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潜在课程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实质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这一交往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中心环节,由此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当前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传统的以研究人与人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德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生态道德教育应运而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时代课题,是德育价值的新发展.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和智慧方面有着深广而优秀的历史积淀,这一传统资源的有效融入,对进一步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及构建和谐德育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形态,具有其生态本性。文章从此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道德教育研究本身具有其生态性.拘泥于某一特定学科视角局限的道德教育研究缺乏全局性的总体把握。因此,从道德教育的生态整体性出发,从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从支持系统、操作系统、环境系统和转化系统建构方面,全面分析道德教育,建构起多学科研究视野中的道德教育生态体系,是解决当前道德危机和德育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审视,发现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在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对低碳的关注及践行度、生态德育的认知以及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对长沙市四所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增强,低碳态度积极,但知与行还存在着较大偏差;高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正确认知;大学生对当前高校生态德育不够满意,实施途径还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等。高校应高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养成教育,注重生态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加快生态德育课程建设的步伐,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良生态道德品质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德育课程持续低效的现状,德育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具有现代德育课程意识,即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生活意识、对话意识、反思意识等五种课程意识,并应以此为指导,使德育课堂成为和谐的、激动人心的课堂。  相似文献   

8.
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其独有的特点、功能及其施教方法与学校德育工作密切相连,与显性德育课程互补地存在于德育课程体系中.要全面改善高校德育过程,必须充分关注潜在德育课程的优化建设,探讨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以致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广与分化,分科教学的形式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然而由此却带来专业化的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疏离,道德教育似乎成为学校专设德育课的“责任田”,与其他学科教学无涉,而这与人的道德成长的内理机制是不符合的。本文提出诗性的课程,意在追求融学科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和谐统一的课程型态。  相似文献   

11.
生态德育实质是生态道德教育,意在促进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构建;当代生态德育建基于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上,具有很大的理论局限性,因而只能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理论,促使人向自然生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一方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新的道德教育领域和内容。中国和新加坡同属亚洲儒家文化圈,新加坡经济腾飞中的道德教育课程建设与变革,对我国的德育变革乃至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教育是全面反思社会发展的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肩负这项时代使命已成为21世纪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有利发挥高校老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性、基础性的工作,进课堂是生态道德教育长期性的必然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理论依据和现实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从“大课程”的“大德育”观念出发 ,提出了实践德育课程的基本内涵 ,阐述了实践德育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教育学依据和德育学依据 ,并根据现代德育课程发展要求 ,提出了按照德育课程理念进行公共理论课程建设、积极吸纳学校经常开展的有德性的实践活动、按照现代德育课程理念进行实践德育课程总体开发及加强实践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等现实策略 ,并提出了把实践德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构建 ,用包含直接德育课程和间接德育课程、学科德育课程和实践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大德育课程观”来进行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问题。道德教育管理、道德教育层面以及当前宏观社会形势试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困境的形成主要原因。通过树立“大德育”观念和德育系统工程的理念,德育教育生活化和德育教学方法上的变革,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潜课程的特点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潜课程的特点与功能陈奕君(一)潜课程为“潜在课程”的简称,又称“隐性课程”或“非正式课程”,等等,主要是相对于显课程即“显性课程”而言,和显课程不同,它们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也不通过正式的教学来进行。它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非学术性的各种...  相似文献   

18.
德育实践课程是高等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延应被限定为对学生品德发生影响的一切实践活动,其内涵应被规定为以学生全体参与性活动为主的课程。德育实践课程对于解决以往教育那种“空洞说教”、“机械训练”和学生缺乏自觉纪律与责任心的知行脱节问题是一个新思路,是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的德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道德相对主义导致学生的价值迷失,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使学校道德教育标准复杂化,社会道德整合度的降低导致道德教育的失效。道德教育生态观的建构,体现了道德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致性,凸显了道德教育的合理价值定位,为超越德育困境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德育生态观的指引下,学校道德教育以建构德育主体人格、引导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德育与社会融合等核心价值选择,使道德教育发挥真正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20.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崭新的德育观。生态德育与人际德育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特征,是人际德育的延承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生态德育的内容是:资源环境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人际关爱教育和生态道德体验教育。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是生态德育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