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她的长篇小说《紫色》中塑造了一位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力下苟延生存的黑人妇女西丽亚形象,描述了她如何从顺从到觉醒,并通过抗争,最后获得精神和人格独立的艰辛历程。为了探讨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原因并寻求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沃克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于传统黑人女性主义的"妇女主义"这一理论,指出了黑人两性之间和谐相处的可行之道,并在小说中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妇女主义"的要旨。  相似文献   

2.
曹禺在早期的四大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塑造了如蘩漪、陈白露、花金子、愫芳等情感丰富、性格各异、命运多,艮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她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从无觉悟和无反抗到觉醒到彻底的醒悟,最终勇敢地冲出封建藩篱,投奔光明,表现了曹禺对封建旧制度下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深切的同情,对新时代新社会的憧憬与肯定。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美国非裔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小说《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探讨了作者的妇女主义宗教观。小说通过人物不同命运轨迹的发展和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作者妇女主义宗教观对西方白人上帝的颠覆,对万物有灵、尊重女性、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命运相连的极大关注。爱丽丝·沃克敬畏自然的原始宗教观,对净化人的心灵、回归人性之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和毕飞宇的《玉米》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当中。两者均以女性人生为主要言说对象。对女性命运的书写表现了两位作家对现实的某种关注。前者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在“妇女解放”的呼声中农村劳动妇女的新貌,后者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对中国女性命运进行历史的反思。尽管他们都站在男性性别立场,但在不同审美观、女性观的规约下,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觉醒》中的埃德娜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作家塑造的人物。表面上看,两位主人公不可同日而语。但通过对比分析,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诸多契合点:同是社会的"他者",孤独的觉醒者,有着相似的悲剧结局。本文通过对两位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对比分析,以期探索欲冲出"鸟笼"的埃德娜和旨在"破坏铁屋子"的狂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泥泞之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甘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她渴望并追求自由,逐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性自然力的驱使及精神生活的充实.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维多利亚时代,埃德娜式的妇女开始觉醒,她们在思考自身的命运,寻求解放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觉醒》是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本文从女性主义批判的角度,对《觉醒》中两位女主人公埃德娜与雷西的觉醒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解读,揭示女性主义对女性不幸命运根源的探究基于二元对立论将其归结于男权社会压抑的误读。埃德娜的悲剧并不完全是当时男权社会压迫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自己的错误抉择;雷西的悲剧则源自于她完全断绝了与人的正常交往的选择,最终只能形单影只。女性的悲剧命运,有其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不能真正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根本原因也是女性自身觉醒不彻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经历了自我认同、民族共同体认同、国家认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认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心态表现形式:自我认同心态是觉醒心态,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心态是觉悟心态,对国家认同的心态是觉知心态,觉醒心态是自我及其相关血缘关系至上的心态,觉悟心态是自我归属的民族和宗教至上的心态,觉知心态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公民心态。回族通过国家认同心态的生成,一方面与其他民族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一方面将内群与中华民族相统一,将个人吸引与社会吸引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和妇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小说的诸多角度中,作者的性别可能是意义并不太大的一种。性别导致作家气质方面的不同,从而可能引起感受及表现生活的风格的差异。但是,除此之外,性别也决定作家对作品主题的选择和阐明以及判断事物的立场和倾向吗?并非如此。就妇女问题而言,事关切身利益,然而女性作者未必就持有更正确的看法,她的作品也未必体现出更多的“妇女意识”。把男尊女卑的思想系统化、经典化了的《女诫》,作者班昭,便是女的。中国古代,妇女创作不多,其中大部分却是被《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的作者谭正璧称为“谄媚男性”的文学。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积极提倡妇女解放的先驱,很多是男性。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农村妇女在融入家庭和社会的过程中,主要依托亲缘和地缘关系,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个人关系网络,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各种非正式支持。农村妇女关系网络的构建决定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交际空间中有所不同。它们相互叠加,综合作用,勾勒出多种关系网络模式,赋予妇女个人关系网络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关系网络研究为我国农村妇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我国应从理论层面加强农村妇女个人关系网络的研究,理清其存在形式和特质,以理论为指导,从现实层面推动农村妇女个人关系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旅美华人作家於梨华在其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中,除全面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旅美生活以外,对海外华人女性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的生存境遇及自我寻索的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她的许多作品,在书写女性命运及生存状况、探索女性性别真相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继承现代女作家五四传统,但由于时代背景及作家身份的差异,她的小说中对男女两性的洞察、对女性性别身份特征的认识以及对女性生活状况的表现,较之以前又有所不同。而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她的小说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2.
