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童、余华、阎连科、残雪等作家,是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人的文学""人性的隐秘"和"人性叙事"等命题的重要参考坐标.考察作家在作品中揭示人不同层次的"本性"、性格以及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过程,分析他们在文本中深入挖掘人性在特定境遇下的嬗变以及人性的"隐秘角落"和多重向度,能够探测作家在具体文本结构和故事中展现的人性真实形态,绘制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图谱".在了解他们书写前人未表现、未尝试过的叙事和主题的基础上,发掘、拓展、丰富"人的文学"的内涵.这一维度或视域,考量着当代作家的写作深度和美学价值,是对"人的文学"在审美领域的延展,也是对前辈作家、学者们理念的继承与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审美心理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人类整个心理结构的东西,而是人类整个心理结构的定向发展。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结构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无意识,它主要包括人类的本能,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相关而形成低级的情绪和促成本能的行为,而且仅仅在特殊情况下受意志的作用。第二层次是隐意识,或称潜意识;第三层次是意识,或称显意识。意识(显意识)包括通常所说的认识、感情和意志,它是人们可以意识到的心理过程,知、情、意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的双向逆反联系,并与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相关,形成高级的情感(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并促成自由自觉的行为。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过程。隐意识(潜意识)是传统心理学忽视然而又非常重要的心理结构层次。它分别与显意识和无意识有着双向逆反联系。正是在这里显意  相似文献   

3.
林子赛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106-112,159
人性的问题是贯穿于弗格森整个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主线。本文首先介绍了弗格森对人的自然史及人类社会演进的考察。接着,重点分析弗格森人性"多样性"的理论,即人类天生具有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人性主要表现为自我保存、联盟、分歧三个天性。最后,探讨了弗格森的"行动"理论,即积极进取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主义与道德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分析是关于心理冲突的理论,而任何心理冲突在弗洛伊德主义中归根到底是人性的道德冲突,都起源于道德作为高级人性对无意识本能作为低级人性的压抑。人性的道德冲突揭示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复杂思想渊源。从"本能心理学"看,弗洛伊德主义是快乐主义和目的论的,从"道德心理学"看,它又是斯多葛主义和义务论的。本能与道德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两根支柱,在两者之间的张力上建立了从心理分析到历史哲学的整个理论大厦,抽掉任何一个支柱,弗洛伊德主义都将崩溃。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认清人性的本质是组织管理的前提条件。既有的人性假设都是在横断面上探讨人性,存在着"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性。转换一个角度,从人类演化进程的纵剖面视角,可以揭示沉淀在人类基因上的不同属性,进而提出"层次人"假设:人性是一个综合体——在漫长的蛮荒时代,生活资料匮乏,在生存需要的驱动下派生了自利性;人类进入商品社会以后,交换需要派生了利他性;进入文明时代后,人们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于是派生了第三种属性——道德性。自利是人性的主要成分,道德是人性中最稀缺的属性,利他性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在大学生、一线工人和火车站流动人口中的经济学实验,较好地验证了"层次人"假设。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理论源头,在社会治理上,老子从“道法自然”推出“人性自然”,在“自然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的三个层次:道治、礼治和法治。老子的治理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8.
杨建兵 《中州学刊》2014,(5):112-115
现存的墨家典籍中没有"人性"字样,但是不能因此断定墨家没有人性思想。肯认"人性欲利"的客观性是墨家人性思想的基础,但墨家并未断言"人性善"也未宣称"人性恶"。循着墨子与孟子、告子思想的历史线索似可走出墨家人性思想的迷宫,通过《墨经》亦可直观地感受墨家人性观的内涵与意蕴。墨家人性论可简单概括为:人性"欲利";无称善恶。墨家人性思想中"欲"的自然主义与"知"的理性主义的交相辉映使墨家思想呈现出斑斓的异彩。  相似文献   

9.
