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宗教学是一门以客观理性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宗教各种问题的学科;宗教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问题论域和理论结构。宗教学不是哲学,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方式及研究目上与哲学都有所不同;宗教学不是神学,神学是关于为什么信仰和如何信仰的学问,而宗教学与它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理论逻辑上都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建立独立的宗教学学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CSSCI(1998-2016)收录的179篇引用马克思著作的宗教学学科论文为中心,通过系统地使用文献信息计量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究了马克思著作对我国宗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统计数据表明马克思著作在我国宗教学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是我国宗教学研究中的比较重视和引用较多的著作;通过对整理的关键词进行细致的统计发现,本研究发现宗教理论、教派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少数民族和宗教等是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分析近年学界对世界宗教与利他主义的研究,可以尝试批判地反思宗教研究,尤其是比较宗教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些问题。宗教研究不必为求恪守一种以描述与比较为主导的研究,而自困于追寻一些对所有宗教传统来说是中立而普适的概念,这既非必需也不可行。与此相反的是,如果对宗教研究采取一种更宽广的理解,把批判、建构与对话的进路也包括进来,则可以对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对利他主义的研究,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这种对宗教研究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宗教研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探索一些看似不太中立或普适的概念对宗教研究的用处,长远而言更有助于对利他主义的跨宗教、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追述了科学的比较宗教学的历史渊源。这种对于宗教研究的客观态度,产生于最富有人本思想的古典时代希腊。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对于这门学科的发展没有杰出的成就,但也为后人留下了有益的观察和记载;伊斯兰教学者则对于中世纪的比较宗教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文艺复兴和理性时代的学者在中国文化的启发下,提出了“自然宗教”的概念;并对宗教的起源问题提出了接近于历史进化论的解释。19世纪的浪漫派运动修正了理性主义者的理论,强调宗教的内在经验,并把世界宗教的发展置于历史发展进步的阶梯之上,致力于寻找“人类智慧的同一性”。最后,对埃及和西亚、印度古代语言文化的研究和科学的进步(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问世),斯宾塞的历史哲学的产生,为真正科学的比较宗教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对哲学、宗教社会科学事业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纷纷以集刊的形式创办了各种宗教学类学术刊物,为推动中国宗教学研究和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宗教学类学术集刊的蓬勃发展,笔者详细分析了国内宗教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以期为推动宗教学类学术集刊的蓬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上世纪90年代应用在宗教学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些颇有争议的观点。后殖民批评家指出,宗教学的创立和基督教中心主义以及殖民主义的情怀不可分割,从奥托到伊利亚德的宗教比较研究中对自成一类(sui genre)宗教的特性的强调有很强的本质主义色彩,而目前盛行的多元宗教观也有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因素。后殖民宗教学批评其实是对西方宗教学的发展做整体检讨,这些批评虽有偏颇,但对中国宗教学者理解宗教提供了某种启发性的思路,提醒我们要警惕那种所谓中立的全知化的研究方法,避免将宗教抽象为符号和静态的文本,而是要将其和具体处境结合起来,将信仰和实践、理论和生活关联起来,在研究中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宗教研究者需要不断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排除习惯性的思维对宗教研究的干预和蒙蔽,坚守启蒙导向,警惕帝国主义和殖民话语,同时也要保留对宗教真理的同情,尊重不同进路的宗教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宗教也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向外扩展。这种扩展既包括了正常的宗教交流,也包括了宗教的渗透。对宗教渗透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具体学科视野对宗教渗透现象进行复合分析,消除人为赋予该词的模糊性、神秘性、敏感性,是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而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提,对于实际工作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反渗透对策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对宗教渗透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模式,更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从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具体学科视野对宗教渗透现象进行复合分析,消除人为赋予该词的模糊性、神秘性、敏感性,是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而实事求是的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提,对于实际工作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反渗透对策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被引广度、二次文献转载率及Web即年下载率这三个期刊评价量化指标出发,较客观地分析和比较了11种宗教学期刊的学术扩散影响度,并指出宗教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相对较弱的状况.希望以此来引导宗教学期刊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同时也加快宗教学整个学科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CSSCI(2000--2007)的引文统计数据中选出192种最有影响的宗教学著作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如下:国外宗教学著作被引较多的主要聚焦在宗教理论、宗教本质、宗教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上,到目前为止国外著作对国内的宗教学研究影响还不是很大;国内宗教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较大发展,虽然宗教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国内宗教学影响力较大的著作还主要集中在佛道教研究上。  相似文献   

11.
使宗教定义复杂化的原因来自宗教本身的复杂 ,来自研究者文化背景的差别 ,也来自研究者们对自己的宗教的执著。宗教定义是概括和简化的产物。现代社会多元化和世俗化的趋势使宗教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确定“宗教是什么”已经变得很困难。人们依赖谁的宗教理念归纳宗教的功能 ?哪些人的宗教实践可以作为描述的基础 ?围绕宗教定义 ,可以提出许多问题 ,以深化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浅析E.弗洛姆人道主义宗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E.弗洛姆是现代西方著名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通过综合马克思的宏观社会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微观心理分析理论而建立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在其伦理学体系中,宗教思想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弗洛姆从人的精神需要的角度探讨了宗教的根源和定义,划分了宗教的两种类型,揭露了现代社会宗教异化对人造成的危害,并积极探索建立人道主义宗教的具体对策。他的思想既有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揭示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指导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宗教信仰自由观、宗教“五性”观、宗教主题观、根本保证观、独立自主自办观、统战观、适应观以及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观点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上是否拥有自己的国家-民族宗教,这一问题长期存而未决,被人忽视。本文认同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我国古代阶级社会的国家-民族宗教的观点,并从原始宗教到宗法性传统宗教的角度予以多方面论证。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否宗教、有无宗教性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历史性问题。由利玛窦来华传教开其端,中经康有为创立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20世纪中叶得以较大程度地展开,70年代后期又掀起新的高潮。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学者们大都从儒学的某个侧面与他们所理解的"宗教"在某种意义上的不同点或相似性来说明儒学的性质,因此还有必要进一步从理论与历史的结合上,重新界定宗教,从儒学发展过程内部去寻求儒学和宗教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世俗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且对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 ,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 ,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 ;另一方面 ,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的死亡 ,相反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全方位地为各种新兴宗教提供了生存环境 ,而且 ,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传统宗教的明显复兴。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将是宗教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宗教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它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特点,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具体道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学术界对暴力与宗教问题的思考,相关讨论主要围绕二者的关系展开,在对殖民主义结构暴力、族群冲突群体暴力、抗争政治集体暴力以及恐怖主义极端暴力等分析中,学术界充分考虑了宗教要素。西方学术界对“暴力”和“宗教”范畴的界定及二者关系的判定具有特定学术语境,宽泛的概念界定模糊了暴力与宗教的外延,也为考察暴力与宗教建构了广阔的政治、权力框架和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西美尔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视野区分了宗教和宗教性:宗教指称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教义和机构,是后天建构的结果;宗教性则指称一种内在的生命特征,是先天的灵魂品性。宗教性是宗教的核心,宗教是宗教性外化的结果,也是建构世界图景和规整生命内容的另一种整体性方式。在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存在着深刻的宗教性,它使社会的各个片段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结构。宗教是社会关系的绝对形式,超验世界是社会关系形式不断凝聚和脱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科学与宗教之相互关系历史沿革的探讨 ,论述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宗教在当今科学昌明时代之存在原因及宗教对当今社会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