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任务转换范式下情绪注意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其他信息来说,情绪信息往往会引起情绪障碍患者更多的注意并具有一种认知加工上的优先权。在注意实验中,与中性刺激相比,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从而引起注意偏向。通过转换代价和任务规则一致性效应两个指标阐述了任务转换范式下情绪障碍患者的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加工机制,并指出这两种指标分别代表了个体在注意偏向中的两个不同的认知控制加工,为情绪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提供必要的依据。文中最后还指出了ERPs、f MRI新技术是未来任务转换范式下研究情绪与注意关系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14所高等院校163位管理团队成员为样本,使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讨不同性质的团队冲突、组织公正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组织公正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任务冲突与组织公民行为呈倒U形关系,组织公正在任务冲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中表现出部分中介效应。而关系冲突与组织公民行为负相关,组织公正在关系冲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中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近期研究发现,在生存场景下加工单词比控制场景下有更好的记忆保持率,这被称为“记忆的生存加工优势效应”.该研究采用“生存加工范式”,考察欺骗者觉察加工是否会提高记忆效果.实验一要求被试在生存、愉悦度判断、欺骗者、诚实者、陌生人等5种场景中评定词语,然后加入分心任务,最后意外进行回忆测验.结果发现,生存加工条件下的词语回忆率显著高于愉悦度判断(生存加工优势效应);欺骗者条件下的回忆率显著高于诚实者和陌生人条件(欺骗者觉察加工优势效应).实验二中,被试在分心任务结束后进行再认测验,结果并未发现欺骗者觉察加工优势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欺骗者觉察加工会提高回忆率,但不会提高再认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语境化,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研究范式。以问题与方法、反思与探索为线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新进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对"文化混合"的理解;走向多元主体视角的文化适应;发现穆斯林宗教身份在跨文化生存中的中介效应;多元文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再挖掘;扩展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构建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情绪启动任务研究面孔表情对身段线索情绪判断的影响。被试的任务是对目标刺激的情绪类型进行判断。结果发现,当前后情绪类型一致时被试的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而当两者类型不一致时被试的正确率最低反应时最长。实验结果表明,面孔的情绪判断同样能对身段线索的情绪判断产生影响,在对身体与面孔组合的情绪图片情绪判断任务中,加工的异时性可能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跨语言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研究范式,利用有关数字材料进行了此次实验。被试为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和道江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实验自变量是启动语言条件、目标刺激和年级,实验因变量为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要求被试完成声音和图片一致判断任务。实验表明:在语言条件下,瑶话启动被试反应快,在目标刺激分析中发现阿拉伯数字的反应最快;研究表明数字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表征方式对数字加工的影响是不同的,支持了Kroll的非对称性模型。  相似文献   

7.
联合cue-target范式和颜色stroop任务,来考查抑制标签的机制.结果表明:(1)相对与非线索化位置,对出现在线索化位置的颜色刺激的反应时不同;(2)颜色stroop干扰效应在线索化位置上发生减少,这说明抑制标签更有可能是一种基于客体的抑制机制,用来调节出现在线索化位置上的刺激加工,是依赖于执行网络的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希格勒是国外系统地研究儿童策略运用的认知心理学家。在近年的研究中 ,他一改以往生疏任务下的研究范式 ,采用儿童熟悉任务 ,发现儿童在多种认知任务中都拥有多种策略 ,且在策略的选择运用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希格勒将儿童的策略分为检索策略和支持策略两大类 ,提出“联结分布模式”来解释儿童在检索策略和支持策略之间的选择机制。此后 ,又提出“策略选择及发现模式” ,这一模式清晰地反映了儿童在众多支持策略中的适应性选择以及儿童的策略发现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往往关注于项目的记忆存储机制,而忽略了项目所涉及的加工成分。鉴于此,文章引入知觉流畅性变量来分离记忆任务中的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性加工,同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短时记忆任务,以考察自动化加工与不同系列位置上项目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短时记忆任务中出现了系列位置效应;(2)随着测验任务中自动化和意识性加工贡献的不同,首尾项受知觉流畅性大小的影响也不同。据此推论,系列中首尾项与中间项涉及的自动化加工水平可能是系列位置效应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研究探讨了不同社会线索下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实验一采用经典的"亚洲疾病问题"任务,验证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结果表明正面和负面描述下被试不同程度地倾向于选择风险性选项。实验二采用据"亚洲疾病问题"改编的"拯救水兵"问题和"拯救游客"问题,探讨不同社会线索下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结果发现框架效应消失,且在两种不同任务中被试选择倾向恰好逆转。  相似文献   

11.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符号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存在本身、符号表征、意义指示等来概括,连接这三个核心概念的枢纽是感知,这是解读皮尔士符号思想的关键。这从皮尔士符号思想的来源、形成(对符号的界定、符号分类方法、符号意义诠释)及对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 ,古希腊文学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积极进取的世界观 ,追求的是人自由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本文通过对古希腊文学的重新解读后认为 :古希腊文学所体现的是以认知与力求得历史进步、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历史理性主义精神。它源于自觉意识形成后的古希腊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征服主宰世界的人生价值观。尽管它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但人的自由是极其有限的 ,历史发展是以牺牲个人情感与个体价值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3.
