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释“五马”     
“五马”一词,古代诗词中习见,一般都用来代指州郡的长官太守,后来又用以代称刺史或知府.在诗歌中用“五马”来称太守,大概源于汉乐府《陌上桑》.《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陌上桑》“五马立踟蹰”下注释说:“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果真用五匹马吗?《骈字类编》、《辞源》在“五马”条下均引《汉官仪》说:“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看来这可能是朱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文的根据.但是,今查《汉官仪》,实无此记载.  相似文献   

2.
《陌上桑》“采桑女婉拒太守”主题的确立,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儒家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罗敷形象是民间反对桑林野合的现实主义意愿的集中体现;《陌上桑》是两汉社会风气由开放转向保守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引领篇章,是两汉文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性标志,罗敷的形象推动了汉《乐府》德美兼备女性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叶晨晖先生的《也谈“五马”》,对拙作《释“五马”》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我除对叶先生表示感谢之外,现再就“五马”问题谈谈自已的管见,并以此就正于叶先生.拙作《释“五马”》,据《后汉书·舆服志》刘昭注、许慎《五经异义·驾数》和随县曾侯墓出土的关于驾马制度的记载,证明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在乐府诗中属于艳歌,前有艳,后有趋,充分体现了乐府诗的音乐特征。女主人公罗敷把与“四十专城居”的夫婿年龄相仿的老太守作为戏弄教育对象,与当时社会宣扬贞烈之风的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汉乐府表现现实的基本要求,显示出汉乐府的讽谏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5.
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使君",一向被解释为郡守或刺史;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其车驾"五马"及"使君"之称谓。论者认为,汉代二千石郡守或刺史使用驷马,再加上一匹"右",即成"五马"。但汉代车驾制度中的"右",并非驾驷马而是驾二马的一个等级。本文提出,"五马"未必指"一车之马",也可以理解为"一队之马";汉代存在大量低级使者,他们的车队构成多种多样;把"五马"车队之主看成一位低级使者,大致没有矛盾与反证,可能更符合原诗情境与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6.
《上山采蘼芜》(以下简称《上》)同《陌上桑》一样,是两汉乐府民歌中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一首烩炙人口的五言叙事诗。它最早见南朝徐陵选编的《玉台新咏》。宋太宗赵炅时,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引作古乐府。解放后曾被选入传统的中学古典文学教材。“四人帮”大搞民族  相似文献   

7.
《陌上桑》与桑林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桑中》、《隰桑》等写桑林里男女情爱的故事,源于远古的桑林崇拜,而《陌上桑》中诱惑与拒绝的故事又源于“桑间濮上”之音,先秦时代能在桑林里坦然幽会的女性才是罗敷形象的原型。由于汉代儒家学者和文人不满桑园“淫乱”风习,开始对旧的桑林主题进行清算与重构,桑林主题被转化了,人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陌上桑》的创作接受史以及后世拟作与《陌上桑》本辞的内在联系,通过采用分类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同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历史上众多《陌上桑》的拟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后世诗人大量模拟《陌上桑》,是基于《陌上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能动的接受方式对《陌上桑》成为经典名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琅玡山魂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有一个倒霉的京官,从当时的首都汴梁城贬谪到滁州来当州官。这位太守在公事之余,常到琅玡山漫步,和开化律寺(今日的琅玡寺)主持僧智仙交上了朋友。琅玡山的美景美酒欢迎这位刚直不阿、降谪失意的太守到来。从此,这位太守深深爱上了琅砑山。悟性很高的智仙和尚便在琅玡山“峰回路转”的“让泉”西坳建立一个山亭,请那位太守好友为该亭作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位太守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作者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篇《醉翁亭记》,竟然成了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0.
沈约究竟什么时候在东阳(今金华)任太守?初步考订,沈约于隆昌元年春(公元四九四年)到任,建武三年(公元四九六年)春或夏离任,首尾长达二年或二年稍长。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间在隆昌元年春,证据有四。《南齐书》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南史》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按:两传不误。《南史·刘勔传孙孝绰附传》:“父绘,齐时掌诏诰,孝绰时年十四,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命驾造焉”。孝绰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卒官,年五十九。逆推,隆昌元年,年十四。知沈约离京(建康,今南京)赴东阳太守任,不可能早于隆昌元年(公元四九四年)春。此其一。《文选》卷二七,有沈约《早  相似文献   

