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屈大均全集》前言欧初王贵忱屈大均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诗名尤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整理出版《屈大均全集》,是国家古籍整理规划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着手收集屈大均著作早期版本及有关资料。经过两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元明走向衰落的词学至清代完成了复兴,而清初则是由衰到盛转折的关键时期,其间词人频出、佳作云集、词学理论丰富深刻。清初颍州诗人刘体仁不仅诗名颇盛,在词学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除少量词作外,其诗话著作《七颂堂词绎》在诗词分疆理论、词史观、正变观、创作论等方面都不乏新见,在清词中兴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崔国光 《东岳论丛》2001,22(3):124-126
张笃庆是清初山东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其诗歌创作见解精辟 ,别具特色 ,在有清一代享有较高的诗名。诗歌还有着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他与蒲松龄交往很密切 ,从他同蒲松龄的赠答诗里 ,可以考知《聊斋志异》创作的一些罕为人知的、至为重要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 (一) 《(纟见)斋诗谈》系清初诗人张谦宜所撰,被郭绍虞先生认为有“真知灼见”而收入《清诗话续编》一书。张谦宦生于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卒年不详,但据他“年八十二自作传”一事来看,当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后,张谦宜字稚松,号山农,自称“山南书隐老人”,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张氏“少落拓,以诗名”,晚年中进士后不仕,闭门撰述,有《(纟见)斋诗选》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出入于香山、剑南之间”。《(纟见)斋诗谈》是张谦宜的一部诗歌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书共八卷:卷一《统论(上)——大旨》,  相似文献   

5.
“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左相是王维的老弟王缙,代宗时的宰相。从这当时流传的两句话来看,王维的诗名确实是很大的,虽然这个“天下”得打上引号。王维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诗名,原因虽颇为复杂,比如和王公们交游、善于写应制诗等(王维的应制诗前后期都有),  相似文献   

6.
杜(1611年—1687年)原名沼先,字于皇,号莱村,湖北黄冈人。明亡,效陶渊明而改名为,晚年号水东。于皇当时诗名很高,清初有“诗古文推于皇第一”①的盛誉。吴梅村云其诗“一气元音接混茫,想落千峰入飞鸟”②,并说自己的五言诗学了于皇才得以提高。王士祯更是把于皇引为知音:“诗成吟望无人会,写寄黄冈杜水东。”③于皇诗论和诗都有较高的成就,是“明遗民诗人之矫矫者”④。本文拟对于皇其人其诗进行初步探讨,以表达今人对这位湖北乡贤的尊崇。于皇七岁入塾读书,常与师友“酌论文,徘徊于忠臣墓之卜”,以求“异时通显建树”⑤。…  相似文献   

