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四个重要特点,即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对原有理论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扬弃;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创新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创新主体必须坚定信念,不惧艰难曲折;创新成果产生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辩证运动.把握这些特点,对于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继承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继承了弃旧图新求发展的实践特性,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我们党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巨大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创新地解答了关系我国改革成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理论创新.这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生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对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继承、创新与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集中体现了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立足客观现实,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是理论创新的客观依据;善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创性经验,不断用改革开放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是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解放思想,发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是理论创新的主观条件.把握这些基本规律对于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实质 ;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创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向度,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依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呈现出面向实践的向度,其创新的理论逻辑展示的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认知道路,其创新的实践向度蕴涵的是从实践中得出规律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的现实关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向度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机制:理论和实践联系,继承和弘扬结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比较分析,从形式和内容上,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主要是从方法论上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思路.对继承问题的认识,应主要从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的一些具体提法虽有不同,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对发展创新问题的认识,要搞清楚是在什么问题上发展创新,主要是在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体现问题上的理论概括和发展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既继承了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观点,又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体现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9.
认为: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不断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始终站在时代高度、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环节;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工程;领导决策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新的科学,它离不开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赋予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它永葆科学青春和旺盛的生命力;理论创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创新提供正确的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超越自己,在理论创新中不断开创新境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历经百五十余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必须坚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统的根据 ,又有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依据 ;既是社会实践、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的实际展现。近年来 ,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 ,并将其概括为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 ,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原则 ,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这一科学方法论思想 ,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法在新时期具体运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永葆其创造力和生命力、成为当代主流哲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以教科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生活产生了较大距离,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时代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中国哲学工作者应当有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探索和长期实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新理念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实践基础及其理论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和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视域;直接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解读实践,以社会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解读以及反思解读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解释实践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实践基础;理性地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形成的实践基础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建构,实现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向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升华,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何理论的演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属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演化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融入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过程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合的过程,包含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是指在国内外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书斋到世俗、由被少数人推崇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历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途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演化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融合。在当代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对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报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一份重要的宣言书.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要以"思想无禁区、创新无止境"的巨大理论勇气,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根本标尺,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和"放眼世界大势"相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