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幽默在言语交际中有着积极作用。有意的幽默出于说话人某种目的或需要;无意的幽默是说话双方在无意中产生的。通过分析无意的幽默与语话意图的关系,认为无意的幽默是由于误解话语意图而产生的,它影响信息的交流,在日常以信息交流为目地的话语中应该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2.
会话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为使会话顺利进行共同遵循的某些准则,具体包括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真实的言语交际中人们有时会无意或有意地违反这些原则,并带来不同的言外行为.影片人物在会话中巧妙地违反合作原则,往往会使得语言情景真实自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作品的幽默效果得以彰显.从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角度分析英文电影对白,对我们深刻理解影片人物关系及性格、体会电影艺术魅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会话幽默中的曲解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解(刻意或无意)是会话产生幽默效果的重要原因,刻意曲解更是话语交际者实现言语幽默的重要手段.会话幽默中,听话人利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发话人的语用模糊实施自己的曲解策略,制造幽默效果,或者借此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4.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看来既不合语法,又有悖于逻辑,却得到社会认同,并广泛用于交际的言语,如“照镜子”、“洗温泉”、“走后门”等。当人们用这类言语进行交际时,并没有出现歧义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类言语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一种新的规则和方式来结构,即在这类言语中存在着隐性介词。如果把言语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幽默交际中的回应策略,基于礼貌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和刻意曲解等理论和原则,对幽默交际中听话人运用的非言语回应、言语回应、不回应等回应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言语和非言语幽默交际提供了更多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歧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某个词语或话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释义。语用歧义的产生与语境有很大的关系,它产生于交际双方所依赖的具体环境。语用歧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容易让人误解,影响人们交际的顺利进行。但语用歧义并非总是消极的.恰当使用语用歧义,可以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有意利用语用歧义来达到诙谐幽默、一语双关、挖苦讽刺、言简意丰、启发想象等修辞效应。  相似文献   

7.
交际艺术与言语的得体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许多言语不得体的现象。这些不得体的言语给交际带来了种种障碍。本文试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言语交际中的得体性原则问题,并对交际艺术中得体言语的表达方式作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英汉言语幽默看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幽默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多种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如何借助英汉言语幽默的文化特性来帮助人们成功交际,已经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不同特点,包括言语幽默的民族性、宗教色彩以及价值观分析,旨在通过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使跨文化交流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语言幽默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料分析的结果表明,说话者对合作原则的有意或无意的违反,常常会使会话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于英汉幽默语言的形成,语言学界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在言语交际传统视角下,我们常从其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违背这两个角度去分析英汉幽默语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歧义在商业广告中的积极效果与幽默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的歧义作为语言现象,有着消极的一面,通常被视为语言交际中的一大忌。但如能合理巧妙地运用歧义,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尤其在广告这种特殊语言中,如果歧义运用恰当、得体,表里双关,则会起到奇妙的宣传效果。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例子,分别从构词、语音、语法、语义、语用角度简要探讨了歧义现象在广告中的巧妙应用及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幽默效果,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应利用歧义的积极意义且尽量避免其带来的消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合作原则"在幽默言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为了保证会话的胜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及准则和次准则,这些准则在幽默语言交际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什么”是在确立“某种东西是文学”的观念之后对文学所作的系统解说,但文学观念的确立受到时代与地域的严重制约;而“什么是文学”则意在追问:在任何以语言为工具的言说方式之中,什么样的言说方式可以称之为文学——它要求对文学作一纯粹先天的判断。文学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样具有交流与传达的基本功能。根据交流与传达的基本要素,可以建立关于文学的先天普遍法则:(1)说不可说,必然是譬喻形容,而以警拔脱俗为上。(2)说不易说,必然是铺陈描述,而以尽而不汙为上。(3)说不能说,必然是隐晦含蓄,而以微而能显为上。(4)说不屑说,必然是绚文巧饰,而以夸而中节为上。文学不是非功利的,根据文学的言说动机,可以建立关于文学的先验范畴体系。而文学范畴内部的概念中介性是文学逻辑演变的内在根据。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言说,所谓“魏晋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缺乏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14.
王梵志的“翻着袜法”既是一种写作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其特征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构思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方法反常合道,使诗产生奇趣,也被许多古代作家所采用。王梵志注重“意新”而忽略“语工”,是其“翻着袜法”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对《荀子》中的45个“故曰”,前人或不加训释,或一概译为“所以说”。其实这45个“故曰”的使用情况可分为:①先议论后总结的,这种“故曰”确可译为“所以说”,其后为荀子语言,共有17例,占37.8%;②先引述后申说的,这种“故曰”则当译为“老话说”(或译作“旧书上说”,个别的则要译作“所以前人说”等),其后乃属引语性质,共有28例,占62.2%。分辨这些情况,不但有助于准确地解读,而且对剖析《荀子》内部的语料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成为儿童的"恩物"。从儿童美学视角看,《西游记》的语言具有用语的戏谑化、表达的诙谐性和视角的儿童性等特点,这也是作品吸引青少年儿童的奥秘之一。  相似文献   

17.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限制语在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繁,是人们精确话语信息、描写客观事实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语言成分。本文就教师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歧义可以给交际带来障碍 ,甚至使交际失败 ,也可以使交际获得修辞、幽默、强调、表意等特殊效果。要获得这种特殊效果 ,主要是依赖语境对歧义的消除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