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有大量作品描述过苦难.作为贯穿性创作现象,苦难书写映现着中华民族经历的风霜雨雪,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最见思想的所在.而苦难意识则与文学思潮密切相关,它既由文学思潮导引,也成为相关思潮的一种思想标志.其中启蒙主义、左翼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可为代表.三种"主义文学"苦难意识的差异,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文学和本土社会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2.
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 《江汉论坛》2001,(4):89-92
本文论述了90年代农村小说苦难意识的发展和复杂状况,指出了它对苦难的根源的多角度追溯,分析了其叙述苦难时态度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难意识的抽象化、哲理化趋向,也说明了态度变化在某些小说中的不良影响。文章对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的进展与不足也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苦难叙事的若干历史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丰足而鲜活的苦难叙事资源,却未能孕育出多少令人震撼的苦难叙事文学.建国初期苦难因作家的自觉遮蔽而缺席;"右派"与"知青"作家的激情粉饰态势使苦难的表达产生了话语的变异;创作上的当前意识导致了苦难叙事"彼岸性"的缺失;对某种假想价值的自我迷恋使超越苦难有了虚幻与刻意之感;怜悯效果的修辞导致了苦难叙事崇高感的匮乏.作家自觉而深刻的苦难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当代文学苦难叙事的种种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4.
广西作家鬼子,以底层的苦难叙事为其文学书写的内在核心,他的小说无论于故事设置层面还是在话语讲述层面,在底层叙事中,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从其叙述苦难的方式、追问苦难的根源以及人物承受苦难的方式等方面,探讨了鬼子小说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5.
"民族苦难意识"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内驱力.当前,在大学生中加强"民族苦难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历史使命感,在行动上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和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学在展现苦难意识时往往有着相似的精神实质:不是停留在浮华的现实苦难表象,而是潜入深沉的人生底蕴,探索苦难的深层意识.以现代性精神为视角,对经典文学中的苦难意识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解读,可以挣脱日常化和现象化的"樊笼",上升到审美化和艺术化的层面.于是,在现代性精神的理论范畴内,苦难意识获得了新的诠释:直面苦难的追问;超脱苦难的逍遥;超越苦难的救赎.  相似文献   

7.
杨峰 《河北学刊》2006,26(3):144-147
路翎是主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强烈地感受到生命中无穷无尽的、无法摆脱的苦难,从而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去展现这种悲苦。路翎思考的着力点并不是如何在现实中免去烦恼,摆脱苦难,而是抱定一种超越的信念和高贵的人生态度去抒写面对苦难的精神方式。路翎面对苦难的精神取向表现为三个层次:追问、寻觅、救赎。  相似文献   

8.
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节点,莫言前期与后期的创作在苦难叙事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前期创作中,苦难是莫言小说的叙事动力,莫言常常深入小说人物内心深处,以富有现代性的表现方法进行细致的描绘与渲染,以突显苦难的强度以及人物形象内在的生命张力,从而使其作品拥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获诺奖之后的新作中,莫言有意淡化了苦难意识,在叙事中多采用传统文学的方式,作品的整体格调也由此变得轻逸平和。  相似文献   

9.
“苦难”是余华小说的基本母题。余华通过对“苦难”的叙述,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索,但在书写苦难主题的同时,作家也无意识地透露出了他对传统文化中宿命论这一陈旧观念的承袭,这一点削弱了其文本的悲剧意识,影响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苦难叙事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难具有深刻的精神向度和人生质感,表现了生命的本质,产生出艺术美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文学对苦难的叙事能产生审美力度和精神力量。20世纪中国文学的苦难叙事曾经走入单一化,但世纪末开始回流。  相似文献   

