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克思对“自由个性”的理解首先是一种真正的“个人的独立性”,这种“个人的独立性”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还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和“个人的独立性”基础之上的“个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个性”更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生存状态。“自由个性”这一内涵表明了追求“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及解放优先性与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统一是马克思学说的真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的考察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必然的个人”、“偶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等发展状态。通过对“现实的个人”这几种不同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梳理,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的个人观。马克思的个人观对于探讨和思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①虽然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将贯穿人的一生,但青少年时期无疑仍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社会化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二是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三是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o三方面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首要的、最为关键的是第一方面——形成个性,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因为个性又是社会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各自具有丰富的法理内涵。“富强”“民主”是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法制与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文明”“和谐”是引领我国文化遗产法制与精神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我国文化立法需要考量“自由”“平等”等社会层面的多重价值,文化执法、司法则需要考虑“公正”“法治”等价值准则。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基本价值的“爱国、敬业”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理念之“诚信、友善”,都需要通过文化法治建设内化为人民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文化立法的目的,其不同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可根据文化法治的具体需要,确定其融入法律规范的表达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扮演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双重角色。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自我发展和解放的过程;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给人设计理想,特别是给女性设计理想时,就潜伏着生长悲剧的根。它要求女性的个人意志就是没有个人意志,拒绝个性。黛玉却是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窃”的多才、多情、多心、缺礼并试图实现个人选择的女性,她被指斥为有失“本份”。“失本份”是她悲剧的根源。黛玉的悲剧是儒学礼教与她个性的冲突。黛玉是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先觉者”。  相似文献   

7.
“群己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古代哲学家以“群体重于个人”作出解答,近代哲学家们在此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求“尊重个性,发展自我”,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点的产生又有它深厚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8.
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历经传承积累而凝聚出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过程中,中华民族侧重矛盾的同一性,化生了悠久灿烂的和谐文化精神;西方民族偏向于矛盾的斗争性,演绎成为颇具个性的竞争文化精神。前者追求“天人合一”,讲究“中庸之道”,提倡“协和万邦”;后者主张认识改造自然,强调个性和个人的权益神圣不可侵犯,并力图征服世界。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差异是追求“仁义”境界与实现“功利”目标的差异。当代社会,应把两种文化精神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中讲究竞争,在竞争中追求和谐。这也许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机制。  相似文献   

9.
“群己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古代哲学家以“群体重于个人”作出解答,近代哲学家们在此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求“尊重个性,发展自我”,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点的产生又有它深厚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0.
“群己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古代哲学家以“群体重于个人”作出解答,近代哲学家们在此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求“尊重个性,发展自我”,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点的产生又有它深厚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个性概念在我国曾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研究的内容,尚未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对个性人们往往注重研究它的全面发展,而忽视对这一发展规律作专门的考察。因此,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对人的个性及其全面发展规律作一探讨。一、个性概念在国内外对个性问题的研究中,分歧最大的首先是对个性概念的理解。归结起来,无非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一类认为,人的个性即个人的独特性。如一些人指出,个性是“个人所以别于他人的行为”,是个人品格的各种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是不被溶解在  相似文献   

1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构建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典型的管理文化,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措施。把与学校所处的位置、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校园“个性”文化,与育“德”、育“智”、育“体”、育“美”等“共性”文化结合起来建设,是建设高品位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与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在于培育在校学生的德性素质和形成学校的德育传统。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在教育史上被归入“学生中心论”的思想范畴之中,它与传统的“社会中心论”教育思想是长期并存的两种基本教育思想,是千千万万种教育思想最基本的根。当今弘扬个性发展具有世纪性的思想启蒙意义,是学校德育价值层次提高的必然选择。学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其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蒋梦麟的个性教育思想:“健全之个人”的个性教育目标;本依“固有之特性”并施以“健全的活动”的个性教育方法;增进个人价值、倡造民主社会的个性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走进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基本社会表征是彻底人文化“网络”的 形成;其基本思想特性是求新求异,融合互渗;其基本社会结构是系统的非和 谐互动与平衡。与这三方面情形相适应的诗性言说面临的任务很可能就是: 既塑造更广大的“聆听”者,又要营造更多高品味的网上“话语”;既要融入科学 的不断追求,又要支持多元多样;既要顺乎社会发展的必然,又要尊重人才的 个性的发展。任务是艰巨的,但只要我们的文艺家们能对社会和自己个人负 责,诗性言说当不会有负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7.
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活动中个人自由自觉的创造过程,社会关系中对个人发展的理解、尊重以及个人自然潜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条件是:坚持生产力标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理论是围绕着世界历史语境中人与社会的“双重变奏”而展开的。马克思不仅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指出了社会是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共在的方式,更是从哲学高度阐述了社会是人类的生命共同体。与社会发展相对应,人的发展也有三个基本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阶段。通过分析我们得出马克思社会观追求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不断扩张、积累和发展。这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力的充分发挥是形成丰富个性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但如果脱离人的存在的具体形式 ,单独把人的能力抽象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问题 ,很难与“个人本位”价值观划清界限。因此 ,2 1世纪的人的价值观还是应以社会为本位 ,把个人和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幸福观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内容,对此密尔也做出了功利主义的界定和阐述。他通过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幸福与德性、幸福与个性发展等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分析,阐明了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这种在社会层面上兼顾德性和个性自由的幸福观,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构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