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是神魔怪异小说的代表作,虽然金庸认为它过于玄怪,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人物鲜明生动,情节离奇,环境奇异,语言幽默,而金庸对孙悟空印象深刻,因而金庸小说对《西游记》自然有所借鉴,这主要表现在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营造奇境、妙用趣语以及描写武功、门派、丹药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小说的取材,详实、精确的背景描写,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主人公具体、详实的行动描写以及小说的语言特色等。探索《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关注《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不仅以其成功的人物塑造闻名于世,而且其全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作家阿兰·罗伯一格里耶是物本主义的首创者,他的代表作《橡皮》体现了其物本主义思想。首先,他注重情节发展的自在性,并将杂乱无序的场面或物象作为结构小说情节的要素和推动情节进展的契机。其次,人物趋向淡化,物成为小说描写的主体。最后,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在小说创作语言上也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模式。由于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在创作手法上的刻意求新,其作品获得了“客观小说”之称。  相似文献   

4.
话本小说《八洞天》成书于清顺治年间,卷一《补南陔》以小说家之言描写了狄青平定侬智高的相关事迹。将小说与历史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后可知,小说所述有关侬智高起事时间、时限、人物职官等基本忠实于史;同时还用"依史以演义"的创作手段,敷演人物故事情节,使小说具有传奇色彩;并且虚构人物,捏合情节,服务于小说的创作与宗旨。  相似文献   

5.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对《红楼梦》关于封建等级制度罪恶的描写十分熟悉。出于揭露隶卒罪行的需要,他的小说模仿《红楼梦》官场故事,运用对比、悬念、陡转、反讽等方式设置情节;借鉴《红楼梦》以底层姐妹作为反衬人物的方法,突出女性贱民惨遭官吏压迫的悲剧命运;沿用《红楼梦》贾府等级色彩鲜明的环境描写方式,体现官府的显赫地位及其带来的心理压抑。李伯元在借鉴《红楼梦》封建等级制度罪恶描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适应了晚清政治改革的启蒙需要,获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  相似文献   

6.
197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帕特里克·怀特以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和民族性著称。在《树叶裙》中 ,他综合运用戏剧创作的种种手法大大强化了小说的表现力。他将小说戏剧化 ,又将戏剧手法现代化 ,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在冲突 ,并将小说的生活化与戏剧的传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既表现了平常人生 ,又以不寻常的情节人物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7.
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一书不仅对后世的"神魔"小说,而且对当时的各类小说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以近年在韩国奎章阁首见的《型世言》为例,该书卷九所记之奇人异事,卷十所述之精异灵怪,与《西游记》详加比较,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明显见出前者的影响。这种情形固不足为奇,但也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游记》的巨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阿拉比》描述了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朦胧的情感故事。这部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冲突,环境描写与人物内心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小说"宗教虚妄"的主题;采用象征与隐喻手法,再现了人物的内在冲突,由此揭示出作品高超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考察繁本小说《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迁移情况。从本事缘起的角度看,《西游记》的写定者对于《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体现出宗教情感思维依然是小说创作的内在依据;历代僧传中的高僧感通故事及其在民间的广为传播,对于《西游记》小说创作具有文本拓展意义。小说中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以及宗教描写向现实人生的转移,隐现了时事缘起的写作意图,代表了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主要进路。  相似文献   

10.
《西游补》主题奇、情节奇、艺术手法亦奇。其以补续《西游记》而作,实则另辟蹊径,重新构造。全书采用"梦想颠倒"之手法,将梦想作为现实世情进行描写,以孙悟空从现实进入梦幻经历种种烦恼苦厄,跳出梦幻方才省悟为总体构思,用来自拟作者身世,表现一切烦恼苦厄皆由现实世情所致,跳出世情便可超脱烦恼之向往方外的避世思想,而其避世思想完全出于对"青青(情)世界"的超脱,极富想象,颇见荒诞,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神魔小说。《西游补》又以审讯秦桧、科举放榜为重要关目,直接影射明末社会现实,鞭挞了明末投降派的丑恶,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使之又成为一部影射小说、讽刺小说;而且不仅影射明末现实,又预见性地讽刺明亡后的清初社会,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伏漫戈 《南都学坛》2004,24(3):37-42
"实录"精神、典型化原则、春秋笔法、史传手法显示了曹雪芹的良史之才;渗透在意境营造、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环节中浓郁的诗意,使《红楼梦》堪称诗化小说;精辟、独到的议论反映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展现了人物个性,揭示了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构成了《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既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融诗词入小说以增加作品容量与情韵美的优点,又克服了生搬硬套、阻滞情节流程、破坏形象的完整性等方面缺点,巧妙地将诗赋创作作为小说塑造人物、描写事件、创造意境的手段,使《红楼梦》在诗的韵味、诗的旋律、诗的意境中,完成了悲剧的创造,同时也使《红楼梦》在美学价值上超越此前所有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中国小说美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34年在《论坛》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运用了哥特手法,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环境描写、人物性格与反映的主题四个方面。作者运用哥特式手法,通过对艾米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上与清教密切相关的旧传统与旧体制,强烈谴责了非人道的传统道德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及北方基本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一、都会主义小说的出现与形成都会主义小说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化大都市的产物。它于二十年代末形成,三十年代初期走向成熟,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都市味和现代味。较早地致力于都会主义小说创作的是刘呐鸥。他“是生长在日本的,他对于文学的修养,都是由异邦著名教授那里得到的。”①异域的文化熏陶,使他的创作从一开姑就充满新鲜气息,显示创造都会主义文学的艺术追求。起初,在其所创办的《无轨列车》上,他发表了《游戏》等以新的艺术方法描写大都会中摩登女子现代性生活题材的小说。同时,又特别介绍了描绘现代都会有一定成就的法国  相似文献   

16.
浅谈《金瓶梅》女性人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以世俗女性为描写主体 ,反映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作品以明代后期现实为背景 ,在世俗家庭环境和场面中刻画女性人物 ,在婚姻家庭矛盾纠葛中表现女性人物的自我意识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使女性人物塑造达到新水平 ,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女性人物刻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小说之创演不能趋同于正史纪实,这是常识.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正是可贵的说家创演的结果.《连云港日报》刊出的《港城七旬老人校改<西游记>》,文中要对《西游记》中引文“圣教序”按照史实《圣教序》来“校改”,显然是有违小说创作规律的,对这样违背学术常识的作为却大书特书,有煞风景.小说创作与正史纪实是两个不同向度,不仅是小说作者吴承恩不会在《西游记》中照抄《圣教序》,许多小说名著都与史实有诸多相悖之处,正是这些小说家可贵的创演才使得文艺作品具有了超脱史实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心理描写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著名小说《红字》的重要特征。霍桑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剖析 ,把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与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的衬托有机地结合起来 ,层层深入地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秘密 ,并运用各种手法把人物变幻莫测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心理描写 ,不仅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而且在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上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及其《读三国志法》较为系统、完整地从叙事视角、方法、故事、情节、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建立小说理论系统,以"叙事"说确立了叙事本体论、小说创作论、叙事文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也以"叙事之法"提供了叙事文本构成实践及其可操作性具体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理论批评建设,形成叙事传统及其特色与优势,对现代小说发展与叙事学理论建设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诸多似乎自有一番完整天地的、非凡卓越的小说中的一部。他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用具有欧洲传统小说家狄更斯、伊夫林.沃和毛姆风格的叙述手法书写平凡人物的一生,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驱使我们去认识那被压抑的历史存在。本文从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叙述风格四个方面来剖析小说中所彰显的传统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