11.
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反映了作者深刻的苦难意识。通过小说文本他呼唤人们正视痛苦,尊敬痛苦,面对痛苦要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和优雅风度。弗兰克尔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他的"意义心理学"中阐述了苦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倡导人们在面对无法回避的苦难时,可以通过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和信念,来实现生命的意义和自我救赎。以弗兰克尔的"意义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豫军在中国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苦难书写、权力书写以及对中原文化人格的发掘和反思,成为文学豫军写作的重要共性。这些写作共性形成的背后,是这片土地上关于生存的苦难创伤记忆:苦难书写是作家们的生存苦难创伤记忆的直接呈现;权力书写是生存苦难创伤记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文学豫军所批判的"无原则""无骨"则是生存苦难创伤下形成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3.
江鹄诗歌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独特的存在,以苦难为其重要的主题与情感的基调,并创造了与此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美学价值。其苦难的基调由少年的苦难、男性的苦难、女性的苦难与乡村的苦难四种主题所构成,并由此带来了以沧桑与凄凉为主导的艺术风格。江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反映自我的生活并始终伴随以怜悯为主体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当代诗歌创作以多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甘肃涌现出一批思想艺术价值较高的长篇小说,本文以雪漠、马步升、王新军、张存学、唐达天等作家的乡土叙事为个案,分析了甘肃乡土叙事的特点、成就及局限.这些作家共同建构了一个博大苍凉的西部乡土世界,弘扬了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西部精神,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沉眷恋和强烈的苦难意识、忧患意识、生态意识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苦难及其救赎:张炜创作中的文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与救赎是文学表现的基本主题之一。张炜的几部重要长篇小说都贯穿了这一主题,表达了他对人之生存苦难和大地苦难的持续关注和思考。对于这种苦难,张炜所昭示出的最根本的救赎之途就是:彻底改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和征服的态度,回归自然,固守农业文明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实现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但是农业文明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无法拯救从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之生存苦难和大地的苦难,所以这一救赎策略是失败的。这种苦难的救赎,只能寄希望于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比较文论的视野来看,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穷苦人生的产物的“苦难诗学”,一直有普遍影响。虽然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深入地追究起来便不难发现,诸多的诠释往往显得似是而非。问题不在于艺术是否擅长于表现苦难,而在于如何表现。优秀的艺术尽管与苦难体验密切相关,但与其说这是对穷困的咏叹,不如讲是对苦难的超越。在根本上讲,真正的艺术杰作尽管远离消费主义的“欢乐诗学”,但却属于为人生祝福的“幸福美学”。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文学中对苦难主题的表现有着十分丰富复杂的蕴涵,其中迟子建的苦难书写由于在对苦难进行揭示批判的同时写出了温情脉脉的诗意生存,更显真实可感的生命活力。通过分析迟子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可见,作家笔下的温情和诗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的软弱回避或者简单的诗情画意,恰恰表现了作家的人性关怀和写作伦理。人文伤怀是迟子建作品自始至终流淌的温泉,它是作家苦难书写的主题和精神,也是其充满本真和纯美的语言艺术气质;是作家的审美取向和写作信念,也是各种抗争和批判的心灵出口。  相似文献   

18.
拯救无边的苦难——解读鬼子《上午打瞌睡的女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鬼子的作品中,苦难叙述后面却总是隐藏着灵魂的拯救这一亘古不变的文学母题。因而可以通过"苦难"和"拯救"这两个关键词来解读鬼子的小说《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对鬼子而言,苦难不仅是一种生存困境,更是人类生活的本质。生存和死亡这两种背反的抵抗方式反映出鬼子对人生的悖论式思考。小说结尾处的真情抚慰虽强化了情感宣泄效果,但由于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批判的力度却被削弱了。  相似文献   

19.
宋剑华  詹琳 《齐鲁学刊》2012,(2):135-140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一个市井小民卖血求生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苦难与人生的终极意义。许三观以他应对苦难的特有方式,集中诠释了中国人在苦难面前的民族智慧与坚韧性格。许三观并没有用麻木去"消解和遗忘"人生苦难,相反,他是在以一种俗人经验诠释人生苦难,苦难通过卖血被还原为生命本质。因此,许三观不是某一具体人物,而是民族苦难象征的艺术符号,他唤起并强化了我们对民族苦难历史的情绪记忆,进而使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苦难与如何去面对苦难。  相似文献   

20.
庄子学说包蕴着丰富的疗治人生苦难的哲理,但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危机.庄子对恶的妥协与遗忘是苦难再度降临的隐患.庄子学说只能使世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即让世人从主观上对痛苦进行超越,却并不能真正解救世人,即彻底根除引发痛苦的现实根源.庄子对苦难进行救赎的方式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心灵层面,无力落实到现实的公共层面,更倾向于一种弱者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