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爷爷对奶奶的爱无微不至我爷爷性格耿直,爱帮助人,不恭维人,有时候说话不太考虑后果。这有时是优点有时是缺点,特别是最后一项,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他"默然",真的比较痛苦。爷爷曾对媒体说过,为了时刻鞭策自己"不要乱说话",他毅然决然将名字从绍诚改为"默然",希望自己可以不那么"张扬",希望自己可以比较"圆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体现了万物发展的规律。"道"是自然无欲的,人也应顺乎自然,清静无为。人有意为之的结果导致了祸乱,违背了道,故需"抱朴守静"、回到自然状态。老子的哲学观不是不要"利",而是不要害;不是不要美,而是不要丑;不是不要善,而是不要不善。但由于美与丑、善与不善、利与害"相伏"、"相倚",相伴相生,所以,为了不要丑、害、不善,干脆不要美、善、利。老子的音乐美学观与哲学观是一致的。为子避免音乐的丑,他连音乐也彻底抛弃,提出了"大音希声"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海南农垦白沙片区中学语文调教比赛课堂上,一男教师上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第13课《旅鼠之谜》.拓展延伸时,他让同学们思考除了旅鼠还有哪些动物有奇异的行为.女同学积极地举手发言,三个女生流利地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后说:"我希望有一个男同学来说说你不同的认识,我们男生不要输给女生呀!"男生们都低着头不说话,教室里一片寂静.  相似文献   

4.
在这本杂志学生记者QQ群里看到编辑发布"恩师难忘"栏目约稿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潘杰老师。他是我们学校学生科科长,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潘叔叔",对我有知遇之恩。在此,我就写一写这位"好叔叔"吧!初逢:严肃"像什么样子?都给我坐好了,不要交头接耳!"一声怒吼把坐在学校小剧场里的我们吓了一跳,纷纷乖乖坐好。  相似文献   

5.
马士钧 《新少年》2013,(Z1):54-56
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大嘴兔子和小嘴猴子还在操场上打打闹闹笑嘻嘻,我撇你一把土,你飞我一团泥,斑马老师望着他俩的空座椅,急得直跺他的斑马蹄。突然,斑马老师冲着操场大声喊:"千万不要进来!教室里游来一条世界第一、牙齿锋利的大鲨鱼!千万不要进来!教室里飞来一只浑身毒针的大蜜蜂,正在同学们头上采蜂蜜!千万不要进来!教室里有一坨千斤烂泥,肮脏无比!"  相似文献   

6.
在"暗夜"中探寻光明是大江从鲁迅文学中继承下来的精髓所在。通过对大江《形见之歌》与鲁迅《希望》的比较研究发现,直面"希望"与"绝望"的现实问题,二者都是通过叙事者"我"在思想上的认知转变,关注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国家的独立与复兴。但在表现形式上又存在着明显不同:直面"黑暗",鲁迅是始终凝视"黑暗",将其内化为"希望",但其底色仍然为"黑暗";而大江是在凝视"黑暗"的过程中,将其外化为象征"希望"的"星星"或者"新人",在"暗黑"中窥视"星星之火"。鲁迅主张"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是"改造"主义;大江则力主"宽容"异端下的"希望",是"改良"主义。因此,如果说鲁迅是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家,大江则是改良国民性的启蒙家。  相似文献   

7.
鸟虫书三考     
《集成》10407号"鸟书箴铭带钩"中的"毋诈毋挴",指既不要诈伪,也不要贪心;"汲于利"当读作"急于利",与"重利"意思相当;"母产又苟"当读作"毋产有苟";"悊冬"当释读作"慎终"。《集成》34号铜钟铭文中的"搏武"是形容军队阵容鼎盛壮大的。"鄬子受编钟"铭文中的"月"字下的两短横当是合文符号。  相似文献   

8.
仁斌  洪峰 《新少年》2012,(4):6-7
撕一片白云裁成衣裳,剪一片彩霞做成裙子,跳一曲"霓裳羽衣舞",让童年的岁月光彩夺目。这是梦吗?像梦,但不是梦。人在童年,脑中所想都像梦境,也像仙境。可是,不要觉得童年的想法很好笑。鞍山市铁西区育才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就  相似文献   

9.
《独立评论》时期丁文江的对日主张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日本内政,对日本军国主义得势的严重担忧和警告国人不要把抗日的希望寄托于日本的经济破产;二是在国内舆论基本对国联调查团报告持否定态度的情势下,认为应该"好意接收"国联报告,争取和利用国际的同情与支持;三是热心军事,进行了很有见地的"纸上谈兵",提出自己的对日作战主张。对日主张可概括为:该谈则谈,不轻言战;该打则打,绝不放弃。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贵在实践.要在实践中整体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联系,坚持"三要和三个不要",即学习要认真,不要走过场;贯彻要深入,不要搞形式主义;实践要坚定,不要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老师想要评职称,得先和校长花钱买名额,这在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学已成为老师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而按照"惯例",职称名额由校长"标价",遇特殊情况还可以"打折"。记者近日从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获悉,涉事校长刘某已经被停职,接受纪委调查。(3月16日新华网)堂堂一校之长,居然将职称名额"标价"进行买卖,无耻到如此地步,操守还剩几何?涉事校长刘某被停职,接受纪委调查,可谓是咎由自取,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严惩不贷,给所有领导干部敲响一记警钟。那么,这位卖职称的校长都丢了哪些"操守"呢?  相似文献   