《浮生六记》是清朝沉复的自传体笔记式散。透过书中的言说主体,可以感受到女性在历史生活中的坎坷际遇以及女性在存在事实上的边缘性。沈复虽然无意把芸表现为一个物典型代表,但是芸的女性特征以及她对自我身份逾越的欲望,却显示了她作为女性存在于二元对立处境中的“他性”特质。从女性主义解读的角度入手,祈求对沈复《浮生产记》的话事和话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3.
铁凝是一位女性写作最纯粹的作家,她善于利用经验,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个人的抗争与无奈,侧重个人空间被损害后的残缺性,人物真诚坦荡,看重情义,人物悲剧多是命运悲剧。铁凝小说的人物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女性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鸟”本性向往自由却飘忽不定,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处在有形无形的笼子中,这种特性使张爱玲频频将“鸟”的形象与自己笔下的女性暗合。张爱玲作品中对如“鸟”一样的女性命运的深刻体悟,既是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的一种回味与表达,也显示出她对女人的哀矜和同情,对人生的无奈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15.
孙惠芳是一位守望乡土的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她依据女性切身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以荡妇为基本特征的乡村女性世界。概括为三类人物系列:一是在越轨的行为中,蕴含着对精神境界的向往与提升;二是在情欲的驱动下,表现出对生活法则与道德规范的大胆蔑视与叛逆;三是采用传统的偷情或调情方式获取生命激情的宣泄和满足。在作者笔下,所有女性都无法逃脱既定的悲剧命运。在当代文坛上,孙惠芳所表现出的女性体验、生命视角与人性关爱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6.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萧红的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表现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精神奴役,这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生命周期的农村留守女性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代价与压力。国家的经济社会重构和传统父权制的双重压制,剥夺了她们与男性平等的流动机会,还使其在家庭中承担了远远超越于传统性别规范所要求的多重角色。家庭生命周期中接替出现的再生产刚性需要,使她们一生都难以逃离不断被留守的命运:从孤独成长的留守女童,到孤独持家的留守妇女,再到孤独养老的留守老人。在其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史中,她们所遭遇的是一个孤独的留守人生。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她从来不曾对女性的存在做过浪漫的期许,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使她洞见了生命的空洞与无奈。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也鲜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如同动物般挣扎在生与死的轮回场上。萧红是一位热衷描写死亡的作家,但她没有一般作家关于死亡的诗意化想象,更多的指向了死亡本身。萧红以她深邃的内在质询探索着女性的命运,提示着女性悲剧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女性主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曼斯菲尔德把她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很少受英国作家重视的短篇小说创作,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用手中的笔,融进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描写了她的同类在闯世界的奋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难,刻画了广大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的孤独感、幻灭感、恐惧感和她们的叛逆和反抗性,道出了她们深沉的思考和无声的叹息,表达了对她们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愤慨之情。  相似文献   

20.
艾丽斯.沃克是颇受瞩目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所创造的妇女主义思想引起了文坛和女性主义者们的强烈反响,也由此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文学批评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沃克的3部短篇小说集前后跨度27年,她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不同背景的黑人妇女形象,讲述了她们曾经的悲惨遭遇,自我身份觉醒后的自强不息和追求自由的故事,构成了美国黑人妇女生活史,也由此向读者展示了其妇女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