词一般不具有处所性,需要加上方位词,才能构成人体方所表达形式"NP F"。人体方所表达形式不仅仅指示某一实际位置,有时又表达隐喻意义。我们对汉语中具有隐喻意义的人体方所形式加以研究,弄清汉语中以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并对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意义作出认知解释,从而从一个角度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  相似文献   

9.
空间介词是表示事物与事物或者事物与处所之间、动作与事物之间某种空间状态或空间关系一类的介词,这类介词既有着介词共有的性质,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平面都有自己具体的作用或功能。在句法上,空间介词介引表示空间意义的名词性成分,可以自由出现在"空间介词+处所名词+(方位词)"这样的格式中。在语义上,空间介词是介引与空间意义有关的语义成分,是标明具体空间关系类型的标记。在语用上,空间介词除了具有标记、凸显焦点、管界等作用外,还凸显了说话人对于背景信息的选择和显化过程,反映了说话人的认知心理和语用倾向。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先秦的重要文献,其中包含着很多与当时生活相关的处所词。若对《诗经》中的处所词进行详细统计与分类,把《诗经》中的处所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分,可形成对《诗经》中所处词较为详尽的描写。在归类的基础上对《诗经》中处所词的构成进行分析,包括连绵词、名词词头+名词、方位词+名词和形容词+名词,进而对其句法功能与介词搭配归纳,《诗经》中的处所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中心语和状语,搭配的介词比较常见的有"于""自""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名1 名2”语符串如果能构成词组,对应着定中、联合、同位、主谓四种结构关系。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名1 名2”的四种结构关系逐一进行探讨,并廓清四者的不同之处,以便计算机对这几种结构类型进行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12.
述宾式复合名词,指的是在内部构造上是述宾式,而在整体功能上是名词性的一类复合词。其在结构形式和功能意义之间存在着不对称:内部构造(即组合形式)是动词性的,而整体功能(即指称意义)是名词性的。原因在于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述宾式动词词组”到“述宾式复合名词”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现代英语中词类转类现象最为活跃的是名词转类,它包括名词转化为名词定语以及名词转化为动词。文章旨在就英语名词的转化来分析它的类型、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14.
"副+名"组合突显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副 名"组合借助今天发达的传媒大有蔚然成风之势,对于这种现象语言学界有"省略"、"活用"、"兼类"等观点.在此从名词本身的意义特征入手,探讨名词能进入"副 名"组合的原因,分析"活用"、"兼类"等说法的深层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名词及其同根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但两者与中心词的关系不同名词与中心词是限定关系,其同根形容词与中心词是修饰关系.所以,二者表达的意思也有明显的不同,翻译时一定要正确理解,忠实原文.  相似文献   

16.
以收集的轮机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词组为样本,基于英语语言学理论对样本进行归类、总结,从词汇的比喻意义和词性搭配两个方面分析名词性词组的搭配方式,并指出导致搭配多样性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的纯名词短语专指那些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作用的复合词或名词词组作前置定语 +名词中心词所构成的名词短语。有时这样的纯名词短语前面有定冠词或不定冠词。现代英语纯名词短语高度凝炼 ,意义丰富 ,广为运用。本文将它们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分成十类作简单探讨 ,以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语体是语言功能的变体,它是名词对量词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语义约略、惯性意识及语音关系,谈话体中对“个”的选择具有明显倾向;而科学体中,因用语规范统一的要求,对个体量词选择具有规约性和单一性量词选择仅限于主题性名词的选择差异;在科学体和非科学体之间,量词选择具有科学体向非科学体的单向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调查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1岁到3岁期间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根据范畴理论把儿童早期习得的名词分类,对所获数据进行早期儿童名词习得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男孩女孩均对用具用物这一范畴类名称习得高于其它范畴类名词;均对亲属称谓、器官名称、动物名称、自然物名称、颜色词名称这些范畴类名词习得在总范畴类名词的习得中所占的比例相当等等。表明儿童早期名词习得受到认知结构和语言输入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介绍了预设理论的发展以及预设的各种手段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名词性成分作为预设手段 ,在语篇中的作用———经济性与衔接性 ,并用例证说明了在这两种作用的影响下 ,名词性成分对课堂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教师应了解并恰当运用预设知识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