12.
不到现场,不揭开神秘面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借班上公开课,我有了个"怪癖":拒绝事先与学生沟通,甚至吩咐原任老师不要透露本人任何信息。即使是参加重要赛课或大型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3.
<周易>年代久远,许多卦爻辞成了难解之谜.本文运用"二重证据法",以新出土的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与传世文献对读,对<周易·萃>卦初六爻辞进行了深入的考释.爻辞"乃乱乃萃"当作"乃乱攸萃",其第二个"乃"字本为" (攸)",被误释为"廼",又被同义换读为"乃",以致"乃乱乃萃"不可理解."若号,一握为笑"当作"若递,一屋为笑",此处的"号"可视为"递"的误字,"虎"、"虒"相混文献习见."递"有变更、变易的意思."屋"当为行政区划单位,"一握(屋)"相当于整个地方的人."恤"当训为止息、终止,马王堆帛书<易经>和传世文献里都有证据."勿恤"当训为不要停止.从下文看,此是与"往,无咎"为读的.<晋>卦六五爻辞"勿恤"与"往"并举、<升>卦卦辞"勿恤"与"南征"并举都是证明.<周易·萃>卦初六爻辞是说诚信不能保持至终,就会搞乱所会聚起来的人心.如果改而坚持诚信,整个地方的人就会有欢笑.不要停止改过;前往,必无咎害.强调的是要坚持诚信,要勇于改过."一管可窥全豹",由此可知,我们以往的<周易>研究,距离历史的真相有多远.  相似文献   

14.
拧成一股绳     
有一天,"老师"对"学生"说,下个月底我要抽查你"《论语》"到底学得怎么样了,"学生"胸有成竹地作出保证一定完成任务。就在距离抽查时间还有半个月的时候,"老师"突然对"学生"说,今天我要抽查你关于"《春秋》"的知识。"学生"只是稍微诧异,但是没作过多质疑,接下来就把"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一一回答了。"老师"很惊讶:我没有布置,你怎么就会了呢?"学生"说:有些东西,骨子里就该知道的。而况这两本书都与孔子有关!这个"老师"的名字叫"中国历史",这个"学生"的名字叫"中国人",这两个考题都与民族凝聚力有关。外媒评价:奥运会来临之前,中国人用"汶川抗震救灾"提前通过了考试。  相似文献   

15.
作为老师,最为头疼的事莫过于班里有几个"麻烦制造者",就是大家认为的所谓"差生",不仅影响班级管理,而且拖班上成绩的后腿,成为老师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补课成  相似文献   

16.
正融道学校事业的发展,品牌的打造,声誉的加亮,需要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用心、用情和用力的投入与付出。走进学校门,就是学校人。校长应该思考和发现学校的"已有"、"没有"、"需有"、"想有"和"能有"。思考作为身处"老"学校的"新"校长、"新"学校的"老"校长如何尽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所能和可能,与老师一起,进一步去把"老"校做"新",把学校做"强",把教师做"亮",把学生做"优",把质量做"硬",真正地  相似文献   

17.
刘鹏 《新天地》2012,(9):25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曾给一双女儿写信,让女儿不要有"养子防老"的包袱。信中说:"许多父母,或说整个中国社会,都以子女是否‘孝顺’来评判子女的‘好坏’。你们千万不要有这种包袱,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这样想。"一个经济学家给女儿写信,讨论"养子防老"的问题,这实在是一  相似文献   

18.
山茫苍 《中华魂》2014,(1):35-38
正来信尊敬的《中华魂》编辑部老师:我作为一个不断从贵刊获得教益的青年读者,心中有了不解的疑问,就希望能够从你们那里得到释疑解惑。最近,我在《随笔》2013年第5期上读到一篇题为《胡适与蒋介石》的文章(署名祝勇,见复印件),该文颂扬胡适一生是追求民主、人权的一生,说他不像鲁迅那样悲观,而是"执拗,天真,不管不顾,有孩子气,像民主与独裁,他非讲明白不可",把胡适描绘  相似文献   

19.
"千万不要单纯地把公司当作是换取报酬的场所。"在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读书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好,表现也很一般,相信带过我的老师对我都不会产生很深的印象。那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也没有什么动力。尽管我也常常对自己的未来犯愁,可就是没有"痛改前非"的决心。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2006年的实习。  相似文献   

20.
正因为怕被拍"砖",我们事实上一直犹豫着该不该提出这个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至理名言"是否是个伪真理?你是否看到,那些所谓的"差生"纵使有强健的体魄、善良的心灵、敏感的好奇心,但还是被冠名为老师教不好的"差生"?你是否看到,为了逃脱"不会教"的"罪名",教育者们起早贪黑奋力教学,可期末还是有不及格的"教不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