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绍兴城市化属于区域城市的规模化与现代化的一种发展方式,其进程势必对内部的社区文化演化具有直接的条件性影响与作用。绍兴的城市化与其内社区文化自律演化的冲突是明显的,也是复杂的、深刻的,因而在绍兴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文化需要自为地积极演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传播需要媒介,移民历来就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即人口不断地从先进发达的地区流动到相对落后不发达的地方,并通过文化传播带动那里的发展.对文化传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本身文化素质比较高并且拥有政治、经济优势的移民.在绍兴历史上,越文化的发展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关系密切.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永嘉之乱以后,东晋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家族王氏和谢氏对绍兴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二次高潮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以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及此后绍兴出了不少名人,这些人才一部分是本地产的,另一部分却是移民后裔,或者是移民与土著结合的产物.历史上移民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既有输入,也有输出.高明的绍兴人找到了当师爷的办法,向全国各地输出大批师爷,还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近代从绍兴出去的名人如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竺可桢等,以及从绍兴出去的"的笃班"在上海才形成风靡全国的越剧,都印证了文化双向传播的特点,这个特点任何地方文化都概莫能外.要保持文化的领先地位,就要鼓励人才流动,如果只出不进或只进不出,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枯竭、呆滞,或者饱和、浪费.考察历史上移民和文化传播的关系,对今天绍兴的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认同不应该抱着"文化焦虑"的心态,不应该把"西方的现代化"和"现代化"本身混为一谈.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加入WTO进程的加速,文化认同只能以文化创新的姿态出现.只有从市场经济的实践出发,以理性的视野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4.
城市现代化首先应是城市文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认识到"文化强市"的重要作用并付诸行动,但还存在相应问题。在当下成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重点处理好文化产业化、文化资源发掘与文化传承保护、休闲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提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和丰富,却让整个社会与人都陷入了韦伯所说的"铁的牢笼",疏离感如同流行病一样蔓延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悲剧"正在上演。究其原因是市场化带来了乡土礼俗文化的变迁与凋敝,而解决社会文化失调、价值取向偏差的途径就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中国.绍兴"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于2008年4月中旬在绍兴饭店举行,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大禹文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两岸文化交流和越文化研究等议题提交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此次会议对大禹文化、越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分析了历史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阐发了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且对东亚经济的崛起和"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时间,但发展层次大多处于低水平的“农家乐”阶段,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将是破解之道.乡村旅游是城乡文化接触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以其鲜明的现代化、市场化等特征,强势地冲击着乡村文化.城乡文化涵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另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同化、商品化.从涵化理论出发,加强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应确立乡村文化的地位,建立“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新体制,在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中倡导负责任旅游.  相似文献   

9.
明清绘画艺术大规模的市场化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经济的发展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徽商作为明清经济的重要构成力量,在绘画艺术大规模市场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绘画市场和经济状况、当时社会对艺术商品化和市场的认知,以及徽商雄厚资本积累及其"贾而好儒"的文化共性等,可以厘清明清绘画艺术市场化的形成与徽商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苏州人的生存-生活方式趋于艺术化,艺术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苏州人聪颖精巧的文化个性在艺术创造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苏州文化的独特个性是文化苏州内涵的立足点.文化苏州是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全球化、中国文化转型背景下一种适时而为、与时俱进的文化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努力推进文化立市进程,培育与苏州文化个性相符的核心产业,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弘扬苏州的文化个性;二、在文化交流中树立"文化苏州"品牌并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个性;三、大力加强当代文化建设;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绍兴这片古老深厚的沃土养育了灿烂辉煌丰厚博大的越文化。越剧作为越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多种手段、多种形式体现出越文化的丰富内涵,该文从越文化孕育了越剧的产生,越剧对越文化的体现与解读两个方面探讨了越剧与越文化的关系。越剧在越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产生,历经发展、演变都折射出越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存续、积淀,扩散开来,最终与越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概念,是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随着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区域文化的作用倍受学术界关注。文章以绍兴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为例,分析了越文化在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显现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促进绍兴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时期的文化选择是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西部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对西部文化进行必要的重构.西部开发虽然面临多重文化背景,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依然是西部开发时期的主要精神支柱,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是西部开发的应有态度,提高西部地区的文化水平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越文化与绍兴学--越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区域文化的越文化研究,存在着越族、越国和越地文化的三种研究指向,三者各有特点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表现为无穷的魅力,也存在先天的不足。由此提出建立以“绍兴学”命名的区域文化研究体系,使得璀灿的绍兴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轨迹能够更为完整和系统地再现,提出“绍兴学”研究的价值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保险企业营销文化是经过长期营销活动,逐渐形成的独具企业特色的营销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形象、行为习惯与营销制度等.它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的营销文化构成了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保险企业营销文化是我国保险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我国保险企业应在精神、制度、行为以及物质层面上加快企业营销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深地融入中国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中绍兴地区公众共同的经济活动特点,可以总结为勤俭、精细、柔韧和务实四个特点,本质是“耕读取利”,这是秦汉以后越地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秦汉以来的人口迁徙和绍兴地理环境的变化,分别构成了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形成的人力基础和物质基础,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东晋以来绍兴文化教育业的发展,是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形成的文化依据。而以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形态及其发展,则是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绍兴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人地矛盾,则构成了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形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也是重庆市现有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 ,立足于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对重庆土家文化的总体状态、重要层面及其现代转换 ,进行研究 ,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绍兴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但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商人群体。改革开放以后,绍兴涌现了一大批成就事业的绍兴商人,人们称之为越商。作为浙商的一支劲旅,越商以其雄厚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世人的关注。越商的成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传统的越文化所富含的商业文化基因,改革开放的制度都是促成越商崛起的重要因素,但关键的原因还是浸透着越文化精神的越商所具有的炽热的企业家精神。越商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既有企业家精神的共性,又深深地带上了越文化的印记,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北大荒文化的生成是有其特殊机制的,它的最初孕育有其特殊性,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军旅文化)突进式地植入,并直接成为这一地域的核心文化和主流文化。北大荒文化的生成发展也有其特殊性,历史上两次成规模团块状人群的进入,形成了军旅文化、中原文化、城市文化三种文化相互叠加累积的多元化文化结构。北大荒文化的外显形态也是特殊的,具体体现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