道德缘起条件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缘何存在?人为何有德?这是现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支撑。本文从人的生理特性、人的心理特性、人活动的倾向性、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性的完善、个体的社会化这六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从道德哲学上为当代人的道德实践提供理论论证。道德的缘起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统合,其中,人的自然属性是不可或缺的诱因。它预示,伦理理论的确证不能脱离人性和人的实际生活,伦理规范的推导要合乎人性原则、效用原则、心灵原则。由此,道德才有生命力,才不会被人们悬搁和抛弃。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9):14-21
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源于西方文化,但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是共通的,中华文化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们的幸福主要取决于在个人、他人、家庭和天下三个层次和谐与否。在个人层次,心理学展开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研究,"美美与共"当可作为己心关系的和谐之道;在他人层次,中国人通过深层的心理特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资源,从而更容易获得幸福的真谛;在天下层次,中国人当有主流文化的自信,以中国文化心理学造福天下。这三个层次实现和谐和幸福的问题应当被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而家文化则是中国人很具代表性的本土资源,将自己、他人与天下联系起来,有益于全人类心理资本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王科  隋立双  沙迪 《理论界》2013,(8):116-117
埃利希·弗洛姆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直致力于通过以性格为起点为现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而努力。弗洛姆通过对非生产性性格和生产性性格的分析,阐述了个体性格的影响。他的性格理论为我们观察和了解现代社会中人的性格的形成及其影响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如同可以把文化的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比三个层次一样,文化心理的结构也可以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三个层次。但文化心理结构的三层次与文化结构的三层次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在文化结构的每一层次中都蕴涵着文化心理的表层、中层和深层结构。文化心理的表层结构是情感、意志和风尚习俗的层面;中层结构是观念积淀层的层面;深层结构是精神本质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多年来 ,我国哲学伦理学界对此进行了探讨与争鸣 ,但仍未得到完满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经济决定论和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论是不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可以这样表述 :人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是个性、集团性和共性的统一。人性理论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表现为它是伦理学说的理论前提。人性对道德的特殊意义表现为三个层次与方面 :第一 ,人道主义意义 ;第二 ,道德价值意义 ;第三 ,道德理想意义。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人的本性即他们的需要 (利益 :物质的和精神的 )是道德发生和实践的最初动力 ,不断的人化自己与动物相同的自然本能 ,丰富人的社会性 ,弘扬人的主体性 ,不断使德性超越天性 ,理性指导约束本能 ,社会性超越一己偏私、丰富个性 ,这正是人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理想人性的造就成为道德的最终目的 ,人性论构成各种伦理学说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一、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两个层次美感,或曰审美快感,显然有情绪的和情感的两个发展阶段与两个大的结构层次.这同人类的其他感情倾向是一致的、吻合的.例如"悲哀"、"爱悦"、"愤怒"等,作为情绪反应的能力,在许多发展程度较高的动物那里显然早就有了,而且见之于表情.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对此有过精确观察基础上的详尽描述.而人类不仅有这些低级的情绪反应的能力,而且进而发展为高级的、为其他低于人类的动物所没有的"悲哀"、"爱悦"、"愤怒"等情感,这些情感中,包含着人的社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艺术是人性的生成。因此,艺术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对应于人性生成的三个阶段,艺术教育也分为三个层次。审美是人性历史的最高成就,因此,艺术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审美教育。纯技巧和道德化的艺术教育是对艺术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曹七巧与三仙姑都是旧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们在长期无爱的婚姻生活中,人性遭受压抑,心灵发生畸变,从而导致了二人“自我”与“非我”二重性格的矛盾冲突。而小说创作的主客体差异,决定了二者矛盾性格的相向流动,其结果一个是彻底的人性异化,一个则一定意义上完成了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17.
张载将人性分为两个层次:来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它是永恒不变的至善,是人性之本;来源于气化形成的"气质之性",属人之自然属性,有为恶的可能,是人性之用.他认为尽管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气质的蔽塞和习染侵扰,也可能为恶,因此,为了恢复先天的善性,就必须变化气质,通过强学、守礼、立志、养气、虚心等功夫改过迁善,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返本于绝对的善的"天地之性".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人性和人的本质,这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其外延就是指所有的人."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包括人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实质是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具理论价值的是其人生境界说。冯友兰以有无"觉解"为标准划分人兽之别,以"觉解"程度的高低划分人生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等四种类型、四个层次,但是,其"觉解"与"觉""解"甚至"知"是大体相同的。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侧重于宣扬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强调人性的觉醒、人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从思想资源上看,对于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民族性格,或称民族心理素质,是一定民族在一定历史时代和相应文化氛围中型铸塑造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反映该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层积淀、世代相沿的心理素质的构成、状态、风格,是民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非理论形式意识形态的具象说明,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涵蕴和结构。随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演进发展,民族性格亦相应发生变化。作为表现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中华民族性格,在中华民族悠久广袤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又反过来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