以听觉返回抑制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排除刺激-反应计划方式和任务难度两种影响因素,深入考察空间关联对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1)空间关联的有无不是听觉返回抑制产生的必要条件;(2)刺激-反应计划方式对听觉返回抑制有显著影响;(3)任务难度对听觉返回抑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透明政府是公众对政府行政过程与结果充分知情的状态,它是政民有效互动与沟通的结果。大数据被视为透明政府建设的利器,然而如何利用大数据建设透明政府未有定论。以具有大数据特征的政府内部逐渐形成的行政大数据资源为透明媒介选择切入点,以透明媒介选择、生产、公开和利用为政民互动框架,分析政府和公众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高质量透明政府构建。研究表明:选择行政大数据资源作为透明媒介可显著提升透明政府的深度、广度、时效性和公众参与积极性,是大数据时代透明政府建设的理想媒介。而实现行政大数据的巨大透明价值需将大数据的思维、资源和技术嵌入政府侧重构行政记录的生产与公开机制,并吸纳公众积极参与大数据的利用,进而实现以大数据为中心、政民有效互动与合作的透明政府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透明度原则是WTO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透明度原则是对WTO成员国政府行政公开提出的较高要求。我国行政公开的现状与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尚存有较大差距 ,应该对我国行政公开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时间信息普遍存在于叙事语篇中。在语篇理解中,时间为阅读者在脑里再现语篇所描述事件提供了重要提示,它也是语篇中标志时间空隙或话题转换的分割标记。没有对叙事时间特征的分析和理解,就不能恰当地理解整个语篇。时间关系、时间位置和时间方向是叙事时间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如何确定一定语境条件下词语的交际意义是关联理论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基于关联理论框架探讨在可变语境中词义的理解过程和理解机制,认为词义的识解是人们在关联期待的制约下,利用百科知识对词汇的字面意义进行语用收窄与扩充,在语言提示的基础上,根据语境要求进行调整和构建特定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网络公众理性化司法参与——语境、问题及建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众参与司法运作过程已经成为当今司法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促进理性化的网络公众司法参与更是中国司法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在网络公众司法参与现实中,由于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互动关系、司法运作过程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及司法机关没有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平台等问题,使网络公众司法参与理性化建构陷入困境。要实现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网络公众参与的理性化建构,应当通过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建构有序参与共识的体验过程,建立透明的司法运作机制,引导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9.
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就是要求全过程、全方位向企业和公众提供规范、透明的服务。打造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是中西方政府的必然选择。针对我国政府当前的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论语》的整体思想语境中看,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学命题中的“己”不仅是“复礼为仁”的承担者,且内在地蕴含着“复礼为仁”的条件。“克己复礼为仁”的过程就是“己”之力量发动和“己”之人性本质自我塑造的过程。以“己”为基础,依“己”在“为仁”之路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仁”之路的道德实践进程,是由一“身”之“己”出发,经“人”之“己”的洗礼,终至于“仁”之“己”大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