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可分析非农就业、基本医疗保险以及两者交互项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从事非农工作、就业于离乡的大城市能促进农地流转,而且非农就业时间越长、非农就业工资越高对农地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程度越强,越能增强农民的流转意愿。农民选择参加不同类型的基本医疗保险会对农地流转产生不同影响:参加新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或新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农民会倾向于流转农地,但影响不显著;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会在新农合"枷锁效应"的作用下"锁定"在农村生产活动中,从而显著地抑制其流转农地。非农就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交互项表明,非农就业会有效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民的"枷锁效应",而且随着非农就业收入增加,农民向省外大城市转移,使非农就业压力缓解的作用就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很有必要.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主要有:农业的比较收益、土地变动和调整、经济发展水平与非农就业比例、户籍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此,应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改革户籍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3.
工商资本下乡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工商资本下乡的领域在逐步拓展,方式呈多元发展,效益在逐渐显现。然而,工商资本下乡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引发的土地流转无序混乱、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恶化、农户财产权益受损等多种风险也不容小觑。全面乡村振兴需要对工商资本下乡从多维度全方位进行规制,通过完善工商资本下乡的制度政策、健全工商资本下乡的投资环境、优化工商资本下乡中政府职能、强化工商资本下乡中生态保护措施与保障工商资本下乡中农民权益五个方面进行风险防范,充分发挥工商资本对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破解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瓶颈的关键所在,而土地流转和非农就业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个人决策。基于四川省4市471个农业转移人口样本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土地流转、非农就业对市民化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土地流转能够正向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倾向,即土地流转程度越高,其市民化倾向越强烈;第二,高层次非农就业除了具有正向影响市民化倾向的主效应外,还在土地流转与市民化倾向的关系中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调节方向表现为,减弱低土地流转程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高土地流转程度导致的正面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了稳妥推进土地流转、着重保障城市就业权益、合理引导进城目标设定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地流转面临流转的非粮化非农化、流转中片面追求"快"和"大"、工商资本涌入的经营风险、基层政府介入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侵犯农民利益、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等现实困境。需要重新全面审视产权关系不明、集体经济组织定位不清、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缺乏、制度性规范滞后等制约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深层制度性原因,进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相关土地产权规定,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监督,强化管理制度,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完善各项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与农民养老是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两大难题,同时二者又互为掣肘,表面上形成了某种悖论,导致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诸多困扰。当前我国的人地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革,土地的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同时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前提下,土地流转的势头已不可逆转。土地流转与农民养老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农民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滞后的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解决其悖论性难题的出路在于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进而更为高效地实现包含养老功能在内的土地价值。据此提出以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为基本底线、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法制化建设、扎实做好流转土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多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产品价格自2003年以来经历了3次轮番上涨,与之伴随的却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经营收益长期低下,农业外部环境会通过成本收益机制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生产经营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从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角度实证分析农户转入土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因土地经营规模限制或涨幅较快的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土地流转的作用效果有限;劳动成本上升时,地理特征差异带来不同程度的劳动要素替代和种植结构调整,与非农就业机会共同作用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  相似文献   

8.
农户土地流转是区域农地市场发育的基础。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从土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社会保障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均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村保障水平,是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完善流转市场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地流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不同行为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找出影响土地流转市场失灵的因素及规范行为主体的措施,得出土地征用或流转行为受土地市场交易费用,征地损失与补偿,违规风险和执法力度等多项因素影响。研究认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增加非农就业机会,降低土地流转市场交易费用以及继续发展农业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理想国都是纯粹的农业乌托邦。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追求平等与效率完美统一的工业乌托邦逐步形成,取代了古代的农业理想国。平等与效率的统一是人类理应追求的目标,但二者的完美统一却永远只能是美好的理想,强为实现的结果必然是效率的消解。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这种新乌托邦始终是众多志士仁人的理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业中并不存在那些无法克服的产业成长、就业吸收、分工扩张的条件,关键仍在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加速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从而通过农村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为解决充分就业找到新的途径,使农业改造和就业问题共同得以解决。要适当地调整价值观念,把“充分就业”和“增加休闲”结合起来,充分吸收东方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合理成分,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产结构、需求模式和生活方式,使社会、经济、人文三者得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民增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文章从经济学、现代营销理论及现代供应链理论入手,分析西部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形式及其成本构成、利益分配特征,探讨在农产品方面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指出农民增收关键是农产品的价值实现问题,并就如何实现农产品价值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省际农业竞争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农业生产率产生了负向影响,这一消极影响随时间呈逐步扩大趋势,并在不同区域普遍存在。各省同构化的农业生产结构抑制了农业增长速度。我国农业发展应根据各省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鼓励差异化发展,从而减少负溢出效应和生产率损失,并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增加涉农财政支出、改善灌溉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农业的现代化要求特色农业产品的产业化发展,而相对于东部工业省市而言,我国中西部大部分传统农区在农业的物种资源、自然条件、生产工艺、历史文化等特色农业资源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以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传统农区提升其在区域分工中地位和作用的关键,这就要从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农业分工、市场化和产业集群化等三大经济条件着手。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高等农林院校近年来高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旗帜,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对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目前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坚持绿色兴农,构建绿色农业产业链是民族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剖析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基本特点与组织特征,从制度变迁和比较利益增加视角阐述了民族山区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从降低交易成本、缓释信息不对称、增强技术供给等方面提出民族山区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对策,以期以绿色发展引领民族山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运用创新性供应链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生产组织方式缺乏协同、农产品"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矛盾较突出等主要问题,旨在实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协同化运作和管理.围绕创新性供应链管理和协同学理论,采用描述性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生鲜农产品创新性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业务流程,提出基于数据价值的城市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集成配送模式,即数字化物流+城市共同化配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生鲜品冷链物流及协同化运作和管理,必须加强农业产业组织需求驱动协同、流通企业技术创新协同、农产品创新供应链方案实施与政策环境的协同,这对于改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本文通过对我省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