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福建,传统手工业在宋元基础上有长足的发展。但与同时期的江南、广东等先进地区相比,其发展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本文从生产与流通两个方面,试探讨影响明清福建手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就正于同行。一、生产的分散性对手工业发展的阻碍分散性的生产,是传统手工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相适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经济的扩大,手工业脱离农业程度的加深,分散的一家一户经营的手工业生产,会出现相对集中化的趋势。明中叶以降,江南丝织五大镇以及其他一些手工业市镇的出现,就是这种历史发展新趋势的反映。但在福建手工业生产领域里,远未进入集中化的历史进程。生产的分散性,仍然是这一时期福建手工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原始工业化逐渐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其主要表现是乡村家庭棉纺织业的快速扩张,包括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种植量和棉花产量、棉布的产量及其远程交易的商品量、从事乡村棉纺织业的人数都有大幅增加。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欧的原始工业化一样,存在着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这些历史积淀为后来的乡村工业腾飞奠定了原始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纺织业,矿冶业,造船业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当时湖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论明清苏州丝织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盛,引起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农产品中商品化部分的增加,苏州城市手工业的生产,逐渐从以使用价值为出发点的生产向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转化。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传统丝织手工业发生了变化,其中游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最具典型意义的手工业行业。对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丝织手工业进行典型地剖析,不仅是探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经济体斛的改革也有着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纺织业、矿冶业、造船业、铸钱业、造纸和加工业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当时湖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手工业经济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莉 《东方论坛》2006,(4):100-103,125
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条件,加上政府适宜的宏观调控举措,使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的手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其中,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制盐业与纺织业尤为兴盛,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海盐与棉纺织品生产基地。但是,黄河三角洲手工业的发展地域不够均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苏州妇女服饰从朴素保守渐趋转为华美高贵,甚至逾礼越制。这一转变既与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精细有关,传统礼教的渐趋败落和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也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现存琉球王国汉文文献的全面梳理,讨论了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对琉球王国政治制度、思想教育、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乃至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中国与琉球王国的历史因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品经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约在夏末和商周时期,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已经出现.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到春秋和战国时期,小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和商贾贸易,已四方蜂起,势态多姿.中经秦和西汉的巩固、发展,达到了早期最繁荣的程度.但自东汉后却急转直下,处于长期不景气阶段。到唐宋重又振起,并达到了整个古代最鼎盛时期。元时再遭破坏,重陷冷落之境.明清又得到了新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纵观上下几千年,中国古代手工业商品经济基本处于曲折循回的停滞状态,终末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循着自己的路径,冲破数千年古老的社会框架,而走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首先,从工商业经济的自身结构来看。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社会形式,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统一的官营手工业,另一类是独立的私营手工业,再一类是农工合一的家庭手工业.  相似文献   

10.
一乌鲁木齐市集体所有制工业,同全国一样,是在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二十多年来,经过曲折复杂的变化,由少变多,由小到大。在生产关系上,从分散的个体经济逐步发展成为集体或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生产方式上,从完全手工业操作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无论在生产规模,生产能力,技术设备和企业管理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明清之际,乌鲁木齐地区曾经是准噶尔部落的游牧地区,手工业生产远较南疆农业区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佛、道与老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玄学立足于《老》、《庄》讨论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 ,并通过解注和阐发《老》、《庄》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学畅论道、无 ,且以道、无解空和法性等 ,依附于老庄与玄学而得到诠释 ,并逐渐中国化。道教以“道”名教 ,列《老》、《庄》为其经典 ,其人生炼养术多为老庄虚静、无为等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