7.
清初诗人王渔洋一生诗歌取向发生多次变化,本文不以诗人宗唐或宗宋的变化作为区分标准,而以作家文坛角色意识的转换为中心,提出渔洋诗歌“三变”说,考察渔洋从风流自尚到皇清诗人再到文学侍从的三次转变。康熙四年前,渔洋风流自尚,追求名士风范,无意政治功名;康熙六、七年后十余年,开始有意于“文治”,皇清诗人角色意识突显;康熙十七年荣升侍读后,弘扬“文治”与推崇风雅,互为表里,由此成为文学侍从和清诗的“开国宗臣”。渔洋“三变”是诗人主动创新求变的一种结果,不但体现着清初变风、变雅之调向“治世之音”的演变动态,而且标志着清初诗坛盟权从“在野”向“庙堂”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清初与乾嘉时期学风的嬗变及学者治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风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清初 ,出于对明末空疏学风的反动 ,大师们所提倡“务实”、“经世致用”的学风 ;二是乾嘉时期 ,考据学派提倡“实事求是” ,但稽古不问今的学风 ;三是道咸以后 ,面对外侮内忧 ,“经世致用”学风的复活。本文着重对清初与乾嘉时期学风产生及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 ,并具体分析研究了两个不同时期几位主要代表人物治学宗旨、方法、内容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朱、王之争”是清初的全国性学术议题。而缘于“朱、王之争”总在《大学》一书,故由《大学》切入此议题便成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津梁。清初朱子学大师吕留良沿袭这一公认的学术途辙,围绕辐辏于《大学》的核心议题如《大学》的版本和主旨、“三纲领”内涵及关系以及“八条目”中的“格物”等展开细致入微的辨析,显豁出“尊朱辟王”的学术取向。而这一取向赖其卓绝而醇正的朱子学学者的地位,相应地涵具典范的学术史意义:一是在后阳明学时代拔擢朱子学地位,加速朱子学在清初的复兴;二是助推“尊朱辟王”学术思潮的高涨,成为上承张履祥下启陆陇其的关键环节。从吕留良这一具体而鲜活的个案可见“尊朱辟王”是清初解决“朱、王之争”的主流方案,为朱子学在清初复兴并再度上升至官方哲学有先导之功,映照出《大学》诠释与学术思潮、学风递变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成 《北方论丛》2015,(6):68-74
清初文人方象瑛,以诗名著称于时。方氏出身名宦世家,家族精神对他的气质品性、为人为文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方象瑛七十多年的人生路程,有坎坷挫折,有辉煌荣耀,但始终疾病缠身。在努力为官与寂寞苦病中,坚持着游历与创作。其行迹心态,为今天了解进而理解彼时一些文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与王士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初,山东文风甚盛,在文坛上崭然露头角的颇不乏人。蒲松龄和王士祯要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蒲松龄与王士祯的情况大不一样:王士祯是当时的达官,四十五岁上,皇帝召对懋勤殿,授翰林院侍讲,此后一帆风顺,历官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兵部侍郎,户部侍郎,至刑部尚书;同时又很早就有诗名,海内尊为诗坛圭臬、一代文宗,当时的文人恐怕很少不知渔洋先生。而蒲松龄却只是一个一生困于场屋的秀才,长期靠舌耕笔耘维持家计,著述虽不少,《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古代章回小说的研究,自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众多小说史、文学史在章回小说发展期限划分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鲁迅分为“明代小说”、“清代小说”;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小说史》分为“明初的小说”、“明中叶至明末的小说”、“清初至清中叶的小说”、“近代小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分为“明代小说”、“清初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杜荀鹤,生处晚唐五代之际,遭世战乱,坎坷半生,诗名甚彰而悭于一第.仕途驰驱,精疲神劳。所作篇章,时有流传,誉之者目为“可以润国风、广王泽”,“信诗之雄杰者”;毁之者辄低为“太公家教耳”。大抵晚唐五代时处季世,有唐三百年诗坛名家辈出,珠玉在前,辉映百代,晚生后学,莫可比肩,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亦时势有以致之也。然知人论世,古有明训;钩沉索隐,事所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的“诗以道性情”说在清初诗学中独具特色。考察其诸多诗学撰述,“真”、“广”、“深”这三重向度实为黄宗羲诗学情感论的基本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与青红帮,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青红帮发端于清初;“四人帮”却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猖獗一时。青红帮产生在封建社会后期,以后盛行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四人帮”的祸端,则发于社会主义社会。青红帮品类复杂;“四人帮”则挂着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员的招牌,打着最革命的旗号。然而,“四人帮”与青红帮,却有着血缘纽带的关系。追本溯源,“四人帮”的祖宗是青红帮,不过它把它的祖宗  相似文献   

16.
清政权入关前颁行的部分法律、政令保存在“崇德元年丙子岁四月十二日登基后议定 (的 )会典”中 ,即《崇德会典》。近年有人撰文提出“《崇德会典》子虚乌有”,连所使用的史料都是虚假的。其实 ,清初皇太极时期是有《会典》的 ,将其命名为《崇德会典》不仅符合古籍整理所遵循的一般规范 ,而且在清初的司法实践中也能证明是运用了《会典》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就清代直隶建置的变迁查阅了《清史稿·地理一》(见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八册)。发现其中错误多处,现做如下校正。 1、清初直隶的总督。该书称:“清顺治初,定鼎京师,为直隶省。置总督一,曰宣大。驻山西大同,辖宣府。顺治十三年裁。”事实上。清初在直隶设有两个总督。一是宣大,一是天津。《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元年》六月己未明确记载:“令故明太子太傅左都督骆养性仍以原官总督天津等处军务。”不久,骆养性因擅自迎纳南来的左懋第、陈  相似文献   

18.
吕强 《兰州学刊》2009,(1):78-81
肃州是清初我国西北因战争而繁荣起来的典型城市。基于辟邻蒙古“准噶尔”部的特殊地理位置,清初,这里不仅是西北边防重镇和交通枢纽,而且边贸繁盛并因此出现了著名的康乾“肃州贸易”,使肃州成长为当时西北“边陲一大商埠”,推动了肃州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但乾隆二十三年后,随着“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结束,肃州开始内附,其地位的下降导致城镇经济发展的回落。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阐释与重构中展开——清初诗学基本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诗学在清算明代诗学的流弊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设,在批判明代诗学中确立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一过程,涉及伦理秩序的重建、风格典范的确立、创作理念的更新以及知识谱系的调整等多重问题,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建构始终是诗学关注的焦点。明清之交大量的诗学文献表明,清初诗学是沿着这一理路展开的:重倡“诗教”以奠定诗学的伦理基础,重构诗歌传统以拓展诗史视野,标举“真诗”以明确创作理念,原本学问以安顿诗学的知识基础。清初诗学形成的诗教中心观念、对传统的开放态度、崇尚“真诗”和以学问为本的创作理念,后来成为贯穿清代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构成清代诗歌史区别于前代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陈名夏(1601~1654)字百史(伯史),江苏溧阳人,清初贰臣,由修撰升至大学士;又为复社眉目,有文才,诗文颇佳,尤擅制艺;后以南党党魁,主张“留头发,复衣冠”被处绞①。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江苏常熟人,清初贰臣,“以前资浮沉数月”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