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2.
论东南亚的华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2,3(3):37-4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 ,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 ,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 ,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 ,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 ,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 ,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3.
峇峇娘惹又可称为帕拉纳坎,是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这个族群的根源是中华文化,但是他们无论是在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还是文化和身份认同上,都已经形成了自有的独特文化。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已经和中国大陆的根源文化产生了差异,因此,绝对不能简单地以中华民族进行归类,也不能简单地以中国人进行称呼。本文在于对峇峇娘惹等土生华人族群的来源和文化习俗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与东盟诸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黄金、香料和奴隶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殖民者在海外掠夺的三大主要"商品",其中黑奴贸易是西方殖民扩张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一页.最早从事黑奴贩运的西方殖民者是葡萄牙人.在葡萄牙殖民者的眼中,黑奴不仅指非洲人,而且也指其他地区的一些民族,因为葡萄牙人往往将比他们肤色深的东方民族统称为黑人,尤指非洲黑人、马来人、印度人、帝汶(Timor)人等.  相似文献   

5.
一 众所周知,东南亚华人的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地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华人与当地民族的融合有哪些作用?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受资料所限,本文只涉及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先后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民族国家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东南亚华侨社会在二战后也逐步转变为华人社会,并且成为东南亚地区多元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社会在二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个别国家或局部地区华人政治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将二战后东南亚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其社会地位的演变与发展,相对而言则显得较为薄弱。由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庄国土教授主持完成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  相似文献   

7.
廖杨 《广西民族研究》2001,2(3):103-110
远古时期的港澳台地区属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文化圈”。本文从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探讨百越文化圈与东南亚族群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简要分析了古越人南下东南亚的海陆(或东西)两条路线及古越人与东南亚主要先民之一马来人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悠久,但华人在真正意义上作为移民族群生活于欧洲始于近代,迄今仅有100多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欧洲的华人主要有广东人、浙江人、香港人和东南亚华裔难民.早期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浙江人和广东人.浙江人是最早进入欧洲的华人之一,在欧洲的一些城市里贩卖一种叫"青田石"的石雕制品,他们有着很强的自谋生路的能力,是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中最持久也最有韧性的一支.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一部分华人选择信仰伊斯兰教,加入马来族群,这种身份转换从表面看是经济利益驱动所致,即他们希望借助族群身份的转换享受国家给予土著的优惠政策;然而,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转换实际上呈现出一种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断裂和冲突。一方面这些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著族群,一方面他们又与土著不同,这个悖论揭示出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身份转换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也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0.
郑一省 《民族研究》2006,(1):104-1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问题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成果喜人。但是,从民族学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东南亚华人问题的论著却不多见。200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曾少聪先生的新作《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值得关注。笔者认为,该书是作者潜心研究的成果,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它的主要学术观点及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内部状况以及华人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作者运用民族学的“分群结构”理论,将海外华人族…  相似文献   

11.
在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下 ,水族地区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明显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对水族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 ,而这些影响具有许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马林诺斯基学术思想的演变脉络,继而通过解读其丰硕的学术著作和思想遗产,探究了由其确立并影响至今的文化功能理论和田野调查规范;并通过剖析其亲自编撰的最后一部遗著《自由与文明》,殿现了马氏在人类学视角下对自由的理论探索;同时,通过分析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的政治与学术反思,展现了马氏学术思想在中国人类学界的传承与升华。本文试图呈现有血有肉的马林诺斯基及其褒贬不一的文化理论和备受争议议的田野调查,在重新解读中对这位充满神话色彩的一代宗师的广博思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在大师与大师的对举中探索人类学本土化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白裤瑶族的劳动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农耕向开发性产品农业经济转变,绝大多数群众基本上解决温饱,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形式初步趋向多样化和时尚化;传统生活关系模式开始转向社会化、开放化;民主自治意识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强.文章认为,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变迁与过去传统经济形态下的生活方式变迁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和进化,是历史性跨越的开始,是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文章还论述了这种变迁给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桂东北部与湘楚毗连 ,是岭南与中原内地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原文化南传的必经之区 ,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 ,自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后 ,便致力于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和城市建设 ,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率先发展 ,进而带动岭南的开发和越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珠江北部源头流域不可忽视的生态破坏问题及其对贵州、广西乃至整个珠江中下游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对修复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和人类学几乎都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两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曾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过比较,提出不同的观点。本文从现实的、客观的角度,从学科的历史发展,自身的逻辑发展来分析两门学科在许多方面的交叉性,这对两门学科各自的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壮泰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迅速发展变化,其中有正常的"新陈代谢",也有非正常的"消亡危机".之所以如此,本文认为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化四大潮流的推动和冲击的结果.另外,本文还提出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壮泰民族应采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黄、廖本《现代汉语》指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之一,其发行量居同类教材之首.然而白璧微瑕,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解说欠妥"、"体例不一"、"自相矛盾"、"其他失误"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掸傣民族共源于百越民族群体中的骆越,其先民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僚族,很早就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结合部,并有逐渐向南扩展的趋势,当近现代国家产生以后,原来有族源关系的各部分,开始分属于不同国家,出现了虽有关系但又有区别的掸、佬、泰等族称,这反映了近现代国家观念意识之下新民族群体的诞生,同源异流民族的分化与发展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