11.
《南柯太守传》是唐人传奇中的佼佼者,又是产生得较早的“传”类作品,因此对它的研究无疑是唐代文学研究中较重要的课题之一。1984年第1期《文学遗产》所载路工先生《<南柯>与<南柯太守传>》一文(以下简称路文),对《南柯太守传》的题材来源提出了新解,认为它是以“六朝志怪小说《灵怪集》中一篇《南柯》”为底本敷演而成的,并以此作为鲁迅先生所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的证明。此外,路文还涉及了《南柯太守传》的主题思想等问题。本文拟对路文的发现和论断提出不同看法,同时对《南柯太守传》的主题思想作一番探讨研究。笔者学识谫陋,谨以此就教于路工先生及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12.
谈凤梁同志的文章《简析乐府诗<陌上桑>》(见198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阅读和欣赏》第三册),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对《陌上桑》作了通俗、精湛的分析,对理解这首乐府名篇帮助很大。只是对“来归相怨怒”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我想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以就正于谈凤梁等同志。  相似文献   

13.
想象的作用     
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 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 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 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 5=10000也是可能的。”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看了常州发现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稿本,很有一些参考价值,兹作简要的介绍和考释,以飨同好。一、《常州被难记略》《常州被难记略》,藏常州市博物馆。此稿本由一位自称“五祥老人”的收录在《挽联汇录》里。《常州被难记略》(以下称《记略》)作者未署姓名。但那位“五祥老人”对作者的情况是清楚的,他在收录《记略》时曾作了一些介绍:“此稿为吾常长揖生所记,先生高姓,讳其名。洪羊间(我国封建统治者把国家的大乱称为“红羊劫”,清朝统治者曾把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诬蔑为“适应红羊之劫”。洪羊既是“红羊劫”的意思,又是指洪秀全、杨秀清——引者注)曾与张仲远太守转战湘楚之间,颇有战功。惜遇某大员疏于奉迎而不获售,与仲远太守同被诎退,致令洪逆流毒东南,时人深为痛惜之。”可见作者姓高,曾随他的同乡张曜孙(字仲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相似文献   

15.
(一) 《索引》(指《汉书人名索引》,下同)第156页,“解光”名下有51/2368一条,显误。查《汉书》卷51《路温舒传》中,有《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一句;廷尉光谓谁?《索引》承袭张晏旧注,认定是“解光”。然考史书,此说有错。《汉书·百官公卿表》言,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钜鹿太守淮阳朱寿少乐为廷尉,坐侍中邢元下  相似文献   

16.
一、初中第一册《木兰诗》“策勋十二转”.原注:“记功很多次.转,次的意思.”商榷:“转”,指官职调动,可以用于升迁.例:《晋书·李密传》:“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旧唐书·刘祎之传》:“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本句“策勋十二转”,即谓多次因战功升迁官爵.  相似文献   

17.
一个有关牡丹亭传奇的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湯显祖撰《牡丹亭》,前人多未詳其所本。近譚正璧先生在《传奇<牡丹亭>和話本<杜丽娘記>》一文中,會提出“《牡丹亭》也有蓝本,和其他三剧一样,它的本事內容也不是湯显祖的創作”的論点。并认为湯氏《牡丹亭题辞》中所謂的“传杜太守事者”,“乃是指另外有人写文章(也許是口头)传說杜太守的故事,决非湯氏自己在《牡丹亭》传奇中传杜太守的事,而且这传說必还产生在《牡丹亭》之先。……”譚先生在文中还提及孙楷第先生的《日本东京所見小說书目》。查孙先生《书目》卷六附录“通俗类书”中,曾著录:《燕居笔記》两种:一种是明季刊本(即何大掄本),在卷九下栏有《杜丽娘慕色还魂》一目;另一种是清  相似文献   

18.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刊发的《唐代广东民族文化初析》(以下简称“初析”)一文,其所引用的史料有不少失误,兹举出如下几处,供作者参考。一、茨充是何代人? 据《后汉书》卷一○六“卫飒传”及《东观汉记》卷十五载,茨充为东汉初期人,任过桂阳太守。但是《初析》的作者却将茨充剪裁成为唐代广州的太守,在那里“教广人耕作”。这是与史实不符的。何况,在唐代也根本没有广州这个名称。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莲花公主》与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有师承关系,都借梦构篇,假幻设以寓意。《南柯太守传》旨在批判现实,劝诚世人,用时间架构故事,假“时”证幻,余韵悠然;《莲花公主》意在抒写孤寂情怀,聊以自慰,故事处处围绕男主角心理感受摹写描绘,缘幻生情,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不仅从词语的训诘角度对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鬑鬑颇有须”这一诗句进行了辨析,而且对汉代社会人们的审美习俗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